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国电子文管标准化难过技术关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06 00:17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

  本报记者 佟文立报道

  1月30日,《电子文件管理装备规范》、《电子文件存储与交换格式 文书类版式文档》、《电子文件存储与交换格式 文书类流式文档》等3项国家标准报批稿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上进行公示并征求意见。

  如果对普通计算机用户使用“电子文件”一词,恐怕很难一时让人完全理解这一术语的内涵,但对于doc格式和PDF格式文件,相信普通计算机用户都很熟悉并经常使用。而不同版本的Microsoft Word的doc格式并不一样这一技术事实,恐怕并没有引起中国普通计算机用户的注意,用户们大多也并不觉得这会是一个“问题”。

  事实上,最早意识到这一问题的是中国政府所属的档案管理部门,因为在20世纪80年代,即计算机DOS时代形成的很多文件作为历史记录已经越来越缺乏软件可以将之打开了。

  早在2006年,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的王刚就对电子文件管理做出了批示:“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电子计算机在党和政府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电子文件的长久保存、集中管理和有效利用正成为国家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了“积极推动电子文件管理规范化、法制化进程,努力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文件管理体系”的要求。不过这一中国特色的用户需求从一开始就注定要遭遇软件业的世界性难题,这对中国软件业来说虽说是改写游戏规则的机会,但同样也面临技术性障碍。

  “电子文件”在2009年中办和国办印发的《电子文件管理暂行办法》中是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在处理公务过程中,通过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形成、办理、传输和存储的文字、图表、图像、音频、视频等不同形式的信息记录”。

  自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发明以来,70多年来计算机所处理的对象不外乎只有数字、文字、图片、声音、图像5种而已,所有的计算机应用不过都是对不同数量的这5种对象的组合和处理,并以用户需求的规格展现出来的而已。但是在所有的应用软件和产品里,这5种对象的定义几乎都是不相同的。美国产业界的这一现象的确是防止了一家厂商“自下而上”地从CPU体系架构、操作系统到程序开发工具对客户形成“锁定”式垄断,但也造成了不同厂商计算机体系之间的应用软件的重复开发,以及因为缺乏标准而产生的数据交换等问题。

  据悉,2010年9月,在中央办公厅的推动下,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专门召开会议,研讨电子文件管理的理论基础。不过,即便此次出台的3项国家标准最后生效,但其是否可以使用和推行,业内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此次出台的《电子文件存储与交换格式 文书类流式文档》声称是在已有文档格式国家标准UOF的基础上制订的。但UOF“标文通”自2007年生效后从未被实施过,符合性测试标准至今也没有公开,也就是说世界上没有一款办公软件产品可以严格地符合该标准,而制定该标准的目的恐怕也已经落空。

  据悉,PDF格式的早期出现与美国律师业对法律文书的要求有关,同样的文字内容在不同计算机上打印出来后必须是“在阳光下两张纸的内容严丝合缝。在我国,公文,也就是俗称的“红头文件”,对其各个组成部分在页面上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有严格的要求。而微软的办公软件产品的版面算法至今不公开,鉴于doc格式已经成为“事实标准”,兼容doc格式的办公软件产品才是真正的市场要求。

  《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就该标准的可用性采访了山东大学讲座教授曹参。曹教授认为:“虽然这几项标准都是在XML基础上给出了具体定义的格式,但我对文书类版式文档和文书类流式文档在UOF基础上能够实现,并且多家企业的产品都能够实现表示高度怀疑。对于文书类流式文档,还没有两个软件能够在格式化、显示和打印时能够做到完全一致。而更大的问题在于对数据完整性、兼容性和未来增长有不同的解释和定义处理,由此导致的非标准输出难以格式化或计算。”

  可见,中国电子文件管理的标准化要想突破技术性障碍,还需要长期的努力。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