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喊话市场坐等二月微调 降存准率如箭在弦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8 07:37 来源: 华夏时报总理喊话 市场坐等“二月微调”
降存准率如箭在弦 存款加息或成选项
本报记者 徐芸茜 北京报道
1月份进出口两年来首次出现下滑,上下游企业经营困难,借贷少于预估,加之欧债危机继续恶化,内外交困下,中国经济扩张乏力。在这种情况下,最需要的无疑是“预调微调”的政策。
2月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与企业界人士座谈时表示,今年1月份和一季度的经济状况值得关注,要见事早,动作快,预调微调从一季度就要开始。
这是今年以来中国发出的实施进一步货币宽松政策最明确的信号。随后,2月15日央行发布《2011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将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适当的时候对货币政策进行微调。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经进入2月中旬,留给一季度的时间仅剩下一个半月而已;如果再加上3月要开全国两会,时间点已是近在眼前。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王天龙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目前处于调控的关键时期,未来的宏观调控政策基调,还应该保持审慎,以稳为主,可以考虑通过降准与存款加息来微调货币政策。
不过,也有受访专家认为,宏观调控的预调微调并不必然导致货币政策的预调微调。事实上,自2011年10月以来,温总理就一直提预调微调,但时至今日,货币政策层面也未出现太大的转变。
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孙东升则对本报表示,微调应重在调结构,比如有针对性地对中小微企业实行某些特殊的支持政策等。
经济形势紧迫
“见事早,动作快。”
2011年11月30日,央行宣布自12月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被市场普遍解读为货币政策开始转向宽松的标志。但进入2012年1月份后,货币政策放松的步伐却明显慢了下来。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对本报记者表示,从春节前央行未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举措来推测,实际货币政策放松的速度并非如市场预期的那么乐观:一方面央行可能仍担心通胀;另一方面也可能说明实际经济尚不到高层非常担心的程度。
日前公布的今年1月份经济数据也并不乐观。
数据显示,1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0.7%,创下自2009年12月以来26个月的新低;全社会用电量罕见负增长,往年的1月由于临近春节,工业生产活动不活跃,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均会下降,但出现负增长是近年来少有的情况,折射出上下游相关企业经营遇到的困难。
同时,央行公布1月份货币信贷数据,1月份新增信贷7381亿元,大幅低于市场之前预期的1万亿,M1同比较上月回落4.8个百分点至3.1%,低于市场此前预期的9.1%;M2增速显著下降1.2个百分点至12.4%,低于市场此前预测的13.7%。M1、M2增速均创1997年有历史数据以来最低水平。
1月份货币信贷增速与1月份经济低迷和工业企业的困难程度相吻合。高层在当下强调预调微调政策,这也表明了中国未来经济形势并不乐观。
外围市场中,欧债危机仍然悬而未解,中东局势的不稳定加剧了国际金融的动荡;国内方面,房地产调控、地方债务等问题,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因此,正是意识到未来中国经济增速将出现下滑,决策层才明确发出了政策调整的信号。
二月是关键时间点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日前表示,微调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方向转型,也不意味着房地产调控会放松。“不变,方向还是这个方向。”夏斌说。
专家普遍认为,今年即使遇到困难阻碍,但有“4万亿投资带来的副作用”作为前车之鉴,政府也不会采取债务大开闸、信贷大放水的方式解决问题。
“一定不能靠发货币来刺激经济。”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向本报记者强调,从2007年到2011年,居民存款从14万亿元增加到35万亿元,眼下的关键在于如何很好地引导这批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这个时候、这样的背景下,预调微调显得尤为关键。
如今,距离一季度的调控时间节点还有一个半月,3月底即将召开全国两会,因此,2月份自然成为了微调的关键时间点。
农历新年之前,中国市场曾预计政府降低准备金率,但央行选择开放市场手段,向经济注入流动性。而近日来高层的连续表态,也让市场上对今年货币政策宽松预期的弱化情绪随之消弭殆尽,调准呼声再起。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吴庆近日亦表示,央行应该加大当前货币政策微调的速度和力度,不仅“保增长”,而且还要“反通缩”。去年过度紧缩的货币政策终于在四季度发生微调,但是微调的速度和力度还不够。
此前央行发布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将使用差别准备金作为逆周期政策工具。加之1月16日,国务院特批对贵州法人金融机构执行较低存准率,实际上已经开始投石问路,由此可见,下一步货币政策微调可能将根据各地具体形势实施差别存准率。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教授对记者表示,宏观政策微调关键是要把政策的着力点和重点从单单扶持大企业、大项目转向更大层面、更大范围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上,要把中小企业的发展当做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甚至是主要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