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究竟是谁让政府采购背上高价黑锅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2 22:08 来源: 中国政府采购报

  八奋

  近期,笔者在贵报上看到一篇名为《谁让政府采购背上了高价黑锅》的文章,对文中提到的解决办法不敢苟同,不吐不快。

  笔者从事政府采购相关工作多年,对个中诟病深有感触,类似郎科的案例在协议采购领域绝非个案,可以说是普遍情况,而且伴随协议采购发展而更加严重。现在的协议采购,本身就是一项违背政府采购基本原则、妥协采购人需求的“怪胎”,必然会产生价高质次等多种问题。无论是政府采购还是其他任何采购,如果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遵循一条市场规律,那就是充分竞争,这是政府采购制度的灵魂,也是市场经济的核心。

  如何才能充分竞争?一是“诱饵”要足够吸引人。二是制度安排要公开、公平、公正。而协议采购追求种类大而全,某地协议采购招标百分之七八十的供应商都能入围,而入围之后还要靠去采购人单位“做工作”才能获得零星的订单,这样的制度安排把一个集中采购变成了分散采购,标的本身就是缺乏吸引力,招标环节缺乏有效的竞争。入围后供应商还可能会面临大量的公关成本、公共产品验收缺失导致的各种问题。这样的制度安排怎能不价高质次?

  文中提到解决之道在于“尽快建立与市场衔接的标准化政府采购价格监控体系”。这其实只是一个看似美丽的泡影,是典型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笔者认为,如果按照这个方法走下去,那就是一条死路。要知道协议采购的货物有数百种,各种货物商品千差万别,进货价格、销售成本、销售策略等各有不同,监管人员只有区区几个人,难道凭这么几个人再加上外聘的几个第三方调查队,就能摸清楚了吗?即使了解到了一些情况,又如何能说调查来的就是市场价平均价?应该卖多少价格、价格的组成,采购人、采购组织部门难道比生产厂家、供应商更清楚吗?即使采购人、采购组织部门找专家论证,生产厂家、供应商也可以找专家反驳。甚至即使是对簿公堂,采购组织部门能有多大胜算?

  退一步讲,即使供应商把价格控制在与零售市场价格差不多的范围以内,采购单位得到的也只是市场价,难道采购的效果就好了吗?花这么大的力气去监管,有意义吗?对此,笔者认为,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稍不留神就会被引向误区。就像针对存在某种不规范行为的郎科公司,财政部门也只是约谈,而缺乏处罚的依据。而即使处罚了,其他的供应商也未必会引以为戒,给出最优惠价格。

  笔者以为,从某种程度上讲,政府采购就是一个大团购,为此就要要靠规模产生效益、靠竞争实现优势。从近几年电力行业、金融行业等的采购经验看,无不是如此,甚至是现在做得很好的大超市也都是按这样的模式操作。这几乎是大批量采购唯一能走的道路,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协议采购正确的道路总结起来只有一句话:在需求标准化的基础上,根据货物的市场特点,按不同的期限、不同地域范围在明确需求量的基础上,实现多品牌的充分竞争。

  做好此项工作的基础是需求的标准化和需求量的测算。以政府部门办公用电脑来说,一般办公机型1个-3 个完全够用了,功能技术有特殊要求的,可以采用询价等其他方式采购,对此应该做到抓大量放小量。而需求量的测算,可以根据年初采购预算的安排,以及过去几年的采购量等,从而估算出一年或半年的采购量。

  做好此项工作还要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根据不同技术指标及预算金额分不同标项,采购结果入围1个-2 个品牌型号(原则上只入围一个,采购量很大的可以有两个),从而实现多品牌的充分竞争。二是让供应商对采购的需求量有一个较清晰的了解,能明确的需求一定要明确,不能提供准确数字的,也要将经过认真调查的估算数告诉生产、供应商,需求越准确,效果越好。

  只有走让协议采购充分竞争起来的路,才是治本之道;只有相关制度得以完善、与国际接轨,管理部门的思想得以真正转变,才是政府采购不背黑锅的最终出路。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