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欧盟签署财政契约草案:立场更加德国化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3 17:40 来源: 《财经》杂志

  更“德国”的欧洲?

  随着财政契约草案的签署,德国逐步促使他国几乎彻底接受了自己在债务问题上的立场,但德国国内对欧洲一体化的质疑、受援国对德国模式的反弹,以及市场的压力,都可能迫使德国进一步调整立场

  德国的经济实力和默克尔政府的坚持,将欧元去留与德国态度紧紧绑在了一起,德国逐步促使多数欧盟国家几乎彻底接受了它在债务问题上的立场。

  2012年1月30日欧盟特别峰会上,除英国和捷克之外的欧盟其他25个成员国一致通过“财政契约”草案。草案明确要求加强财政纪律,对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超过3%的国家施以自动处罚措施。各签约国将向欧盟转移部分财政主权,这契合了默克尔借由政治一体化来解决债务危机的设想。

  深陷债务危机的各国也已经习惯将紧缩政策作为换取欧盟资金援助的前提,即便这可能导致其经济衰退,甚至激起社会动荡。2月6日,希腊政府宣布今年公共部门将裁员1.5万人,预计2015年前总共裁减15万人,希腊议会则将继续为缩减预算案进行跨党派谈判。这些举措旨在于3月20日前获得欧盟新一轮拨款,以避免违约。但据欧盟委员会预计,希腊经济在2011年萎缩幅度为5.5%,2012年也将达到2.8%。

  法国也无法迫使德国做出实质性让步。法国总统萨科齐很早就呼吁欧洲央行出资干预,或者像美联储那样扮演“最后贷款人”的角色,但默克尔始终反对欧洲央行直接介入,要求坚持其中立性。结果,德国倒是促使法国调整了最初立场,同意银行等私营部门减记希腊债务。

  德国经济研究所预测与经济政策部门主任费希内(Ferdinand Fichtner)告诉《财经》记者,“默克尔不仅仅想制止危机,更希望解决危机”,“她将危机看作是改变欧盟现有体系的一个手段。”

  一个看似更“德国”的欧洲正在浮现。这招致了欧洲内部不少非议,在2012年1月的达沃斯论坛上,有观察人士质疑欧洲一体化成了“德国化”,无论是财政政策、发展模式似乎都要以德国为圭臬。

  不过,虽然德国在欧盟内部取得了一连串的外交成果,但德国能否在欧债危机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有效贯彻目前的设想,尚难以确认。不少分析人士表示,欧盟多数成员国接受德国立场主要是短期压力下的行为。

  德国布伦伯格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霍尔·施密丁(Holger Schmieding)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认为,“当市场压力慢慢消失后, 德国的影响力也会随着对德国信用贷款需求的下降而下降。”

  更国家还是更联邦

  在区域一体化问题上,德国和欧洲其他国家一样始终存在着民族国家和联邦主义的冲突,后者将一体化视为国策,力主制定一部宪法,以推动欧盟机构改革,并实现其建设欧洲联邦的目标。

  “二战”结束后,欧洲一体化给予了德国民众一个新的身份选择,认同自己是一个欧洲人帮助联邦德国走出纳粹统治阴影,重回正常发展道路。1989年柏林墙倒塌,1990年两德统一后,德国成为了欧洲人口最多(除俄罗斯外)、最发达的经济体。

  但随着德国恢复了强大的肌能,其国内民族国家的认同也渐渐抬头。

  德国国内更偏重国家利益的声音成为近期民意主流。拥有高储蓄率、经济运行状况良好的德国从危机开始就是其他欧盟成员国以及美国期待中最有作为的对象。

  但面对各国要求其承担领导责任的呼吁,德国的反应一直十分审慎。德国政府一再重申,债务危机是部分欧元区成员国不守预算纪律的结果,而不少德国纳税人则认为处理债务危机等同于为不负责任的南欧国家埋单。

  回顾自希腊陷入危机以来的德国政治发展,默克尔的小心翼翼其来有自:2010年4月23日,希腊正式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欧盟申请援助,5月2日后者宣布向希腊提供约1100亿欧元的援助资金,其中德国议会通过了224亿欧元的救助案。此举即刻引发了德国社会的激烈反弹。执政党联盟很快在北莱茵州威斯特法利亚地区选举中失利,丢掉了在联邦参议院(Bundesrat)的多数席位。2011年德国16个联邦州中有7个举行州议会选举,受欧债问题拖累,默克尔领导的基督教民主联盟又在当年2月丢掉了汉堡州,3月丢掉了执政58年的巴登符腾堡州,在9月剩余5个州的选举中也表现不佳。

  默克尔是东德出身的物理学家。维基解密泄露的美国外交电报显示,美国外交官私下形容默克尔是“不沾锅”型的政治人物,说她“爱规避风险,不太有创意”,并认为默克尔对于国际局势的看法完全取决于她可否借此在国内获得政治利益。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艾略特(Douglas Elliott)也告诉《财经》记者:“国内政治是包括德国在内的每个欧元国家处理债务问题时的主要考量。”

  当然,德国国内反对政府援助的声音并不仅仅是民族主义理念的表达,更有其切实的经济原因。费希内的研究就表明,新世纪以来,德国平均工资水平增幅远小于其他欧洲国家,扣除通胀因素,某些年份甚至存在负增长。欧洲理事会外交关系部门德国代表古洛特(Ulrike Guerot)在接受欧洲媒体和《财经》记者联合采访时也明确表示,德国民众在过去多年里没有公平地分享一体化红利。

  因此,一旦国内政治气氛发生变化,德国政府的立场可能更趋于保守。在年初的达沃斯论坛上,默克尔反对进一步扩大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规模,使德国站到了所有相关经济体的对立面。这似乎从侧面暗示了前述可能。

  不过,自危机发生以来,默克尔政府也一直面临着国内联邦主义的压力。德国前外交部长和前副总理费希尔(Joschka Fischer)就数度撰文,批评默克尔政府在应对债务危机中过度考虑国内政治,他甚至形容默克尔的因应策略形同玩火,并警告称,如果欧元区瓦解,德国选民同样会在选举中惩罚罪魁祸首。

  2011年8月,连默克尔的政治导师前总理科尔也忍不住表示,“我们向希腊提供援助不是一个选择题”,“欧洲需要一个有活力的、着眼未来的方案,以帮助欧洲和欧元回到正轨,以确保我们的未来”。

  市场的信心

  在许多分析人士看来,德国目前的立场也缺少对市场反应的考虑。

  艾略特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总结称,“德国自危机发生以来一直是防御性地限制(其对欧元的)伤害,在避免承诺让德国纳税人付出更多的同时,试图维持欧元区的完整;我认为他们如果真的够聪明,就应该进一步提供保证,以终结这个可怕的危机,但我也理解他们的恐惧——那些受援国可能因为德国提供太多帮助而不愿进行痛苦的变革。”

  德国的矛盾心态在其与法国的龃龉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2011年上半年,德国在欧债危机上的立场依然十分保守,以避免过度动用本国税款。去年4月IMF要求欧元区提供更多资金应对希腊问题时,德国财政部长朔伊布勒(Wolfgang Schauble)主张所有债券持有人必须参与债务减记,这遭到了法国总统萨科齐和欧洲央行时任行长特里谢的共同反对。萨科齐担心减记伤害法国银行业,而德国部分银行在2009年就已经收到了本国政府补助。最终两国在7月妥协,萨科齐同意减记,以换取默克尔允许EFSF直接购买西班牙和意大利国债,以保护这些国家。

  但减记印证了特里谢的担忧,债权市场信心随之瓦解,标准普尔称该措施实际上是让希腊“选择性违约”。

  回顾默克尔不断在欧元区和国内政治间寻求平衡的政策,霍尔·施密丁认为德国政府有攻有守, 其强硬态度在防止欧元区解体的同时确实促成了制度改革;但无可否认的是,德国在欧盟摸索出有效应对之道前,强行要求私有银行减记希腊债务犯了致命错误,正是减记使危机蔓延到意大利,造成了金融紊乱和欧元区经济衰退。

  在德国的坚持下,欧洲央行不改中立立场,也是债务危机扩散以来备受争议的焦点。1992年签订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欧洲央行和德国联邦银行一样必须是完全独立的,其首要目标是维持价格稳定,不得向成员国政府提供货币融资。

  但不少经济学家和分析师都认为,主权债务危机根本是一场市场信心危机,事到如今,唯有欧洲央行强有力的介入才能使市场重拾信心。法国一直持有这一立场,随着危机不断蔓延,德意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梅耶(Tom Mayer)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唯有欧洲央行成为EFSF的后盾,债券市场才有稳定下来的可能。

  但是德国政府至今仍坚持欧洲央行的独立性。去年12月,默克尔在联邦议会表示,欧洲将组成财政联盟以解决主权债务危机,同时否决了欧洲央行借由印钞大量购买债务国国债以解决危机的办法。她同时也反对欧元区发行共同债券。

  然而,事实上,欧洲央行已经在市场压力下做出了弹性反应。就在默克尔重申原则的同时,欧洲央行打开金库大手笔救市,对欧元区523家银行进行首次三年期再融资操作,发放贷款金额高达4892亿欧元,且利率仅1%,不论贷款期限或金额规模,皆创下欧元区成立13年以来新高。霍尔·施密丁就将2012年以来市场相对稳定的情势归功于此。

  在希腊债务重组问题上,欧洲央行也面临着是否如私人持有者一样接受减记的抉择。自愿接受减记是违背中立原则的,德国官员也在2月初发言反对,但欧洲央行还是在2月7日做出让步,同意一旦债务重组谈判成功,就以低于面值的价格用其去年在二级市场上购买的希腊国债置换EFSF发行的债券。这预计将帮助希腊减少约110亿欧元债务负担。

  有分析人士认为,市场压力最终可能迫使德国政府在相应问题上采取更灵活的立场。

  道义之辩

  不过,即便德国能够坚持现有立场,它也很难保证一旦危机缓解,受援国仍会继续目前德国要求的改革。德国虽然振振有词地批评债务国家,但其在危机发生前后的表现并不能保证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上。

  柏林赫梯尔政府学院(Henrik Enderlein)研究显示,尽管大家认为德国银行相对保守, 比法国银行更自外于全球市场,事实并非如此。自2003年起,德国银行就积极购买美国次级信贷,并贷款给爱尔兰开发商、冰岛银行大亨,去执行那些德国人不敢投资的项目。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2010年报告的统计,截至2009年底, 德国和法国银行是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和西班牙最大的债权人,法国银行持有四国债务总额高达4930亿美元,而德国也持有4650亿美元债务。

  危机爆发后,德国迟迟不愿出手,问题久拖不决。许多投资者因此把大量资金转移到德国,购买德国政府债券避险,使后者利率一度创下历史新低。不少分析师认为:“德国人活在其他欧元区国家的牺牲里。”这也招致了债务国的愤恨。

  现在,德国虽然表露了拯救欧元区的决心,但严格要求受援国首先紧缩财政,大幅削减福利支出。布隆伯格专栏作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研究员刘易斯(Michael Lewis)在其研究中指出,很多受援国民众认为德国提出的援助方式只不过是想不动声色地帮助自己的银行拿回贷款,即德国政府首先向欧盟拨款,由后者将钱转给受援国政府,这些政府再将钱交由本国银行以偿还欠德国银行的债务。

  上述受援国民众的单方面抱怨可能没有考虑德国为维护欧元区做出的贡献,但德国的方案也很难让前者相信其公正性。新出台的“财政契约”要求各国让渡部分主权,考虑到德国经济在欧盟中的比重,未来统一的财政政策不可避免地会偏向德国。

  其实,最早违背欧盟财政规定的正是德法等大国。德国负责欧洲事务的国务部长维尔纳·霍伊尔(Werner Hoyer)对《财经》记者坦承,德法等大国数年前违背《稳定和增长公约》对政府赤字GDP占比的规定却没有受罚,这使欧元区财政制度出现了漏洞。

  德国目前强势推广自身经验的做法,很可能在危机平息后迅速失效。希腊前总理帕潘德里欧去年导演的公投虽然流产,但预示了财政联盟将遇到的民族国家的强力反弹。

  此外,德国目前的强硬立场固然可以迫使受援国减债,也给这些国家和整个欧洲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风险。

  意大利总理蒙蒂近来强调,欧元区需要的不仅是减赤,更是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并要求经济仍强势发展的德国进一步开放市场,让德国消费扮演经济引擎角色。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公开表示,德国过分强调删减赤字的政策将把欧洲导向自杀式的萧条。

  然而,默克尔和萨科齐虽然都声称经济增长将是今年应对债务危机的重点,至今仍未提出任何具体方案。

  尽管欧债危机仍看不到岸,罗马Assonime智库的经济学家米克西(Stefano Micossi)对《财经》记者表示,默克尔因为国内政治在欧债问题上犯过一些错误,在因应危机上总是做得太慢和太少,但她最后总是站在了维护欧元的立场上。“外界应该给默克尔更多鼓励,毕竟处理危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说。

  【作者:《财经》记者 蔡婷贻 发自北京 特派记者 汪洋 发自柏林 】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