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问诊中国制造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8 10:54 来源: 新金融观察

  汇丰11月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预览指数令人悲观,(PMI)49.0,连续两个月低于50%的红线属近年来罕见。

  同月,德勤发布的《2011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调查》,对未来的中国制造业喜忧参半;而官方的《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2》则描述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这可以解读为中国即将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一切围绕制造业的话题,如今都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我们选取了官方、机构、个人和工厂,来解读不同群体对中国制造的看法——并用东莞玩具业样本来描摹中国制造业如今的本貌——在这个圣诞节,玩具业本应兴旺,却因各种问题而陷入“中国制造”的羁绊之中——在这个转型升级、稳定发展的当下,不谈“中国创造”——仅仅围观制造,能过冬吗?

  新金融记者

  郝博闻 彭俊勇 上海 宁波报道

  蓝皮制造

  关键词:产业

  中国人围观中国制造,看的是东部产业迁移、原材料成本增加、用工荒和扣人心弦的汇率问题;全球围观中国制造,看的是品质问题、污染问题、不断上升的成本以及贸易逆差,全球也在围观非洲、东南亚、印度——当中国制造造价上升,海外市场则争奇斗艳。

  12月12日,中国社科院发布《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2》,在摘要中列举了三个关键词:产业竞争力、碳生产率、中等收入陷阱。三个词分别面临的问题是:下降、高于发达国家和跨越。

  尽管如此,看起来岌岌可危的中国制造业,在官方的报告中“被挽救”。其中令人“惊艳”的结果是:按世界银行的标准,2011年中国已经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中国产业竞争力超过美日世界排名第一。

  回到2011年大幕刚刚拉开之时,有媒体统计,本年度全国有26个省份将居民收入增长目标定为10%以上,在这些地方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居民收入要“跑赢”GDP和CPI成为最大的“共识”。

  这或许只是“中上等收入”的酝酿和埋伏。在其后一年里,中上等收入国家或将遭遇陷阱——经济增长乏力、速度放缓、人均收入水平难以提高,中国面临的问题与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对等,并逐渐展现出来。

  而另一方面,劳动力成本增加让制造业负重不堪。年初,用工荒伴随着用工成本上涨,同时登上媒体头条,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制造型企业,都在千方百计地给过年返乡的员工打电话,试图用高薪吸引他们回来,以解决“有订单、无人做”的尴尬局面。

  长期以来,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业一直是中国竞争力最强的产业,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

  《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2》显示,2010年中国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占到全球同类产品出口比重的34%。

  “中国制造业在这方面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虽然产业附加值并不是很高。”该报告主编张其仔告诉新金融记者,“一直以来中国制造业在这方面就很强,但是具体多少很多人只是感性,之前我自己也不太相信,美国相关评估也是这种结果。”

  事实上,不只是在低端产品的制造上,整体上评估的中国产业竞争力排名同样实至名归。

  “既考虑出口也考虑进口等综合因素后,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评估显示的确是第一。”张其仔表示。在中国之后,德国、美国、日本、荷兰分别排在2-5位。

  类似的数据支持了这个结果。“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去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已经超过美国的19.4%,达到了19.8%,成为第一制造业大国,但是我们还不是制造业强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在上月召开的亚洲制造业年会上表示。

  显然,无论是赞成与否,正在经历着种种困难的中国制造的优势是任何人不可小觑的。

  “总体来说,我们认为中国制造业领先的地位,在今后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维持。而它最重要的竞争力的来源,并不仅仅是通常意义上的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德勤中国管理咨询服务合伙人侯珀认为。

  而在亚洲制造业协会CEO罗军看来,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制造业企业不应该只顾埋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看全球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的走势,要看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国家的产业政策。”这才是中国制造业强劲的重要原因。“迎接制造业未来的黄金10年,告别世界工厂的任务艰巨。”

  德勤制造

  关键词:用工

  豪华与粗糙并存,高质与低价通行,中国制造业的万花筒从不同角度看呈现的是不同的色彩。产业竞争力世界第一的同时,缺陷一直徘徊在中国制造的头顶。

  汇丰刚刚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预览指数令人悲观,(PMI)49.0,连续两个月低于50%的红线属近年来罕见。然而,汇丰也曾在今年2月发布过《汇丰中国制造业报告》,其中用强劲增长来描述未来一年的中国制造业。

  而在11月中旬,由德勤发布的《2011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调查》中,则对中国制造业给出了相对宽慰的答卷。

  这份报告是德勤基于对150家中国大中型制造企业的调查问卷和10家重点行业领军企业高管的访谈基础上做出的调查分析报告。在德勤中国制造行业总经理杨莹看来,综合基础设施、劳动力、政策法规等因素,中国制造业仍具较强优势。

  报告有足够的数据来说明这种竞争力存在的优势。《调查》向中国制造商展示了一个看似危机却实则明朗的问题——中国目前的劳动力市场其实并不紧张——中国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在于能够随着中国制造业结构的变化而提供足够数量、且具有相应教育程度的劳动力。    

  未来10年,中国每年将向社会提供大约1500万-1600万具有高中以上教育程度的劳动力人口。这恐怕能为那些制造业的老板舒缓紧张的精神,在来年的招工季中,用工影响是否扩大,将是这则报告最被拭目以待的地方。

  德勤制造业总经理杨莹对报告中的观点给出进一步解释:“预计在未来10年时间里,对劳动力素质有较高要求的IT、机械设备、化工等制造企业将会享受到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与低廉的劳动力价格。”

  但她也说,对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例如服装、鞋帽、简单制成品等类项而言,劳动力短缺及劳动力成本上涨的问题将日趋严重。

  中国企业对于非官方的机构报告,一方面给予认可,另一方面也抱有将信将疑的态度。一位在义乌从事日化用品制造的大型企业老总说:德勤去年的报告,还说中国制造在全球最有竞争力,但今年的很多事情证明,竞争力有,但却一直在下滑。

  这种质疑在德勤看来,乃是中国制造业在过冬期的一种“不自信”。但报告同样将这种情绪转化为对未来的影响。比如,最近中国政府提出要在2015年将中国工人的平均薪资提升80%以上。在报告中指出,薪金提升导致了中国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领域竞争优势下降。   

  而在近年来,一些东南亚国家的人均工资只有中国人均工资一半左右的情况下,中国跨国集团计划降低在中国的采购,并有意将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制造加工环节转移到东南亚。

  这直接反映到制造企业本身。在宁波,一家大型的服装制造企业已经计划将部分工厂建在越南——但随之而来的,则是不同文化在管理上造成的差异——当年国外企业在中国开工厂所遭遇的管理危机,这次成了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家新一轮“头痛症”。

  未来发达国家将更多地向中国转移研发中心等需要中高级劳动力的产业环节,而单纯的加工制造将向东南亚国家转移。这是报告中对于劳动力用工提出的核心观点。而杨莹认为,当地劳动力价格只有中国的50%左右。不过,当地基础设施、产业链配套等不及中国。

  民间制造

  关键词:货币

  政府报告与机构调查并行,勾勒中国制造业现状与隐忧的还有民间经济写手。

  年末,署名为Shawnmin的写手,在天涯论坛发帖《中国制造业如何过冬》,用八篇文章阐述自己对制造业现状的关注。文章分别涉及货币、汇率、用工、政策等制造业面临的难题。

  Shawnmin居住在上海,在国有企业里做经济分析工作,70后,常以愤世嫉俗的笔法对当下经济进行评述,人亦如此。

  比如:实际上,中国只是产品的加工者而非真正的制造者,中国无非是扮演了组装车间的角色,不但成为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廉价产品的代名词,还平白无故地背上贸易顺差的冤名。西方有学者公平地指出——“是世界在污染中国”。

  他擅长描述汇率与货币政策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并将汇率波动与中国制造的“死穴”——只能打价格战联系起来:他认为如果是德国,制造讲的是产品质量,就不会太在意汇率波动。而如果是日本,也绝不会像中国一样在意汇率问题,因为日本也是一个依靠质量与技术出口的国家。

  “只有我们中国人是非常非常之在意这个汇率波动的。因为我们出口的是低附加值产品,和其他国家同类产品在竞争力上根本没有优势可言。所以,只能打价格战。”

  他的分析有理有据,注重时事。今年入冬后,多数人在网上抱怨羽绒服价格太贵,因为上游棉花价格使得国家收储稳定价格,中游棉纱库存大量积压,造成下游服装行业出口微利几乎不赚钱。

  “是下游没有订单吗?不是,是不敢接单!为什么?假如我打算接这一笔单子,我得首先组织采购原材料,现在原料价格波动这么大,怎么采购?如果我主要是搞出口贸易的,更不敢接单了,因为人民币对主要贸易国家货币都在升值。”

  因此,除了汇率不稳定,大宗原材料价格不稳定也影响到了制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美国人不但用汇率把你下游搞成重伤,又用大宗商品把你上游也弄成残废,死死掐住了中国制造业采购和制成品出口销售这一头一尾产业链的两大终端。最后导致什么问题呢?压缩了产业链中间销售商的利润,加快产业链中间层的洗牌步伐。”

  “央行应该稳定住汇率,现在则是关键。”Shawnmin认为,越是这个时候,制造业企业的老板们就越应该学会控制风险:“而且我们不少实体企业的决策经营者,既不懂利用期货套保对冲风险,也不充分了解宏观层面经济波动对行业到底有多大的影响。这就给企业后续发展埋下了不少隐患。”

  工厂制造

  关键词:转型

  去年,中国政府在曾引发国人抗议的美国CNN电视台投放“Made inChina”广告及国家形象广告——这被解读为,大国的崛起不仅在于产品的输出,更在于价值观的输出与认同。

  而近年针对中国孩子的一次调查显示,迷恋的 20个卡通偶像中,19个来自日美,唯一Made in China的是孙悟空。

  但在宁波——这个中国服装制造出口基地,大量的服装制造工厂已经没有闲暇去关注中国制造到底该输出什么。尽管产业升级迫在眉睫,各种报告也显示了产业洗牌中将要淘汰很多作坊型企业,但中国制造目前对于他们来说,就是订单和出口。

  德勤的分析、蓝皮书的报告、民间经济学家的观点,几乎所触及的问题,都在制造工厂上有所显现。宁波一家有200人规模的老牌服装制造企业经理王胜说:“仅从用工量来看,宁波明年可能更加危急。”

  王胜今年给普通操作工开出的薪水是每月2700元,这比去年高出了30%。但还没到年底,就有员工表示过年后将会换新工作——这使得工厂管理层不得不重新制订来年的营收计划,用工成本的上涨已经逼迫他开始打听中西部的工厂建设情况,在宁波,他的一位老乡将厂子开到了河北省,虽然面临其他问题,但用工成本相对较低。

  年中,王胜的服装厂发往美国的单子被取消了。

  原因很简单,在美国的服装厂家没有“过冬”成功——倒闭了,他400万元的成衣款也随之打水漂。但很快,这批货就被宁波当地的贸易公司收走,之后转手卖到了非洲。

  王胜说:“其实并不像媒体炒作的那样激烈,现在中国不仅面对单一市场,前些年日本市场不行,就卖到美国,美国欧洲不行,现在非洲和西亚市场势头还比较旺。” 

  但谈及转型,王胜只说了两个字:“没钱。”

  实际上,受到人民币汇率、欧债危机和国内退税调整的影响,宁波出口服装生意早已经不如从前,一位放弃服装成品生意而专做贸易公司的老板坦言,2008年经济危机后,尽管有产业振兴的项目和政策,但宁波百人以下的服装企业还是倒台一片,而做内销进行品牌转型的,除了雅戈尔、GXG等品牌,中小型企业拿着微薄的利润,生存都成问题,更别提转型。

  在宁波宁海,空荡的作坊式厂房很容易找到。“工厂”大多在门脸上挂一个牌子,上面写着自己的品牌名称,只是这些品牌可能从未出现在市场上,他们做出的衣服却被贴上别的牌子输出到世界各地——这些“死品牌”更像是中国制造在转型升级、汇率波动、用工困难或是债务危机下的墓碑,为将来的中国制造打出了很多不确定的问号。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