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人借贷用于实业 暴露金融体制与企业融资需求矛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2 09:24 来源: 京华时报2月27日,温州立人集团案件中的147名债权人向温州市中院递交诉状,状告泰顺县政府和县公安局对立人集团大规模吸储监管不力,行政不作为,要求判令国家赔偿6864万余元。这个涉资约45亿元、牵涉逾7000人的全国民间借贷大案再次被推入公众视线。
>>现状
立人集团早已资不抵债
泰顺县地处温州最偏远山区,属温州欠发达地区。温州立人集团成立于2003年,注册资本金3.2亿元,法人代表董顺生。集团下属36家独资、控股、参股企业,分布温州、上海、内蒙古、江苏等地,经营范围涉及教育、房地产、矿产等。
据有关审计部门等方面的知情人士透露,立人集团债务危机苗头在2009年就已出现,当时欠款已达10亿多元,通过月息3分左右的高息勉强维持,最终因资金链断裂而“崩盘”。审计方面初步核查,与公司所称有50亿元-60亿元的数据差异较大,实际已明显资不抵债。
据有关审计方面匡算,10多年来公司支付的利息累计高达30亿元-35亿元。泰顺县委书记张洪国称,政府、企业和债权人都希望能够有效化解立人集团的危机,但是在目前宏观经济环境趋紧的情况下,集团多个房地产、煤矿项目都在国家政策调控的范围。政府在企业自救乏力、政府帮扶有限及债权人诉求强烈的情况下,不得不对立人集团采取监管措施,实行控人、控资、控解。
>>起家
办教育赢口碑吸收民资
1998年8月,董顺生瞅准泰顺县教育资源匮乏之商机,联合6名股东合资60万元,租用一家陶瓷厂,首创民办育才高中,并自任校长。2001-2003年,又相继开办育才初中、小学和幼儿园。
多年来,育才学校投入资金数亿元,形成了学生4760人、教职员工1000多人的规模。其高中、小学为温州市现代化学校,初中为省级示范学校。
办学之初,董顺生为了解决资金之匮,通过亲朋好友吸收民间借贷。但办教育是个长远事业,短期难以获得回报。办学头几年,育才一直亏损。
为弥补教育之亏,从2003年起,董顺生抓住当时矿产、房地产业等暴热、暴利的机会,相继到内蒙古鄂尔多斯、江苏淮安等地开拓矿产、房地产,走“以矿补教”“以房补学”之路。他利用“明星”效应及做人低调、信誉良好、产业看好等优势,大量吸收民间借贷。
10多年来,董顺生一直稳兑利息,有时甚至提前支付利息,谁想拿回本利,从不拖延。这一信用在当地广泛产生口碑效应,债务人李先生等多人坦言:“人人都是自愿的。”
>>出事
干部参与减弱百姓风险意识
立人集团在2011年四五月份,就已到了资金链断裂的边缘。为把这场“豪华游戏”玩下去,立人集团推出4分、5分,甚至6分利高息揽储,大批不明真相的群众纷纷跟入越滚越大的队伍中。
据了解,泰顺县公务员甚至公检法等机关人员有相当部分是立人集团民间债务的直接或间接债权人。多年来,立人集团进行大规模、公开化、高利息、形同“银行化”的吸储,很多部门都知道。
2009年,当立人集团出现危机苗头时,政府提醒众人:“借贷有风险,谨防血本无归”。政府一位领导坦言,那时候认为,只要立人集团信用不倒,稳定付息,学校发展良好,房地产、矿产项目有盈利,这场“豪华游戏”就能玩下去,故对其潜在风险评估不足。机关干部和公安司法人员的参与,客观上起到示范效应,减弱了老百姓对这场民间借贷的风险意识。
月息3分-5分,相当年利润率36%-60%,正常人皆知绝大多数的实业做不到如此超高的盈利,绝大多数的实业扛不起如此之高的资金成本。
一位政府官员说,正是因为千家万户的资金与立人集团搅在一起,人人都要保护自己的利益,因此在立人集团的疯狂吸储中,不论是机关干部还是普通百姓都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集团的“保护伞”,使得这个“庞氏骗局”愈演愈烈,最终崩盘。
>>用途
借贷基本投入教育和实业
“立人案”再次暴露了现行金融体制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严重矛盾。
当地一些政府官员透露,立人集团所吸储的资金基本投入教育和实业;目前尚未发现欺诈、虚构事实、隐瞒真相和大肆挥霍的行为。
一些当地官员说,在现有金融体制下,立人集团发展实业特别是发展民办教育事业资金需求量很大,民间借贷对立人集团办教育和实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家严汉荣说:“如果得到银行的支持,立人不会走到这个地步。”
民间借贷、非法吸储、集资诈骗三者之间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三者之间空间太大,对民间借贷产生了误导,对市场经济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产生不良影响。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