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家电能效虚标情节严重最高罚1万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2 07:30 来源: 南方日报
家电能效虚标情节严重最高罚款1万 家电能效虚标情节严重最高罚款1万

  日前,山东省消费者协会联合山东省家用电器行业协会最新发布的《电磁炉比较试验报告》显示,由中山市格兰仕生活家电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款型号为CH2082的电磁炉被检测为“标志和说明不合格”。这是近两个月以来,格兰仕第三次登上质量黑榜。去年11月25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20款微波炉比较试验结果中,格兰仕G90W25MSP-WB(B0)型微波炉,其加热均匀性仅为36%,远低于60%的要求。而不久前,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专项监督抽查报告,再度把格兰仕卷入质量丑闻,从而使得家电产品的能效虚标问题,再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虚标能效成家电行业“潜规则”?

  近半年来,家电产品频频曝出能效虚标问题,格兰仕暴露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2011年7月,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对热水器产品监督抽查结果,被抽查的149家企业生产的155种产品中,有25种产品不符合标准规定,其中17种产品涉及能效不合格。9月,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对28类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显示,95款冰箱产品中的4款产品不合格,且都属于家电下乡中标产品,其中,浙江博克电器有限公司产品是耗电量不合格,而东莞市奇声电子实业有限公司、河南统一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的产品直接由于“虚标”。此外,在2011年度能效标志市场专项调查结果中,澳柯玛电风扇、小天鹅电饭锅、法罗力电热水器等产品,以及珠海双喜、江苏松桥、中山世禾电器生产(半球牌)的电磁灶产品均在不合格榜单之中。

  据了解,此前实施的空调节能惠民、家电下乡等刺激政策,对家电产品的能效标准有硬性要求,但由于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少漏洞,让一些企业钻了虚标能效的空子。

  有不愿透露姓名的冰洗空头企业高管对记者表示,这一问题在下乡的家电产品中尤其突出,家电下乡政策令诸多杂牌企业起死复生,下乡的冰箱和洗衣机品牌均达到了上百个,其中很多品牌别说消费者闻所未闻,就是行业内的都很少听过,“为了获取利润,偷工减料、能效虚标是这类品牌惯常使用的手段,尤其是在毛利高的冰洗行业情况更严重”。

  知名家电观察人士刘步尘直指虚标已经成为家电行业的潜规则,企业从中得到了好处,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效果。他表示,当前被虚标的不仅是能效,还有电视尺寸、电冰箱和洗衣机容量等指标。

  中国家电营销委员会副理事长洪仕斌则认为,虚标的问题并没有那么普及,还是个别企业的问题。但他也表示相当部分的虚标问题还是企业自身的销售行为在主导,跟家电市场缺乏良性竞争有关。

  能效不同价差大消费者难判断

  记者走访市场发现,同一品牌、相同规格、类似材质的家电产品,因能效等级不同,价格有较大的差距。记者在国美电器南天广场店看到,西门子的一款218L的三门冰箱产品,标识为1级能效的售价为4684元,同样规格标识为2级能效的售价仅为4173元。海尔一款6kg容量的波轮洗衣机,洗净比为0.9、能效为1级的产品售价为2699元,同样规格洗净比为0.8、能效为2级的产品仅售1999元。

  不同能效等级的价格差距在空调产品中表现尤为明显,美的一款1P大小的变频空调能效3级的产品仅售3399元,而标识为2级能效的产品就要卖到5299元。海尔一款1P大小除甲醛变频空调3级和2级能效的价格差也达到800元。

  随着近年环保、节能概念的普及,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高能效、低耗电的产品,并愿意为之付出远高出其他产品的价格。而消费者判断是否高效节能直接且唯一的标准,就是家电产品上张贴的“能效标识”标签。正在卖场选购冰箱的一位刘先生就对记者表示,即便对能效等级存疑也是没有办法的,普通消费者是没有专业知识和设备去检测的,也不太可能专门花钱去请专业机构检测,“厂家说耗电多少就是多少、说是能效几级就是几级喽”。

  应加大家电企业犯错成本

  业界建议

  根据我国2005年开始实施的《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规定,能效标识制度采取“生产者或进口商自我声明、备案,政府有关部门加强监督管理”的运行模式,生产厂家自行递送样本参加检测,对检测者是否第三方机构也并没有做硬性规定,有能力的企业可以在企业实验室进行检测。因此,能效标识事实上是企业的一种“自检”。

  据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证监管部主任陆梅介绍,近年一些根本不具备能效检测能力的企业或第三方实验室,虚报检测设备和能力,甚至出具虚假检测结果,影响了能效标准的真实性,扰乱市场环境。

  根据现行《能效标识管理办法》,“虚标”受到的处罚仅仅是“由地方节能管理部门或者地方质检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和停止使用能源效率标识;情节严重的,由地方质检部门处1万元以下罚款”。

  洪仕斌认为,与企业虚标的获利相比,需要付出的代价太小,这就“诱使”部分企业一再犯错。他建议监管部门应该加强惩处力度,“比如罚巨款、禁止产品上市销售,企业付出高昂代价之后,考虑犯错成本,就会严于自律,从源头避免能效虚标的问题”。

  南方日报记者 钱玮珏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