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袁贵仁:近三年中央投入2280亿元保障校舍安全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9 09:24 来源: 法制日报

  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工作情况的报告介绍,投入2280多亿元确保校舍安全。

  本报北京12月28日讯 记者于呐洋:“我国最近正在抓紧制定《校车安全条例》,中央、地方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确保中小学、幼儿园学生上下学安全。此外,近三年来,中央投入280亿元,地方各级政府投入2000多亿元,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对3亿多平方米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进行加固改造。保安全已提到首要位置。”受国务院委托,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今天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作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工作情况的报告。

  报告指出,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针对我国一些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不良状况,今年中央财政安排160多亿元,按照每个学生每天3元的标准,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受益学生约2600万人。

  报告指出,针对学前教育“入园难”问题,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拟安排500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全国31个省(区、市)以县为单位编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2010年全国幼儿园比2009年增加1.2万所,在园人数增加了319万人。通过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全国将新建、改扩建幼儿园9万多所,新增在园规模500多万人,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将提高10个百分点。

  健全优秀人才多元选拔机制

  本报北京12月28日讯 记者于呐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工作情况的报告提出,我国将继续推进高校录取模式改革,在坚持统一入学考试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择优录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方式,建立健全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

  报告指出,我国不断探索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组建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就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等16个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和论证。在上海、江苏等省市积极推进不同形式的普通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分类入学考试试点。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

  本报北京12月28日讯 记者于呐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工作情况的报告指出,我国将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

  报告介绍,我国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研究制定《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健全党政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发布《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推动高校逐步形成按章程规范管理学校的机制和氛围。发布《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保障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研究制定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

  发展孔子学院弘扬中华文化

  本报北京12月28日讯 记者于呐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工作情况的报告介绍,去年以来,共批准设立114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加快孔子学院发展步伐,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2010年、2011年共新建76所孔子学院和228个中小学孔子课堂。

  报告指出,我国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批准华东师范大学和美国纽约大学合作成立上海纽约大学、温州大学和美国肯恩大学合作成立温州肯恩大学。

  教育资源倾斜农村艰苦地区

  本报北京12月28日讯 记者于呐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工作情况的报告介绍,为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2010年、2011年中央安排资金20亿元,实施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试点项目。

  报告指出,我国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坚持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启动实施第二期“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2010年、2011年中央投入50亿元,重点改善学校食宿条件,提高农村初中巩固率。

  启动“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2010年、2011年中央投入168亿元,主要用于农村学校图书、教学仪器设备以及寄宿条件建设。

  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2011年共聘用特岗教师49870人,覆盖21个省的16536所农村学校。

  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扶持力度

  本报北京12月28日讯 记者于呐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工作情况的报告介绍,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较为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基本做到了没有一个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失学。

  报告介绍,我国加大对困难群体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资助政策。扩大资助范围,从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覆盖范围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进一步扩大到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学生440万人,占在校生的22%。

  报告指出,我国认真落实“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政策,努力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2011年,全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约79.2%,比2010年增长了12.7%。2010年、2011年,中央财政共安排79.6亿元奖补解决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较好的地区。

  此外,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修订《残疾人教育条例》,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2010年、2011年,中央共安排41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新建、改扩建特殊教育学校1001所。

  标本兼治禁止乱收费乱办班

  本报北京12月28日讯 记者于呐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工作情况的报告介绍,针对人民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乱收费、乱办班、教辅材料散滥等问题,坚持标本兼治。采取切实措施禁止各种形式的乱办班,明确要求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各类重点校、重点班、实验班,严格禁止任课教师以任何形式进行收费性补课,对中小学违规办补习班等问题,实行监测点动态管理。据七部委治理办信访统计,反映义务教育阶段有偿补课的信访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2010年比2009年下降9.6%,2011年比2010年下降11.5%。

  报告介绍,一是建立健全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机制。二是积极推进源头治理,重视建章立制,建立健全规范办学、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等8项制度。三是着力治理中小学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问题,坚持自愿与非营利原则,严格界定收费范围、程序和权限。从今年8月起,将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项目与标准列入政府信息公开范围,主动向社会公开。

  师德师风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本报北京12月28日讯 记者于呐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工作情况的报告指出,有的大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依然突出,一些地方城镇“大班额”问题比较严重。

  报告指出,当前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尚未有效解决。在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问题上还没有形成系统推进解决的合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不少困难。“乱办班”、“乱收费”现象在一些地方还时有发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机制尚不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教育均衡发展破解“择校热”

  本报北京12月28日讯 记者于呐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工作情况的报告提出,今后,我国将加大力度,努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报告指出,一是加大政策倾斜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办学条件,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二是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通过均衡发展逐步破解“择校热”,缓解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三是认真落实“两为主”政策,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抓紧研究制定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四是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学前教育资助政策,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进程,落实普通高中国家资助制度,建立国家奖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