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企否认使用工业明胶 企业称合规使用添加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1 08:37 来源: 南方日报南方日报讯 (记者/欧志葵 实习生/徐少申)老酸奶和果冻里含有恐怖的工业明胶?前天,央视主持人爆料称“老酸奶和果冻很可能是破皮鞋制成”。一语激起千层浪,该消息再次触动人们对食品安全敏感的神经。对此,昨天,多家乳企否认使用违规添加物,同时包括乳业协会、果冻行业协会以及食品专家等也站出来澄清,主流品牌企业生产的老酸奶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生产,“这些企业不会使用工业明胶”。专家们表示,老酸奶和果冻使用食用明胶是国家允许的,按国家相关规定使用明胶,安全性并无问题。
企业:合规使用添加物
前天,有多位媒体人曝料称,老酸奶和果冻使用工业明胶,而工业明胶是采用废旧皮革料生产的,内含多种有毒有害物质。网络传言对生产“老酸奶”产品的乳业和果冻行业负面作用立即显示,昨天,包括蒙牛、光明、伊利等上市公司的股价均受到负面消息波动。
与此同时,消费市场再度被激起食品安全恐慌情绪。昨天,多家大型乳企和果冻生产企业均出面澄清事实。果冻企业福建亲亲股份有限公司回应称,果冻的增稠剂中并不含明胶,而是卡拉胶,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据该公司品质管理部一名工程师介绍,“亲亲果冻所用的增稠剂主要是卡拉胶,还有魔芋胶和黄原胶,这些胶体溶解后提供的是膳食纤维”。其解释称,在果冻的法定添加剂中,就没有明胶。果冻的特点是黏稠、脆,有爽滑的口感,而且透明度非常高,“如果果冻中添加明胶作为增稠剂,果冻就会非常硬,并且透明度很差,根本达不到果冻的生产标准”。此外,果冻中要加入果汁、乳品和果肉,对稳定性要求很高,而明胶根本达不到这个标准。最重要的是,明胶的溶解性、流动性不适合果冻的加工工艺。
“作为生产果冻的知名企业,没有必要用明胶来代替果冻法定的添加剂。”该名工程师表示,虽然不太清楚明胶的成本,但是胶体增稠剂在果冻中的用量很少,成本也很低。
光明相关负责人表示,旗下的酸奶、老酸奶等产品确实全部添加食品级明胶,但这些原料均符合国家标准,供应商也有国家认可的资质。
蒙牛公司也宣称,该公司所用工艺都符合国家标准,“不能仅凭一句话就将整个行业一棍子打死”。
“青海老酸奶”青海小西牛乳业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所有产品都不能使用工业明胶,“我们不用明胶,而是使用了果胶”。
“工业明胶绝对不允许在食品中使用,在老酸奶中大范围使用的可能性不大,大品牌、大企业都会规范使用添加剂。”昨天,乳业资深人士王丁棉如是说。
乳品协会:正规企业不使用工业明胶
昨天,多家行业协会也都纷纷站出来“正本清源”。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果冻专业委员会指出,目前国内果冻行业不使用明胶,这一点从果冻包装的产品配料表上就可以看出。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也宣称,乳制品主流品牌企业生产的老酸奶是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生产的,这些企业不会使用工业明胶。
据果冻专业委员会介绍,果冻的主要原料是水、白砂糖、卡拉胶、魔芋粉等,其中果冻里的卡拉胶是从天然麒麟菜等海藻中提取的天然多糖胶体,具有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基本特性,是我国批准在各类食品中使用的安全的增稠剂;魔芋粉则是通过深加工提取的粉末产品,魔芋粉主要成分是葡甘露聚糖,是我国批准使用的安全食品配料。
“目前国内果冻行业不使用明胶,这一点从果冻包装的产品配料表上就可以看出。”果冻专业委员会如是说。
昨天,中国乳品工业协会也在其官网上作出说明称,根据卫生部相关标准,风味发酵乳可以按照生产需求适量添加食用明胶,食用明胶是用鲜动物皮和骨头熬制的胶体,属于蛋白物质,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胶原蛋白。“添加到风味酸奶中可以改善酸奶的组织状态和口感,且具有一定的营养。”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强调,凡是奉公守法有职业道德的乳品企业生产的老酸奶是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生产的,这些企业是不会使用工业明胶的。据悉,卫生部已于2009年分别明确规定工业明胶、皮革水解物为非法添加物,不得在任何食品中添加使用。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食品科学博士范志红表示,明胶在20年前的酸奶里就有,只要是食用明胶,就不用担心,“可以说,弹性的食品基本上都含有食用明胶”。
专家:知名品牌没必要使用
此前,有媒体报道,工业明胶可能因价格比食用明胶便宜许多,而被部分企业为省成本而使用。
昨天,果冻专业委员会对此作出解释,卡拉胶、魔芋粉等胶粉在果冻中的占比一般约为1%,占总成本5%左右。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范志红从成本上分析称,大品牌的酸奶和果冻生产商不可能使用工业明胶:“网上价格,每公斤食用明胶为25元,合每克2.5分钱。酸奶中明胶用量仅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那么1公斤(10小杯)酸奶中明胶的成本不超过5分钱。知名品牌没有必要为了节约这一点成本就使用工业明胶。”她认为,真正值得忧虑的是农村、小城镇,由于购买力较差,可能有大量的假冒伪劣食品被摆上货架,这就需要食品监管部门对这些薄弱地区重点监管和抽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