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山西煤老板转型加速多元发展 资源型资本待激活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27 13:23 来源: 新华08网

  新华08网太原4月27日电(记者吕晓宇 王菲菲)从“一煤独大”到“百花齐放”,山西煤焦领域民营企业正在加速转型。被称为“煤老板”的山西煤焦领域民营企业家迫切希望“脱胎换骨”,转型发展。有关专家指出,应该持续加以引导并给予更广阔的发展平台,资源型资本还将迸发巨大的能量。

  ——产业转型:两条路径 “地下”转“地上”多元发展

  上世纪八十年代始,在当时“有水快流”的煤炭产业政策之下,山西崛起的众多民营企业几乎都直接或间接与煤相关。随着国家煤炭产业政策的逐步科学规范,山西实施了“关小上大”以及2006年、2008年两轮煤炭资源整合,大批产业水平落后的民营企业退出煤炭行业,一批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逐渐做大。

  灵石县聚义实业集团就是在“大浪淘沙”中发展壮大的煤炭民营企业。集团董事长王殿辉说,企业正在建设集矿井、洗煤厂、焦化厂、粉煤灰制砖厂等产业链在内的大型焦化循环经济示范园。企业还发展了科技、铁路运输、建材等产业,目前正在与三一重工接洽,发展装备制造业。山西发展较早的焦炭民企安泰集团、阳光集团、宏源集团等都不断依靠科技创新,由过去的煤焦产业链延伸为多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把煤“吃干榨尽”。

  山西省工商联主席张复明认为,从国际国内经验看,资源型经济产业转型有两条路径,一是提升传统产业,二是立足“地下”资源拓展“地上”产业。依照第二条路径,山西一大批资本从煤炭领域中退出,或利用煤炭资本向一产、三产开拓,大批“煤老板”成为“农老板、酒老板、文(文化产业)老板”。山西吕梁市数十名“煤老板”投资由“黑煤”转向“白酒”,他们注资汾酒集团,建设酒业园区,工程已完成一半。项目投产后,园区白酒年产量达20万吨,可吸纳5万人就业。

  目前,山西煤焦领域民营企业的产业转型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山西省工商联介绍,中阳钢铁、山西安泰、美锦能源、阳光焦化、沁新集团、潞宝集团等发展为循环经济骨干企业。普大煤业、联盛集团、汇丰兴业等企业投巨资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园区。三佳集团、潞宝集团、振东集团等积极开发旅游业,大运重卡、成功微汽等高端制造装备项目建成投产。南烨集团、金岩集团、陆合集团等资源型企业上马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项目,成为产业转型的标志性项目。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山西民营企业拟投资额、销售额达“双百亿”的有17户,预计投资额达2649亿元。

  ——企业转型:“两条腿走路”加大社会民生投入

  事故频发、污染环境、村矿矛盾等现象一度与山西“煤老板”如影随行。随着政府调整产业政策以及企业转型,“煤老板”逐步成为社会民生、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恢复投入的主体之一,有效缓解了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

  产业结构调整倒逼企业在安全生产和环境治理等加大投入。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压减了矿井数量,减少了企业主体,提高了产业门槛,迫使企业加快煤矿机械化改造,安全生产形势持续明显好转。发展循环经济模式使资源型企业实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减少了环境污染。

  “村矿矛盾”倒逼企业解决“贫富围城”现象。山西资源型企业多数位于贫困山区,因此形成了“煤炭大佬”与周边“赤贫村民”并存的“贫富围城”现象。一度“围城”周边由于生态、经济利益等问题引发的村矿矛盾此起彼伏,引发了社会不稳定,也制约了企业发展。对此,山西各地出台了各类措施加以引导。有的地区出台了“一企帮扶一村、一企治理一山一沟”等政策。寿阳县段王煤业集团董事长聂强说,段王煤业也发生过“村矿矛盾”,企业通过支持新农村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使矛盾得以解决。

  大批企业投巨资支持了周边农村的教育和“三农”。吕梁大土河焦化集团投资10多亿元建设学校,联盛集团、汇丰兴业、鑫飞集团三家企业投资16亿元投入县乡教育。长治常平集团实施“一企带十村,建设新农村”,转移农村劳动力3000多名,并建设了中学和职业技校。吕梁中阳钢铁公司投资2亿元用于新农村建设,改善了2000多户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山西省工商联统计,近年来,全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民营企业4903户,帮扶村数5328个,投入资金46.3亿元,吸纳农村劳动力33万人。

  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投入社会慈善事业。近5年来,山西民营企业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的捐助达100亿元,其中为汶川、玉树地震捐款捐物达4.3亿元,其中捐款100万元以上的有64家。有1万多名民营企业家投身感恩行动,与1.4万多名“三老”(老红军、老八路、建国前的老党员)人员结对帮扶,投入资金近亿元。

  ——山西“煤老板”转型启示

  一是“只有僵化的政策,没有僵化的企业”。在“大浪淘沙”中挺过来的“煤老板”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具有极强的思想活跃度和转型迫切性。近年虽然国家煤炭产业政策调整较快,但他们体现出了极强的政策和市场适应性,较快实现产业“转身”。北京大学教授韩毓海认为,山西资源型民营企业通过产业转型形成了大批实体经济,吸引了大量周边农民工,形成了以企业为中心的“微小城镇”。实体经济、解决就业、城镇化等都是国家倡导的发展方向,这些企业活力四射,独具优势,如果持续加以引导,将迸发出巨大能量。

  二是让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成为企业发展“内生力”。记者调查了解到,民营企业积极投身“三农”及社会事业,不仅提升了形象,而且让“围城现象”变为“磁铁效应”,企业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和恢复农村生态的主体,也为企业创造了稳定的发展环境。

  三是引导企业打造独特的企业文化。有专家认为,山西资源型民营企业的成长较为特殊,他们从资源中创富的方式往往不被社会认可,认为他们不是依靠科技、勤劳和管理致富,而是靠运气、靠胆子致富。对这个问题要历史地看待,用发展的手段去解决,尤其要注重引导打造企业文化,树立独具特色的发展观和价值观,为企业注入“精神动力”。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