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聚焦日企:深陷迷途还是柳暗花明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07 07:08 来源: 金融时报
  本报美编 鲁达 制图   本报美编 鲁达 制图
聚焦日企:深陷迷途还是柳暗花明

  编者按:哀鸿遍野!如果2011年初有人用这个词形容日本电子业未来一年形势的话,或许没人会相信。但现在,这已真切地发生在索尼、三菱、松下等企业面前。同时,日本丰田汽车从美国销售第一的宝座退位回季军。全世界似乎都在追问:日本制造怎么了?

  不过,路透社报道则指出,眼见不一定为实。券商对于日本的看法,并不比对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等市场看法更悲观,经历过“3·11”大地震和海啸以及泰国洪灾后,一些券商简直不敢相信,许多日本企业竟设法还赚到了钱。目前,日经指数股票预期市盈率(本益比)平均13倍,港股约10倍,澳股则略逾11倍。而日元汇率仍是日资企业近期前景的关键因素。

  本期嘉宾:

  黄泽民 中国社科院《日本经济蓝皮书2011》副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

  仲大军 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

  孙伟强 肖恩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

  陈 及 首都经贸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话题一

  日企财报缘何惨淡

  ●日本地震、泰国水灾“后遗症”

  ●日企战略判断差错或延迟

  2月6日,日本三菱汽车宣布,计划2012年末停止三菱荷兰工厂的汽车生产,“今后销往欧洲的汽车将由日本以及泰国工厂供应”。三菱称,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三菱汽车在欧洲的销量一直低迷不振,高额的生产成本更使得三菱在欧洲市场逐渐丧失竞争力。数据显示,2010年三菱汽车欧洲销量仅为21.8万辆,比2007年峰值(约34万辆)减少了三成以上。2011财年可能出现53亿美元的净亏损。

  曾经的电子行业巨头索尼2011年业绩惨淡,目前250亿美元的市值离曾经1000亿美元的市值相去甚远。夏普、日立和松下也分别预警利润可能大幅下滑或零利润等。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日本电子和汽车行业的低迷?这一趋势是否将持续?

  黄泽民:日企集体出现业绩亏损是必然现象。首先,去年3月的日本海啸和福岛核电站事故对日本本土的一些精密零部件产业链造成严重打击。由于日本企业对各自的零部件生产进行了精细的生产规划与合作分工,这种高效布局的另一面就是对于突发事件缺乏应急预案准备。其次,去年夏季泰国的大规模洪灾又对日本企业在国外,尤其是东南亚的产业链的正常运作造成了重大影响。另外,欧债危机导致欧洲市场需求走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诸如索尼、松下、夏普、丰田等日本标志性的、以出口为主导的企业的外部运营环境。

  仲大军:目前国际经济环境不景气,对日本的出口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在销售总量不见上升的局势下,企业内部的研发制造水平也会受到拖累。长此以往,势必会引发一系列日本企业所不愿意面对的问题。

  事实上,日本大地震以及泰国水灾对于日本电子产品的零部件及装配等各个环节的确产生了巨大影响。部分企业甚至停产,以等待企业生产所需的硬件环境及零部件供应能够满足生产力水平。不过,根据目前日本各大企业公布的财报显现出来的问题,是否已经达到这一程度,仍值得继续追踪观察。

  陈及:近年来,日本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呈现疲态,市场没有出现特别抢眼的新产品。同时,日本企业管理问题作为其传统强项,却频频曝出问题,如奥林巴斯等企业的丑闻等。种种积累,最终都反映在日本企业近期公布的最新财报上。

  孙伟强:市场对于近期众多日本大企业出现的普遍亏损原因的解读,主要集中在2011年两次大的突发性灾难上,一是日本海啸及由此产生的福岛核电站事故,一是发生在泰国的洪灾。但这只是表象,国际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如欧洲危机导致的进口市场越来越差)是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去年的两次灾难,只是将随着这一变化而发生的产业链变革过程缩短、放大了。

  对于过分依赖欧美市场的日本企业来说,它的很多机制、高级管理层的观念都是建立在上世纪80、90年代,日本企业因欧美市场的蓬勃发展而受益的前提下,这些公司无论从产品设计规划、媒体投放以及人员安排来说,都偏重欧美市场。这在索尼刚刚下课的前CEO霍华德·斯金格的例子中,显得格外明显。加上日本政经界人士始终以亚洲的西方国家自居的意识形态,导致很多日企战略判断上出现差错或延迟。另外,从目前三菱在欧洲市场的颓势也可以看出,欧美市场走弱对于日企的影响在数年前就已体现。所以,即使没有2011年的两个灾难,出口导向的日本企业依然会在西方发达国家市场与中国等新兴市场“此消彼长”的快速、巨大的变化中深受影响。

  话题二

  日企难敌中韩竞争?

  ●中韩等国家崛起依赖于产业升级

  ●日企积累的高端、核心技术仍有优势

  作为日本在东亚的最主要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中国和韩国市场看似更应成为日本企业的“合作伙伴”。然而,有专家却认为,日本始终是具有西方思维的国家,难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亚洲。此消彼长之下,中国和韩国似乎更成为了日本企业的对手。比如,业界曾有消息称,苹果将某日本企业从iPhone产品的屏幕中剔除,但却始终认可韩国LG公司苹果面板提供商的地位。在中国市场,京东方及国产液晶电视也在不断挤占索尼等传统企业在中国的市场份额。

  那么,中韩两国的企业是不是具备了日本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对日本企业的现状又造成了哪些影响?

  黄泽民:中国制造业目前的主要优势是劳动力成本的低廉。但今后中、日之间更多的或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双方的市场、技术、人才交流等都面临进一步的融合。对韩国来说,其产业格局与日本有着更多的竞争性。

  但即便如此,日本企业所积累的一些高端、核心技术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依然有着其优势和特点,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同时,中国制造业,仍应对自己技术积累不足等问题有着清晰的认识。

  仲大军:日本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确实处于逐年下降之中。上世纪80年代,中国市场几乎被日本产品占领;上世纪90年代,日本产品基本上仍处于强势地位;时至21世纪,中国市场上的产品已呈多元化态势,日本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逐年下降,失去主流地位,其原有份额被韩国及中国大陆产品蚕食。再过10年,日本产品分到的蛋糕会更小。

  这实际上与日本产业转移不无关系。日本在当年经济泡沫破灭后,加大了海外投资及产业转移的力度。这一行为能够减少日本与海外投资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摩擦,也以更少的物流及劳动力成本打开了当地市场;但这一行为也导致技术扩散,中国企业事实上在这种产业转移上受益颇丰,最终中国本土制造在数量上战胜了日本制造。

  陈及:将日本企业内部的种种问题逼出水面的,正是中韩等国家正在展开或增基本完成的产业升级。中国等新兴国家经济增长比较快,在科研投入上相对较多,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此前与日本技术的差距。而且,新兴国家在开拓本土市场上具有先天优势,加之当地劳动力成本相对日本低廉,使得本土制造的产品市场占有率超过日本产品。

  韩国以往的产业水平相对新兴国家要高,但其抓住了当地市场的实际需求。以汽车工业为例,此前韩国汽车也并未占据较大市场份额,但其因针对中国市场开发的中低端产品价格低、品质好,获得了市场的认可。而日本却在这一方面没有合适对策。事实上,相比日本企业在面对创新风险上的死气沉沉,韩国企业显得更具市场活力。这一点,从三星与美国的苹果大打官司上已可略见一斑。此外,韩国企业还有政府主导的力量助推其进行产业升级。

  在对外市场的开拓上,日本企业做得不成功。如日本汽车进入美国,美国汽车工业高呼“狼来了”,但目前看来,日本汽车在美国市场的本土化先扬后抑。在内地需求不旺,新兴国家崛起,发达国家市场开拓不佳的情况下,日本企业陷入目前的亏损局面并不意外。

  孙伟强:中、日、韩的制造业有互补也有竞争。很多人都认为中国企业在走从前日本、韩国的道路。从液晶面板等一些行业看,的确存在类似情况。中国在产业升级方面,韩国在产业规模扩大方面,都会对日本企业在相应市场造成冲击。这就看日本企业能否在产业创新方面像上世纪80、90年代那样走在前面了。

  话题三

  日企该何去何从

  ●重新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保持“融入亚洲”态势

  就质量而言,在全球500强企业中,日本企业也不像上世纪60年代那样,只有四五家企业入围,而是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排位和发展质量。那么,从长远而言,日本企业是不是仍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日企该何去何从?

  黄泽民:总体来说,日本许多企业今年的经营情况依然不会乐观。由于日本企业对外部市场的依赖程度很大,但欧美经济复苏步伐依然缓慢。

  从供应链角度看,截至今年6月,日本所有核电站将陆续停机,或进行检修或对其关闭,因此日本本土制造业将面临电力短缺的问题,这对正力图对其本土的供应链企业进行修复性布局的日企来说,不是好消息。此外,对于严重依赖能源进口的日本来说,中东局势的持续动荡,伊朗、叙利亚问题可能导致的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等诸多变量,这也将成为日本企业2012年会面临的难题。

  但好消息是,中国市场对于日本企业来说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是日本企业今后发展的方向之一。但前提是,日本能更好地融入东亚经济圈,与中国企业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仲大军:日本企业遇到的问题不是核心技术的丧失,而是不可抗力影响导致的生产效率下降。因此,日本企业能否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恢复以往水平,反攻最近失去的市场,值得期待。

  从产业转移角度考虑,日本转移的是日本本土不再领先的技术,其高精尖的科研力量仍然保留在本土,无论是最新型的产品,还是关键零部件都在本土研制生产。因此,日本企业财报显示的倒退,更多的是反映了中低端市场在产业转移后受到的冲击,其高端市场仍居于重要地位。

  陈及:正如日本失去了曾经的市场,没有一个国家的企业能够在本身发展停滞的时候继续保持市场优势,因此,日本如果重新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便能使日本企业重新获得反击机会。

  孙伟强:如只从国际型企业战略布局上看,《日本经济白皮书2011》已指出,“中日间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关系”对于中日双方都非常重要。即一个“融入亚洲”态势的日本,一个更加融入中日韩三方乃至东盟10+3框架的日本,将会受益更多。

  如日本各界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达成共识,企业“政经相对分离”的矛盾将越发明显。这对于严重依赖海外市场的众多日本企业来说,相当于一个“无形枷锁”。一个例子就是近几年日、韩双方在中国绿色能源市场的发展。当时韩国政府从政策、资金及官方合作等方面,大力扶持本国企业在中国的拓展。但日本很多来华发展的企业,尤其是拥有技术的中小企业,由于没有得到日本政府的支持,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始终不顺利。

  此外,由于日元的持续升值给日本很多企业的出口带来了损失。

  话题四

  日企有何可借鉴

  ●处理好人才与技术的健康发展

  ●做好亚洲以及国际产业布局的角色定位

  ●学习日企的抗风险能力

  没有一成不变的强者,也没有一成不变的领先者。日本企业从上世纪80年代的“国际企业模板”发展到现在人人批判的“企业反应迟钝”、“僵化”等问题,前后仅相隔20多年时间。这期间,日本企业也不可谓不努力,也没有完全停滞,但与当初洛克菲勒广场成为日元资产的风光相比,还是有些让人唏嘘。在很多人看来,日本企业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到因日元升值导致业绩缩水,再到目前面临的转型之苦和“左右两难”的种种经历,或能为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诸多国家的企业提供借鉴。

  黄泽民:随着产业链不断地布局海外,我们看到的现象是:越来越多从日本企业退休的高级技工被派到东南亚、中国等地区“发挥余热”,而随着当地企业的工人技术成熟之后,又会有更多的产品零部件在海外生产。日本本土制造业变得越来越“精干”与“核心”,而其海外的生产线变得越来越庞大与成熟。

  日本产业链的海外布局带来的“技术外溢”、“人才缺失”等问题,始终是日本政治、经济界争论的一个焦点,虽然日本企业目前仍然掌握着很多核心技术,但是伴随着日本“产业空心化”的日益严重,“人才积累”这一隐藏在企业财报和经济数据背后的重要因素,将越来越影响到日本企业后续的发展。

  虽然日本企业目前面临更多的是“操作性技术”的外溢问题,而且伴随而来的是这些日本企业能继续获得较好的收益,但从长远看,对日本经济来说不是好事。而上述过程对于中国企业如何处理好人才与技术的健康发展,或能带来启示。同时,在研究日本企业的变化情况后,中国企业做好自身在亚洲以及国际产业布局的角色定位,也是非常重要的。随着中国产业升级的不断深化,中国与东盟以及其他一些新兴经济体之间,在产业链方面的合作与分工也会遇到日本企业类似的问题。因此,日本企业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也应成为中国企业的参考。

  仲大军:对于中国而言,一方面要在吸收外来投资的基础上加强技术层面的投入;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在实行“走出去”战略的时候,要注意强化核心技术的研发,以避免在传统技术扩散后,由于没有核心竞争力而彻底退出当地市场。

  孙伟强:大企业往往会墨守成规或者固步自封。这在前面对于日本一些企业业绩出现巨幅亏损的时候已提及。那么对于正在成长的中国企业来说,学习日本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我们看到发生亏损的日本企业并没有倒闭)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企业在产业布局时,应当对经济格局有一个清晰的判断,而不仅仅只关注行业的发展。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