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就业和生活压力迫使高校毕业生回流二线城市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27 23:29 来源: 经济导报

  “一线”就业空间压力、生活成本高企迫使——

  高校毕业生“回流”二线城市

  导报记者 戚晨 济南报道             

  26日,《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白皮书2011》在北京发布。调查显示,在进行就业选择时,越来越多的“北上广”大学生选择到基层,把目光转向二线城市,尤其是回生源地或大学所在城市寻求发展机会。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眼界放得更宽广,地点的选择也更加务实,不再迷恋大城市。

  中国劳动关系协会社会人力资源管理部部长蒋又青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大学生多趋向的就业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中西部地区就业结构失衡问题,也能让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源呈正常化流动趋势。但这种现象不应只是昙花一现,应该有相关优势政策和优良条件促使学生自我选择去西部、下基层。

  到西部去

  导报记者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北京师范大学2008届毕业生毕晓茜。这位籍贯在山东沿海的姑娘,拒绝了父母为其安排的工作,和男友在毕业后去了陕西西安。去年,她在西安自己创办了一家生活服务类公司,专门做送餐和配餐服务。因为毕晓茜自主创业,且是重点大学学生,当地社会保障部门为她提供了小额担保贷款,目前公司业务越做越大。

  提起他们班其他学生的就业选择,毕晓茜说,到西部自主创业的只有自己一人。但据她了解,北京师范大学已经有不少同学报考了西部公务员,也有的要求到基层工作。从全国看,“我只是一个缩影。”

  蒋又青认为,类似毕晓茜这样的大学生,应该得到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鼓励和支持。如果无法得到支持,那么他们的坚持也会被“抹杀”。

  从被迫无奈到主动选择

  导报记者发现,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出现“回流”现象———从外地回到家乡,从一线城市回到二、三线城市,从东南沿海到回到中西部地区。在2011-2012求职季,这一现象表现得尤为明显。

  导报记者在25日的山东省大型招聘会上随机采访了两名大学生,来自山东职业学院的张扬,觉得自己在大城市没有学历的优势,希望到二、三线城市或者进入偏远一点的工厂。随着基础技能的提高,将来或再回到大城市。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李国庆表示,离开一线城市是年轻人的理性行为。就业机会和就业条件是由产业结构决定的,当一线城市无法提供适当的就业机会时,年轻人就会回归理性,离开一线城市,在二、三线城市寻找对口的就业岗位。

  李国庆认为,大城市带给这些渴望留在一线城市群体的最大压力是就业空间压力,其次是生活条件,房价上涨直接影响年轻人的就业地区选择,高房价让年轻人在一线城市面前止步不前。

  中国城市研究协会研究员李名奇对导报记者表示,欧洲的很多知名城市都是二线城市,但其影响力未必是二线,比如奥地利的萨尔斯堡、德国的卡萨尔、意大利的威尼斯。这些城市因为有自己的特色和文化,吸引了很多年轻人扎堆。很多毕业生渴望有一个在一线城市工作的机会,但也需要有二、三线城市所能带来的宽松和舒缓。所以,一部分先行者把一线城市的资源传播给二、三线城市,他们会逐渐成为这些城市的主要力量。

  关怀“回流”群体

  在采访中,蒋又青多次对导报记者表示,“回流”是个好现象,可是如何接纳“回流”人群,如何让他们感受到被接纳的诚意,让他们愿意、主动甚至带动其他人一起合理化“回流”,是目前社会的一个空白点。很多选择从“北上广”“回流”的大学生和职业白领,因为不习惯又“溜回去”,这对希望引进人才的二、三线城市来讲,是值得反思的事情。

  蒋又青建议,二、三线城市应该把政策放开,比如能否解决这一群体的户口或者就业保障问题;针对这部分人的情感和娱乐放松的问题,能否有一个机构或者社团让他们有交流的场所;要让他们有工作的成就感、晋升感和荣耀感,让他们感觉到与这个城市的关联性,这样他们就会与城市主动互动。

  [新闻同期声]

  三、四线城市仍不受待见

  ◆导报记者 贾瑞涛 济南报道      

  27日9点,山东财经大学(筹)燕山校区体育场内已是热闹非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专题就业招聘会正在这里举行。

  经济导报记者在招聘会上了解到,相比于北京、上海以及济南这样的一、二线或省会城市来说,应届毕业生去三、四线城市发展的意愿仍然不高。而一些企业负责人则表示,很多大学生眼高手低,到企业后感觉不满意就频繁跳槽,他们更希望招聘有工作经验或家在当地的毕业生。

  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主管潘延强告诉导报记者,此次他们招聘的职位主要在临沂、菏泽、河南、安徽和辽宁等地,本科生每月工资在2000元以上,研究生则超过3000元。

  由于有菏泽的职位,这吸引到山东财经大学(筹)财政学专业、老家菏泽曹县的大四学生宋杰。

  “本科毕业刚开始要求不高,但起码月薪得1500元以上,在济南的话,以后每个月至少也要2500元。”宋杰说。

  “很多学生想留在大城市是很正常的,工作地点方面我们确实存在劣势。”在潘延强看来,很多学生并不是难找工作,而是对就业的选择上有偏差,造成了职位和学生之间两种资源的不对称。

  “与销售有关,大一点的城市,五险一金必须有,底薪起码2500元以上。”来自山东大学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黄凯旋,上来便给导报记者介绍了他的一系列应聘条件。

  站在他旁边的一名同学早在年前就找到了一份在徐州的工作,相比其他同学去北京、上海工作,他感觉脸上有些挂不住。

  “个人看来平台更重要,毕业生应看重将来的发展机会。”在山东省自主创新促进中心人力资源主管赵方妮看来,毕业生如果想闯,适合呆在大城市,但如果想要稳定,生活得安逸,还是到三、四线城市更现实。“其实还是下面对人才的渴求更强烈,大城市机会多,压力也大。”

  对此,山东国强五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主管崔宁有着更深的体会。在当天的招聘会上,一些大学生得知企业在乐陵后便不再询问。

  崔宁告诉导报记者,2009年时他们曾招了50个毕业生,至今只有三五个人还在国强。在她看来,有些学生总是眼高手低,企业更愿意要那些有工作经验的人,宁愿工资高一点。

  在山东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广杰看来,目前中国还没有到劳动力短缺的时代。以转移劳动力为例,目前是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一方面企业缺乏人才,另一方面,还有大批缺乏劳动技能的人不容易就业,职业培训的力度还不够。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