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述思:中国明星身价25年涨5000倍却总是坑爹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25 08:04 来源: 工人日报石述思
毫无疑问,现在是文化产业的春天。
按照一个国际规律:越是经济低迷,越容易推动娱乐行业急速前进。因为这个行业从事的是慰藉人们心灵的产业。
麻烦的是,现在首先得到慰藉的不是买着比美国贵的电影票的观众,却是中国明星。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在微博(http://weibo.com)上晒出一个账本——1987年版电视剧《西游记》拍摄耗时6年,最后给孙悟空扮演者六小龄童的片酬为2000元。而如今,一线演员片酬动辄五六十万元一集,一部戏下来就是千万元的收入。这个价格比25年前涨了近5000倍。
这不是极端的个案。比如最近“光荣”当选中国烂片“金扫帚奖最佳男演员”的知名演员孙红雷,目前每集电视剧的要价约80万元,而接拍每部电影则约1200万元。但他在《战国》中的雷人表现的确也对得起名字中的雷字。
导演冯小宁指出,拍影视剧如果要用一线演员,没有1000万元不要去想。而一部格局像样的电影的摄制成本需要2000万元,如此算下来,仅明星酬金就达到总成本的50%以上。
遗憾的是,这些身价高昂的明星靠名气和影响力不断将观众骗到电影院时,却往往像完成了一场坑爹游戏,而观众除了大呼上当,却无力反击。
因此在文化产业化的初期,由于规则的不完善和监管的不到位,整个市场完全被商业绑架,恶性竞争频现,最终竟宛如伪劣食品那样,以恶性炒作、粗制滥造的作品将观众当成试错的大白鼠。
2011年是中国影视制作的井喷之年。
电影局发布数据显示,当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到131.15亿元,共生产各类电影791部。而全球第一强国美国一年生产的电影仅仅300部。另外,在进口分账大片受到严格限制的背景下,中国拿如此规模的电影作品与国外电影在票房上仅仅实现了平分秋色。
更令人震惊的是,我国2011年电视剧产量超两万集,仅3000多集能与观众见面。据说,胎死腹中的那些烂剧可以满足全球电视台的播出需求。
不容否认,中国影视业是文化界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当,加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内地很少有出身显赫的官二代混入影视圈与草根PK明星地位,因此在充分竞争中实现了某种公平。
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来看,对国内影视市场基本采取了保护政策。比如扩大好莱坞电影引进名额是我国加入WTO相关条款的要求,增加配额也从2007年拖延至今。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样的保护能持续多久呢?韩国、日本电影其实都提供了前车之鉴。
2月17日,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协议内容包括:中国将在原来每年引进美国电影配额约20部的基础上增加14部3D或IMAX电影;美方票房分账从原来的13%升至25%;增加中国民营企业发布进口片的机会。
对于急功近利、内战内行的中国影视业来说,这无疑是一声尖利的警钟。那些躺着就能将观众钱挣了的所谓巨星们,又该如何面对?
目前,电视剧90%以上都是民营企业生产的,吸引了大量民间资金。在中央利好政策的激励下,本身缺乏更多合法出口的民间资本目前仍在疯狂涌入。
在强势商业助推下,中国影视在重复中国制造有规模无效益、有数量无品质的悲剧,靠忽视艺术规律的大明星大制作忽悠观众,而严重忽略了创作水平、产品质量的提升。
而好莱坞近年来受到商业化和高科技的冲击,依然有着全球最完整的创作队伍,并坚持为梦想创作,恪守以观众为核心、满足其内在需求的原则,保持了独步江湖的地位。这无疑值得中国影视剧制作人镜鉴。
更重要的是,影视剧本质上是文化属性第一,要凌驾于其商业属性。当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家价值的重建以及软实力的输出成为一个迫切使命。仅仅靠纽约时报广场上的国家宣传片和创办孔子学院是远远不够的。
再以好莱坞为例,其作品不仅仅是炫酷的画面,还是美国价值观的全球输出。而这样的价值观其实是其核心竞争力。再想想就像肯德基、麦当劳,它并没有改变中国人的饮食观,但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
因此,那些迷恋明星名气、脸蛋、影响力的中国影视制作人们,应该认真思考一个问题:这笔昂贵的投资除了换回利润,应有更多的自觉担当——为了观众,更为了弘扬一个大国的美丽情感和普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