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营医院的失信问题严重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25 08:08 来源: 工人日报目前有15个省市相继推出了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措施,但社会资本办医依旧面对医疗服务总量不乐观、缺乏与公立医院平等竞争的环境等现实困境。
国务院日前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放宽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准入,到2015年,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达到总量的20%左右。
今年2月,《北京市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若干政策征求意见稿》出台。引人注目的是,在北京需要新建医疗机构时,优先安排社会资本进入,凡是社会资本能办的,政府不再举办;将社会办医疗机构用地,纳入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社会办医可按照划拨、协议出让或租赁的方式取得土地。
今年以来,全国很多地方对社会办医开启“绿灯”,倾力扶持,目前有15个省市相继推出了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措施。中央财政也于近期下拨补助资金5.5亿元,专项用于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办医。
一时间,社会办医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一些投资人更是摩拳擦掌。有人感慨,这是社会办医疗机构未曾有过的最高待遇。但民营医院的春天真的来了吗?
增加供给缓解看病难
社会资本兴办医疗机构,就是人们常说的民营医院,早在1997年国务院即明文提出,其他社会力量和个人可以兴办医疗机构,作为政府办医的重要补充。
由于我国目前医疗资源不足,医疗市场长期存在着看病难的问题,有专家指出,动员社会资源兴办民营医疗机构,增强全国医疗服务的供给能力,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对缓解看病难问题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北京市医改办主任韩晓芳在解读社会办医新政时说,目前,我们的医疗市场存在着看病难的问题,说明医疗资源并不够。以前,要在哪办医,政府过去了,这个医疗机构就办起来,但政府的财力和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就像上世纪80年代,为了解决市场供应紧缺,国家放开了民营经济,市场一下就搞活了,目前是医疗资源紧缺,我们也要向社会放开医疗领域,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做大、做优、做强。
不难看出,社会办医疗机构的新政希望缓解整个医疗资源紧张状况,更希望社会资本的引入会带来市场竞争机制,形成一种倒逼机制,对公立医疗机构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起到促进作用。
政协委员、北京市朝阳糖尿病医院院长王执礼在今年两会上就提出,社会办医利国利民。如果有社会办医,建议国家可以拿一部分钱来增加老百姓的福利,减少老百姓在医保中支付的比例。
他说,一个最大的医院一天门诊有近1万人,这里既有低保人群,也有中产阶级,都混在一起了,导致大夫压力非常大,一个大夫一上午看四五十个病人,一个人也就看两三分钟,而社会资本办医会分流相当一部分公立医院的病人,使得在公立医院看病的病人能够得到比较好的医疗照顾。
医疗服务总量不乐观
虽然我国民营医院数目已经超过7600家,几乎占全国医院总数的三分之一。但至今仍难形成规模,学科水准发展缓慢,所承担的医疗服务总量并不乐观。
以北京、上海为例,2011年,北京市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数量虽然已占全市总量的三分之一,但诊疗人数只占到12%,享受医保定点的医院数量更是仅有6.5%。上海民营医院仅占同期全市门急诊总量的6%。
65岁的吕阿姨患有高血压,从没到民营医院看过病。“有病我都到三甲医院看,习惯了。”
正在跟癌症病魔斗争的郑先生每两周就要到一家民营中医医院问诊,然后在到家附近的公立医院抄方子抓药,因为那家中医医院没有进医保,不能报销。
一项网络调查显示,超7成的人在看病时会选择公立医院,他们认为公立医院是正规医院,放心,要是出医疗事故,公立医院也跑不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造成人们首选公立医院看病的原因除了报销费用的考虑之外,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看病安全和大夫诊疗水平。
目前,大部分的医学人才都集中在公立医院,而民办医院人才相对缺乏、队伍不够稳定、培训较为松散。
在一些人的印象里,社会办医疗机构就是“广告医院”,大多以“分院”、“专科医院”、“专科门诊”、“专病门诊”等形式存在,最常见的包括美容、牙科、皮肤病、性病、肝炎、不孕不育症等,有的则扎堆在一些名牌大型医院周围。
由于监管不到位,一些民营医院虚假广告、虚假治疗、虚假专家时常被曝光,民营医院的失信问题严重。比如:可让不孕患者“百天怀孕”,“乙肝三月转阴”等让患者却步。
社会办医疗机构为何得不到社会的真正认可,专家总结,内因出于投资者缺乏对医疗规律的认识,急于赚快钱,靠虚假广告等手段欺骗患者。外因在于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民营医院在税收、医保、人才、科研等方面存在诸多障碍,缺乏与公立医院平等竞争的环境。
提高医疗质量是根本
那么,社会医疗机构该如何提升整体水平、满足百姓不同层次的就医需求,真正起到政府办医的重要补充作用。
关键是人才。
有专家建议,尽快尝试医生多点执业,是提升民营医院学科水平的关键所在。公立医院医生可坐诊民营医院,民营医院医生也可前往公立医院,打通人才壁垒、实现人才的良性流动。
据了解,在国外,医生是自由职业者,可以自由在医院间流动,同时在多家医院注册行医。
天士力集团董事长闫希军则认为,应改革医师管理制度,明确医师的自由执业权。通过医师协会对医师进行注册,建立医师执业水平评价标准和考评体系。建立医疗机构和医师进行双向选择的机制。
中国的大量的医生特别是好的医生,之所以迈不出这个步伐,原因之一是公立医院的福利待遇,现在并没有把它社会化。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指出,职称、编制等公立医院改革措施不到位,无法将医生推向市场,是社会资本办医的关键障碍。“医学院毕业的同学进入到公立医院叫国有事业编制,退休后与企业编制的待遇差别很大。”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已在社会办医疗机构征求意见稿中明确,将社会办医纳入全市医疗卫生职称评定、人才选拔和培训体系。在技术职称评定、继续教育、全科医生培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方面,与政府办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并且正在酝酿将把市属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使其成为自由身,没有后顾之忧,以推动医生多点执业。
经过近20年左右时间的发展,民营医院已经到了一个发展的十字路口。
北京大学教授刘国恩表示,虽然出现了一些害群之马,但是民营资源进入市场,是大势所趋。只要给予有效的监管和约束,民营资本总能在医疗市场找到适合的生存发展方式。
要想民营医院的春天真正到来,除了需要国家对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实行一视同仁的政策外,还需要民营医院自身“强身健体”,给百姓带来高质量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