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民生支出”如期发布 口径不一被疑“虚增”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4 22:25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

  本报记者 张萧然报道

  按照要求,近日全国多数省市财政民生支出比例如期发布。从公布的数据来看,这是份靓丽的排行榜,大部分省市民生支出在70%到80%。

  但有一些省市的成绩单相对比较差,比如重庆市,民生财政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只有55%。重庆市相关官员认为,差距主要来自于统计口径的不一致,如果按照上述口径计算,重庆也能得出70%以上的比例。

  所谓上述口径,即财政部对民生支出界定的统计范围,共包括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国土资源气象、住房保障支出、粮油物资储备管理事务等13个方面。

  有地方财政官员认为,以上统计口径太泛化,如果按照这一范围统计,很多地方都能70%以上,甚至西部省市能到90%以上。

  重庆市相关官员也表示,民生支出不能什么都往里装,应该只包括与民众生存生活关联度更高的支出。“比如教师工资提高也算民生支出,是否有些不太合理?”

  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的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孙玉栋指出,教师工资属于维持教育系统正常运转的必要开支,应该计入民生的范畴。

  总体看来,孙玉栋认为,财政部对民生支出范围的界定还是比较合理的,如果财政部有界定,各个省市应该按照财政部的界定来核算,这样得出的数据才有可比性。

  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地方数据存在扮靓的嫌疑。以教育为例,很多省市既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的差旅、办公、会议支出和建设办公楼、购置车辆等支出,也包括用于提高教育公用经费、补助学生以及建设教学楼等支出。

  “教育行政部门的开支应该属于行政运营成本,不应该纳入民生支出的范围,如果这样核算民生支出,说明这个数据中的水分和泡沫很大,存在故意做大民生支出的嫌疑。”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公司顾问陈和午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分析道。

  还有业内人士从民众感觉与统计数据差距这方面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统计更应该贴近老百姓的真实感受。但孙玉栋认为,民众感受是很难成为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因为它过于主观化,尤其会受到少数人的误导,显得有失偏颇。关键是从纵向、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只要民生支出的比例在提高,行政管理成本在压缩,这就是进步。

  从实际来看,目前全国各省统计口径不一致是个不争的事实:有的是按照财政部的13项指标来计算,有的是按照本省的口径计算,有的只统计公共财政预算中的民生支出,有的却把所有政府收入中用于民生支出的部分计算进来。

  因此,在去年年底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重庆、深圳、宁波等城市纷纷建议统一和修改全国财政民生支出统计口径,统一和细化民生支出的范围,从而让各省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这也与民生支出越来越被中央重视有关。从2011年开始被纳入地方政府工作目标任务考核范围的民生支出,在今年的考核指标中被要求单列一项。

  孙玉栋表示,民生支出被纳入地方政府考核这种导向是有积极作用的,但首先是要界定清楚民生的概念,不能打擦边球,其次要弄清楚考核的目的何在,要形成约束,不是简单在作秀,最后还有一个落实的问题,做法不能流于形式。

  陈和午提醒,不能仅仅列出比例,还要列出具体的细则,投了几十万,具体都干什么了,要向民众有所交代。“把所有的事项都清晰化,让民众知道你在做什么,公布的越清晰人们的疑虑也就越少。”

  此外,还有专家建议,民生支出的排行是绩效考评中的一项,即对投入的考核,但政府支出是否合理不能靠一个单一的指标体系去考核,而应是一系列指标体系,比如应该有一个从产出角度设计的考核,即这些民生支出产生的效果。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