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城镇新增就业将超900万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5 15:12 来源: 北京晚报报告摘登
2011年,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全力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支持力度,着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就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77.8%,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农民工总量2.53亿人,比上年增长4.4%,其中,外出农民工1.59亿人,增长3.4%;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各级政府务必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扶持就业容量大的现代服务业、创新型科技企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农村、基层、中西部地区建设。加强职业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工作。
边听边议
荣兰祥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蓝翔高级技工学校董事长
以技能培训突破就业瓶颈
“十二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和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口将使就业总量压力继续加大,城镇需就业劳动力年均比“十一五”时期增加,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劳动力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不相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就业任务艰巨繁重。
零距离就业靠职业技能
众所周知,大学生就业难、企业招聘到适用型技能人才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又缺乏职业技能有直接的关系。学生上大学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就业,为了谋求一份工资高、待遇好的工作,以确保生活稳定。有业才能乐业,有工作有收入才能安心,如果就不了业,何来稳定的生活?据调查了解,2011年我国有660多万大学毕业生,能真正就业的不足60%,而且其中约25%的人月收入不足1300元,不如技校生和农民工工资高,技校生和农民工工资还能达到1500至3000元。很多大学毕业生手持大本学历,高不成低不就,造成频繁离职、跳槽,成为所谓的“漂族”、“蚁族”、“鼠族”。还有近40%的大学生就不了业,成为“啃老族”。这些现象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把广大劳动力培养成高素质的职业技能型的劳动者,成为促进就业的主力军。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住“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这个原则,紧紧围绕学生就业来设置课程,精心施教,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毕业即就业即顶岗的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在办学模式上,职业院校应该盯着市场办教育,多层次办学,培养多层次技能人才;把工厂搬进学校,着重培养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大力开展委托、订单培养,拓宽人才培养模式;以零距离就业为目标深化教学改革。
要让农民工成为技术工
另外,农民工也是我们在解决就业问题时需要格外关注的一个群体。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产业工人的新生力量主要来自农村。增强培养技术工人的能力,提高我国产业工人特别是农民工的整体素质,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技术工人严重短缺这一社会发展瓶颈问题,增强国民经济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是各级培训机构担负的重大社会责任。
搞好农民工的技术培训,就必须加强农民工培训基地的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曾于2006年专门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工程的通知》,要求在2007年至2010年期间,全面推进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建设。这无疑能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但是,我国有2亿多农民工,每年还有数量众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失业人员需要转移培训就业和创业培训,仅靠全国和地市级200所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扶持的示范基地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发挥政府、社会力量办培训基地的积极性,举办更多的标准化的培训基地。据我调查了解,农民工培训基地建设比以前有很大进步,但是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和不规范、标准低的问题。尤其是县(市)级举办的培训基地,大多数条件差、标准低,存在“有房子、有教师、有课本”即开班,讲几天课,参观几家工厂即结业的现象,这样是达不到培训标准的,接受培训的人员仍然成不了熟练的技术工人。
所以,我建议国家加强农民工培训基地建设,从校舍、实习场所、实习设备、师资、教材、考核等方面制定农民工培训基地建设标准;增加培训基地的实习设备,以便让每个学员都能反复动手,熟练掌握所学技能,为以后就业创业插上硬翅膀;同时,还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资金扶持,相对而言,中西部地区要想快速建设标准化的培训基地,困难会更大些,国家应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
边听边访
刘小军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处处长
北京将突出“就业优先”战略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将突出“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不断扩大就业规模,优化就业结构,为城乡劳动者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能力,改善就业质量,构建城乡一体的充分就业新格局。所谓“就业优先”战略就是指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主要体现在:选择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发展战略;确定经济发展和实施宏观调控时,重点考虑对就业的影响;公共财政预算和支出必须充分保障就业工作的需求;把就业效应作为评价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指标,作为考核政府实践科学发展观和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因素。
与“十一五”相比,“十二五”就业促进工作将做出几个重要调整:
一是,从规模就业向素质就业转变。北京将通过产业引导就业,吸引劳动者进入新兴领域就业,带动职业素质整体提升。促进就业不单是扩大就业规模,更要改善就业结构、调整就业布局。同时,职业培训工作从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终身培训的理念,职业培训体系、技能考核评价体系、基础建设均做出了相应调整。
二是,从城乡覆盖向城乡统一转变。范围上,在“十一五”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制度,填补了就业促进工作空白的基础上,“十二五”逐步合并城镇就业失业管理制度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制度,形成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管理制度。
政策上,在“十一五”实现了主要政策城乡统一的基础上,“十二五”要全面统一城乡就业促进政策。同时,针对各类城乡劳动群体就业特点的不同,合理划分政策功能,提高促进就业的实效。这包括扩大鼓励单位招用的补贴政策范围和项目;完善灵活就业的社会保险补贴政策,使其成为年龄偏大、技能偏低的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主渠道;完善社会公共岗位和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的安置政策,增强公益性岗位应对危机、“托底”安置、维护稳定的就业资源储备功能。
服务上,在“十一五”将公共就业服务向农村延伸的基础上,“十二五”着力城乡公共就业服务的均等化和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重点强化城乡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升级改造街道(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基础设施,加强信息化建设,统一服务项目、流程、标准,规范管理服务行为,建立并实行绩效考评制度,开展公众满意度测评等措施,努力使城乡劳动者获得实在、有效、优质的公共就业服务。
三是,从阶段发展向长效机制转变。“十二五”就业促进工作在重点缓解群体性和地区性就业压力的同时,更加强调制度、体系、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也就是将多年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通过地方立法使之成为制度、体系和机制固定下来,以保证在不同发展环境下,都能够较好地促进就业、减轻就业压力。对于正常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下,通过日常的就业管理、就业政策和公共就业服务来促进就业;对于一定时期就业困难比较突出的群体或地区,通过重点帮扶来缓解就业矛盾;对于社会经济危机、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情况下,通过建立并实施就业失业监测预警制度,达到及时掌握预测就业形势变化,预防和调控失业风险的目的。
四是,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高转变。“十二五”就业促进工作的成效不仅要体现就业的数量增长上,还要体现在就业质量的提高上,要实现有质量的数量增长。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和有效服务,提高单位就业比例,增强失业人员就业稳定性。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工资收入;加强劳动合同制度执行,稳定劳动关系;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险体系,营造平等就业环境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城乡劳动者的就业质量。
本版文字
代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