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潜规则几成显规则 刮骨疗疾刻不容缓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5 17:14 来源: 工人日报□本报评论员 程莉莉
让违法违规的权力之手退出,重拳整治其中的权钱交易,遏制由腐败衍生的“豆腐渣工程”造成的人为灾害,这种刮骨疗疾牵涉的不仅仅是采取什么方法的问题,更牵涉相关决策者的决心与勇气
12月13日《人民日报》披露一些地方建筑领域潜规则盛行,工程建设招标投标经常遇到行政干预,谁中标不是取决于投标的合理报价及招标人的正确决策,而是取决于“后台”的权力大小,这种潜规则的通行使投标人之间的竞争常常演变为一场权力角逐。
一些地方建筑领域官商勾结,腐败大案多发,官员纷纷落马,此种情形多年来公众常有耳闻。建筑领域出现的腐败,让原本应该投向建筑工程的真金白银变成了某些人个人口袋里的资产,于是“豆腐渣工程”屡见不鲜,楼倒、桥断、路垮事故频发,不但浪费了纳税人的血汗钱,还制造出不少人为的伤亡灾难,更使国家法规的严肃性以及政府部门的形象和公信力严重受损。
令人忧心的是,这种情形在一些地方甚至演变成了一种常态,几乎成为建筑领域的显规则,业内人士纷纷趋之若鹜。投标人对“后台”权力的借助与依赖,让人感叹:原来建筑领域也“拼爹”。“爹”的权力大,投标者便能得心应手,“爹”的权力小,投标者则只能“陪太子读书”。在这种游戏规则之下,法律法规几乎沦为摆设。
据披露,权力的影子几乎渗透到建筑领域各个环节,土地出让和工程招标投标环节成为腐败案件的重灾区。一位评标专家称,有的政府官员从编制标书到招标、评标、定标全程参与,有的违规指定招标代理机构,有的要求进入特定场所进行招投标活动,有的项目主管领导暗中打招呼,要求招标人照顾某施工企业或采购某生产企业的设备、材料。
某些官员对工程招标如此上心,缘于巨大的利益驱动。为承揽工程,一些承包商不惜花费巨额资金“公关”行贿。《人民日报》披露,开发商拿到土地后,在项目审批、规划、质监、税费等各个与政府职能部门打交道的环节,大多要主动或被动“打点”这些部门的相关人员,这些费用占了项目成本的10%至15%。
对利益的追逐,让一些当权者忘了自己的身份和职责,从管理者、裁判员变成违法牟利者。据披露,一些省市交通部门的官员接二连三倒下,就是因为诱惑太大,见利忘义。最新消息说,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干部系列职务犯罪案件9名高官落马,其中8人都是现职领导,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47亿元。涉案官员利用影响力、通过打招呼等方式,为特定人承揽项目,大肆收受贿赂,职务犯罪行为遍及土地调查各个阶段。
实际上,建筑领域存在权钱交易黑幕已是公开的秘密,但这种现象能长期存在,未能被有效遏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无疑值得深思。据悉,对于工程项目招投标,行家里手们经过多年操作,已经找到暗箱操作的“窍门”。为了遮人耳目,主办者每次都请来相关人员,全程参与监督招投标活动,竞标成功后,中标单位还会给每人一个红包(所谓的评标费),让来者开心而来、满意而归,谁也不会对“程序合法”、“手续齐全”、“操作正规”、“众人见证”的招投标说三道四。也就是说,面子上的程序走得“认认真真”、“无懈可击”,而实际上,私下里各方早已达到默契与交易,一切皆在神不知鬼不觉中完成。
如果说发生在建筑领域的官商勾结等现象是个案,我们可以说是涉案人员自身出了问题,但当权钱交易的潜规则成为业内公认的游戏规则,无疑是制度设计出了问题。对于这种顽固的病症,必须狠下心来刮骨疗疾。
让腐败重灾区“神出鬼没”的交易见见阳光,让违法违规的权力之手退出,重拳整治其中的权钱交易,遏制由腐败衍生的“豆腐渣工程”造成的人为灾害,这种刮骨疗疾牵涉的不仅仅是采取什么方法的问题,更牵涉相关决策者的决心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