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占领华尔街:没有目标的运动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04 13:58 来源: 国际先驱导报
10月3日,一名抗议者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市中心的金融区参加游行。本报记者 赵汉荣/摄10月3日,一名抗议者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市中心的金融区参加游行。本报记者 赵汉荣/摄

  没有目标的“占领”运动

  【新闻概述】

  祖科蒂公园里的帐蓬消失了,虽然满地狼藉的生活垃圾并不是“占领华尔街”运动之所愿,但街道因过于密集的露营而呈现的病态至少在慢慢消散。很多人松了一口气,尤其是那些华尔街豪华工作间里的精英们。看上去,这一始于推特上一句口号的均贫富运动,在经过两个多月的蔓延后,似乎就这样草草结束,它既没有令财富分配变得均匀,也未能改变华尔街乃至全美资金链的布局,甚至一开始,美国的媒体们几乎不愿意注意到他们的存在。但这并不能削弱“占领华尔街”在学术领域乃至西方社会自我警示层面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次狂欢或者有点像过家家的小孩子游戏,而是人类社会行进中的一次驻足张望。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记者李大玖发自纽约 12月2日夜幕降临之际,站在新华社北美总分社44层楼高的办公室里往下看,时报广场红色的阶梯旁边并没有出现想像中的大规模集会。

  “占领华尔街”网站几天前就发出通告,宣称要“占领百老汇”,从晚上6时起在时报广场附近的百老汇地区举行24小时的马拉松艺术表演,通告上列出了几十位加盟艺术家的名字。

  从2011年9月开始,“占领华尔街”运动曾一度搞得轰轰烈烈,不仅占领祖科蒂公园长达2个多月,而且抗议活动几乎每天都有新的目标——法院、大财团、亿万富翁的豪宅、时报广场、华盛顿广场等等到处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声音,甚至蔓延到全美国十几个城市。11月纽约市警察在祖科蒂公园强行清场后,抗议者曾将纽约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告上法庭,后来又试图堵塞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入口。但自那以后,这场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街头运动似乎归于沉寂。

  “三无”运动

  冬日的夜晚,纽约街头寒气袭人。大约几十个人环绕着五六个饶舌歌手,他们弹着吉他,唱着:“I hate Bloomberg, Bloomberg sucks!(我恨布隆伯格,布隆伯格很烂!)”没有标语,没有成千上万的人群,没有一呼百应的场面,难道这就是今天的“占领华尔街”?

  一位抗议者说,因为天气寒冷,所以来的人不如预期。

  但也许不仅仅是天气的问题。我曾经多次现场采访抗议示威,但是仍旧不清楚抗议者的诉求是什么。学生们抗议学费太高,医生们呼吁实行全民健康保险,失业者要工作,工会要更多的福利,最激进的人则高喊:“占领一切!”“只有革命才能彻底改变世界!”

  没有统一的行动纲领,也没有一个能得到所有示威者认可的终极目标。“占领华尔街”的一位媒体负责人告诉我,“我们没有领袖,我们每天晚上7时在祖科蒂公园开大会,大家投票决定所有重大事情。包括下一步准备做的事情。”如此松散的组织形式虽然能够广泛地吸引各种不同诉求的人参加,但是缺陷也显而易见。连示威者自己都不清楚明天要做什么,会喊出什么样的口号,如何能推动目标的实现呢?

  美国人想起罗斯福

  虽然迄没有明确的终极目标和行动纲领,但是绝大多数抗议者都支持给少数最富有的人加税。或许可以说,“占领华尔街”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均富运动。

  2008年,奥巴马击败布什赢得美国大选之际,《时代》周刊的封面文章以“巨大的期待”为题,期望奥巴马能够像罗斯福那样,带领美国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现在奥巴马执政已历时三年,美国经济仍旧看不到全面复苏的曙光,恰恰相反,2010年美国贫困人口创纪录地达到52年来最高点。

  “我们需要像罗斯福那样的总统。”50多岁的伊莎贝尔·维尔站在华盛顿广场示威的人群中告诉我。

  她的话比眼前的这场运动更容易将人带回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美国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银行倒闭,工厂关门,大批工人失业,各种社会矛盾层出不穷。罗斯福总统以强权铁腕和一揽子新政拯救了美国。

  然而问题真的出在体制上吗?年薪逾20万美元的美国妇科医生汤姆·黄对高福利社会嗤之以鼻:“人人都希望少做事多得到福利,如果一个国家缺乏激励人人努力工作的机制,那个国家无论今天多么富有,总有一天会垮台。你看法国、欧洲,现在问题都出来了吧。”

  占领者声言“远未结束”

  罗斯福毕竟只有一个。事实上,近百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在“保护私有制自由竞争——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劫富济贫”之间徘徊。而目前,占领运动的蔓延和所引起的关注与讨论,至少证明这一政策正在受到来自富人和穷人双方面的批评。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前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吕晓波认为,“占领华尔街”抗议示威的产生,是左翼和弱势群体对偏向富人政策的反弹。

  虽然目前大多数美国人仍旧相信能够在体制内解决问题,并相信美国经济终将逐渐复苏,但是“占领华尔街”抗议者们在其网站上声称运动远未结束:“占领华尔街运动从根本上给予人民真正的权利改变社会。我们要占领每一个后院,每一个街角,我们不需要华尔街,我们不需要政治家,我们要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唯有革命。”(131)#

  中国视角:躺在中国制造的帐篷里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丁扬发自北京 夜幕降临,他们并不慌忙急迫,家就在此处。渐渐地,一个个帐篷从地面上生长出来并发出微弱的亮光,四周的办公楼通宵达旦亮着灯,银行家们不会有时间从办公室俯瞰这些如此贴近大地的像蘑菇一样的帐篷,这些帐篷上都写着:中国制造。

  很多人都认为,在美国媒体披露的所有关于这场运动为数不多的细节中,那些躺在中国制造帐篷里的抗议者形象最为传神——他们很容易被理解为失业且游手好闲的流浪汉,但过去的两个月里,他们亦以异见姿态构成全球抗议主题的一部分。后来,《时代》周刊将他们和阿拉伯之春、俄罗斯反政府集会等全球示威者一起选为年度风云人物,《纽约客》杂志则在长篇通讯中称这些抗议者为“觉醒分子”。但谁也不会想到,甚至是大洋彼岸的中国,在对过去一年互联网热词盘点中,竟然将“占领华尔街”放在十个词汇之中——这意味着,至少在互联网这个一向比真实世界更容易喧闹起来的空间里,中国网民是多么关注这场运动。

  记住这场运动

  你很难分析背后的情绪,但事实就是如此,中国网民和媒体对于占领华尔街的关注远远早于美国媒体和民众。例如《中国日报》曾发表的题为“应以美国媒体限制报道游行示威为耻”的社论,社论表明,“美国新闻机构拒绝承认示威规模扩大。”《中国日报》驻纽约记者这样写道:“以报道世界各地游行示威而名声大噪的记者们,为什么不热心报道这一群众游行?这次的沉默与他们在北非、中东的采访游行的热情判若两人。”文章说,“尽管不清楚游行队伍是否为左派,但他们的日程中包含了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西班牙革命的内容。”

  《中国日报》的谴责也许过于义正严词,但事实上与美国媒体对于“占领华尔街”所抱以的犹疑态度相比,中国媒体更善于从这场运动中看到深远的意义。习惯以代际总结作为社会更替标签的中国媒体人,将美国年轻人总结为“从Y一代到占领一代”,而国内一批新左思想者则将运动视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所存在问题的集中暴露”,很多学者则将“占领华尔街”作为案例放进教材和正在成文的书里,“我们要记住这场运动,不是因为它发生在美国,而是因为它可能使整个社会发展模式发生变化。”

  关注这场“嘉年华”

  并非所有的围观都有特定意义,与中国媒体和学者们的严肃态度相比,中国普通网民更关注这场“占领party”本身所具有的游戏和戏谑色彩。在微博(http://weibo.com)上,他们乐于转发那些漂亮的、看起来充满自由浪漫气息的抗争姿态的照片,他们将关注点放在草根与银行家之间公开喊话的关系上,他们谈论抗议者们富有创意的标示牌和温和的表达方式(打起鼓来,跳起舞来,谈谈恋爱),同时也羡慕他们能将一场集会搞得如此像一场嘉年华。

  当然,每个人都会有态度,有些人为此感到开心,“这个经常对中国指指点点的民主国家本身也并不完美”;还有一些人对美国的抗议者表达了同情甚至是担忧,汹涌的资本主义和一些机构权力过大已经使美国问题重重,但它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在美国媒体看来,个别效仿“占领华尔街”运动的中国人,不过是在表达对已经逝去的时代的怀念,“大多数中国人因此而嘲笑西方的发展模式。”而在一份小范围传播的PPT中,热心的中国网民则以“Why are they there”作题目“为美国人民加油”。

  正如有人总结“占领华尔街”意外地使中国人更为自信,但在中国人的“热心肠”背后,你仍然能够看到某些变化,例如,比起结论,人们对于事实本身变得更为关注。当有媒体指责美国媒体无视华尔街发生的一切,也有人站出来援引数据和链接,表明美国媒体对于这一事件的关注正越来越多。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