分享更多
字体:

人大学者:实体经济强国或推放与扶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5 22:22 来源: 经济导报

  经济导报记者 吴淑娟

  “‘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发展实体经济、鼓励实业致富’,清晰地传递出中央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挤压房地产、金融、股市泡沫,实体经济强国的信号。”说起14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明年经济工作“稳中求进”,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摆正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

  刘元春认为,我国实体经济目前遭遇了一些困难,而实体经济发展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也能解决大量就业。只有发展强大的实体经济,才能应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而大量中小企业的发展则有利于强健实体经济的根基。

  其背景是,国际上,欧盟陷入严重的政府债务危机,世界经济复苏的前景很不乐观。国际金融危机其实就是过度发展虚拟经济以至于形成泡沫经济带来的恶果。而在国内,我们也面临巨大的经济泡沫风险,典型代表就是房地产业异常繁荣。虚拟经济过度繁荣必然会挤压实体经济的发展,进而因实体经济难以支撑而崩溃。

  刘元春预期,下一步在政策层面会落实“放”和“扶”的政策组合。“放”即放开垄断,深化改革,营造民企与国企间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环境,健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减少中小企业升级阻力;构建有利于多种经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释放民间投资增长活力,大力拓宽民间投资渠道。“扶”即将扶持“三农”的某些政策“移植”到中小企业上,对中小企业“少取多予”,实施全方位的政策引导,通过“减税、减费、减负”等方式提高民间资本回归产业的投资回报率。

  “有关‘发展实体经济、实业致富’的提法,是政策要引导我们的发展和经济转型,中国经济包括所有的政策都要沿着与实体经济相匹配的方向走。”刘元春表示,强调发展实体经济,是应对当下国际、国内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必然选择。

  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扩内需

  “中央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表明我国改善财富分配、收入差距问题的决心,这是我国实现从国富到民富转型的关键节点。”对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刘元春表示,尽管我国扩内需喊了许多年,却收效甚微。“主要是长期以来,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使得百姓有消费意愿而无消费能力,难以有效拉动内需。而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可以形成‘橄榄形’分配格局,既有助于经济的均衡增长,也对转型期中国保持稳定、较快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刘元春表示。

  对于如何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山东财经大学(筹)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张红凤认为,“或将通过市场来解决中等收入者收入问题,政府、个人、企业三大方面的分配比例或许将因此而改变。”还要“提高两个比重”、“实现两个同步”。即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

  把握好“稳与进”的平衡

  “稳中求进的政策体现了我国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这是保持经济增长的一个依据,起到了支持经济持续惯性发展的作用。”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研究员、导报特约评论员祁京梅认为,提出稳增长这个概念更符合我国结构调整、实现发展方式转变这样一个方向,即经济增长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而由于通胀压力依然较大,把控制物价增长作为一个重要调控目标也是必要的。

  对于“进”,祁京梅认为,这体现了政策已从应对危机模式转向常规模式,随着政策的调整,经济增长动力结构也在发生改变,开始由政府力量推动向市场力量推动转变。而现在提出优化投资结构,把投资重点明确落实到已建项目、保障性住房建设、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上,而不是什么项目都上,什么东西都上。这样一来,即便经济总量下来了,它对于结构调整、经济总量的扩张也是有益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进’比‘稳’更重要,只有切实推进发展方式、民生问题、经济体制改革,才能保证经济发展的更‘稳’。”张红凤认为,“稳”,包括多层含义,如要稳大局,要协调国际国内格局不变;要稳政策,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变;要稳增长,保持稳定增长的格局,使经济不大起大落。“要平衡好稳与进的关系,使中国经济的长远预期稳定,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不能在涨与落之间摇摆不定。”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