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昔日繁华侨乡如今十屋九空:多数迁居海外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30 10:08 来源: 大洋网-广州日报
无人村“树墙”。无人村“树墙”。

  昔日繁华侨乡如今十屋九空

  【开篇语】行走在五邑侨乡,沿途可以见到许多人烟稀少的村落,开平的加拿大村、“无人村”(邓边村),台山南朗猪头咀村、里坳月塘村……这些村庄已经或正在发生着“无人村”的故事。

  当历史回溯到100多年前,侨乡的“金山伯”(特指100多年前远渡重洋到美国打工的开平人)从海外将赚到的钱寄回家乡盖房置地,建筑风格中西合璧,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兼顾西方时尚文化,一度创造侨乡农村昔日的辉煌。

  然而,100多年后,这些“金山伯”的后人,搬离了祖先缔造的家乡,昔日繁华的故土如今变成空寂的“无人村”,成为驴友探险、旅游的好去处,以及影视剧的拍摄胜地。

  被遗忘的村落

  邓边村

  荒弃背后难掩昔日辉煌

  无人村,原名是开平市三埠镇邓边村,过开平大桥继续前行,沿着“石海”的路牌往左走,不到1公里的地方就能看到一座碉楼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树木之中,附近村民告诉记者,这就是“无人村”。

  记者站在村边的马路上,却看不到村子里的旧屋,因为遮天蔽日的大榕树,已经把村庄变成“树”的天堂,它们恣意生长,无处不在,房子的客厅、卧室……到处是树和杂草的领地。村口的第一栋房子已经被一棵粗壮的榕树分解得支离破碎,树根和根须盘踞在房子的每个房间,树冠面积近400多平方米,将周边的房子全部“笼罩在其身影之下”。站在远离村子的空阔地带望去,整个村子就像被一堵“绿墙”阻隔于尘世之外。

  由于年久无人打理,“无人村”就像一个天然的生态园,这里除了龙眼、杨桃、红棉树外,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植物。

  杂草丛生、断壁残垣,这是“无人村”的整体写照。然而,就在100多年前,这里却是十分繁华。尽管许多建筑已经破败,但依然掩饰不了昔日村庄的辉煌。在一家大宅里,粗狂的条石门楣刻着“福”字门眉,门庭和窗户上方,绘着山水彩色壁画、隐约可见的西方神话人物和图案。而在空置的厅堂,二楼置放的祖先牌位和通往二楼的楼梯依然完好无损,站在一楼往上望去,十分气派和庄严。

  据无人村附近的村民伍先生告诉记者,鼎盛时无人村有58户人家,主要是甄姓和伍姓的聚集地。上世纪20年代后,村民开始前往海外谋生,赚到钱后回家盖房置地,村子规划整齐,还单独建有一间“光东书屋”,供村人学习阅读。

  伍先生说,随着移居海外的村民越来越多,村子也没有了昔日的热闹。到上世纪末,村民全部移居外地,村子空无一人。伍先生说,无人村迁居海外的后人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

  加拿大村

  村民搬离后村子冷清了

  加拿大村,原名开平市赤坎镇的耀华坊,因为村子里的人多数移民加拿大,当地人都叫它加拿大村。

  别墅材料全部从加拿大运回

  行走在加拿大村幽静的小巷,栩栩如生的中国传统灰塑、高大的罗马拱柱、精美的欧美雕花,颇具魅力。据负责看护村子的关积为老人介绍,加拿大村由11座建筑组成,其中包括10座别墅和1座碉楼,别墅坐北向南,均为两到三层,建造别墅的钢筋、水泥和木头,都是加拿大华侨从加拿大运到香港,再由香港运回开平的。关伯说,村庄当时是华侨雇请加拿大的设计师规划设计,但却结合中国元素建设而成,像别墅门楣、窗台、阳台等处,就有中国传统灰塑“花鸟”等中国特色。

  “民国初,旅加华侨关国暖做药材生意赚了钱,回到家乡带了很多同宗兄弟和村民到加拿大谋生。”关伯说,这些村民坐船出国,大多数都历经艰辛,赚到了钱,才带着图纸回家乡起房子,这才有了加拿大村。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村里的华侨和侨眷纷纷外迁海外,关伯说,到上世纪50年代基本都搬走了,只剩下一两户华侨的后代还住在里面,但前些年也搬走了,整个村庄也空了,无人居住的别墅也长起了荒草。

  记者观察

  多数迁居海外

  剩下搬到城镇

  新会、台山、开平、恩平和鹤山,因为在海外有大量华侨,素称“五邑”而闻名海内外。行走在台山、开平等乡间,随处可见中西合璧的华侨大屋,开平碉楼与村落文物保护基金会陈思妹告诉记者,“这些房屋都是侨房,现在村子也空了”。

  在台山白沙镇南朗猪头嘴村,这里是民国期间三任南京市市长马超俊的老家,全村共有青砖大屋12座,如今也是人去楼空。据附近的村民马先生介绍,这些屋主除了迁居海外,还有一些也搬到广州、江门等城市生活,只有到清明时节,才会有人回来扫墓顺便看看祖屋。

  在台山大江镇里坳月塘村,村民刘叔告诉记者,鼎盛的时候,全村人口达到400多人,随着迁居海外和搬离的村民越来越多,如今村里只剩下100个常住村民,平时年轻人出外打工,留在村里的也就50来人,而且都是老弱病残。村里人在美国的最多,他现在帮忙照看的几栋房子,屋主都在美国,他儿子也在美国一家酒店打工,只留下他和老伴还有年迈的母亲,而儿子每月则定期寄钱回来。

  刘叔说,老房子空间拥挤,光线也不太好,年轻人不喜欢,就是没出国留在老家工作,也因上班需要,都搬到台城、大江镇里居住,不愿再居住在老房子里了。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