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国企业达到世界一流除体大还要竞争力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30 09:37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
漫画图。 漫画图。

  除了体量庞大还要竞争力强

  中国企业如何奔向世界一流?

  不同的指标导向必然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同影响,而一流企业指标导向的不同,则更会对一国的经济产生长远影响。

  本报记者 李会报道

  5月24日,2012管理变革高峰论坛之“转型与升级: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管理路径”在北京召开。此次论坛由国内权威管理咨询机构——北京仁达方略企业管理咨询公司主办,来自清华大学、社科院、国资委、企业以及媒体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研究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不一样的中外企业指标

  世界500强,是公认的世界一流企业。如今,进入世界500强名单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了,而这些企业,多为体量庞大的央企。

  但是观察500强榜单中的中外企业,却可以发现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那就是中外企业注重的要素指标差异巨大。

  为实现央企十二五改革发展的核心目标,国资委进行了构建世界一流企业核心要素的课题研究,于去年正式提出世界一流企业需要具备的13个要素。

  这些要素包括:建立起规范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主业突出,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明显优势;国际化经营与运作能力较强,跨国指数较高;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具有合理的经济规模与较强的盈利能力;内部改革适应国际竞争要求,激励约束机制健全;集中有效的集团管控模式;风险管理体系完善,拥有较强风险管控能力;管理信息化处于较高水平;重视领导力建设,建立起学习型组织;具有先进独特的企业文化和较强的社会责任。

  《财富》杂志的“全球最受赞赏企业”评选是一个深具影响力的评选,这个评选依据的考量指标,包括: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资产利用效率、社会责任、管理质量、财务状况、长期投资价值、产品和服务质量、国际竞争力。

  “分析国内外世界一流企业核心要素的对比,国资委提出的13项要素中,法人治理结构被放在首位。而国际上的指标,则是创新能力被放在首位。”仁达方略高级顾问丁建鹏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指出,中外一流企业所关注的核心要素差异巨大。“从颁布机构来看,国外是第三方权威机构,国内是国家行政机关,国外以经营模式创新为导向,国内是以管控为导向。”

  丁建鹏指出,结合中国一流企业实例,可以看到中国创建世界一流企业关注的要素基本符合国资委制定的13个要素,比如中石化中石油是去年世界五百强中国排名前两位企业,他们关注的要素都是完善的法人治理。结合国际一流企业的实例,可以看到国际一流企业关注的首要因素是创新发展。“大家都知道,可持续创新发展能力,在案例中苹果、脸谱公司、通用电气都代表了创新高峰。”

  不同的指标导向必然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同影响,而这些一流企业指标导向的不同,会否对一国经济产生长远影响呢?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真正市场化的企业会尽可能地接近规律,因此对一国经济发展不会有大的影响。但在我国,一些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垄断性的企业,依据这样的评价要素进行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异化市场。” 仁达方略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吉鹏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举例指出,外企看到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企业服务差,也会跟着降低产品和服务标准。

  《管理学家》杂志现任CEO兼执行总编慕云五同样关注了这个细节。但他认为,企业发展诉求的差异,的确会对一国经济产生影响。

  他注意到《财富》做的中国和美国五百强企业的对比,值得研究的是这两个国家的企业所涉及行业的差异。

  慕云五指出,中国企业一共涉及到22个行业,美国公司涉及35个行业。中国有5个行业是美国公司没排进去的,这5个行业是建材、船务、工业机械、贸易、公用设施。

  美国涉及到的18个行业,则是中国没法完成的,分三类:第一是食品饮料、食品药品零售、制药、保健,电子设备等;第二是建筑和农业机械、管道运输、商业、航空、娱乐等;第三则是不太好归类的其他行业。

  “从这些行业对比来看,新兴产业,例如互联网和电子技术领域,中国虽然非常火,但是没有排到五百强。另外跟食品药品有关的也没有排名。”慕云五指出,指标导向的不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国优势产业的差异。

  如何奔向世界一流

  在一些观察人士看来,虽然同居500强名单,但中国企业在某些方面仍需向国外企业学习。

  丁建鹏指出,中国企业还需建设两大能力,第一是颠覆性的创新能力,第二是战略与执行统一能力。“央企要走向国际化,文化的兼容必须要重点考虑。其次,我们还要建设战略与执行统一能力,很多企业制定了高瞻远瞩的发展战略,优化了产业布局,完善的保障体系,唯独缺少落地实施方案。”

  仁达方略的另一位咨询师吴昊则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指出,从组织发展阶段来看,多数国企集团处在规范化向精细化过渡的初级阶段,需要加强企业文化管理,配合与协调成为目前最突出的矛盾。如何调动员工积极性,加强部门和员工之间的团队合作,成为现阶段的工作重点。剧烈变化的外部环境要求国企集团的高权利聚集的世本文化向人本文化靠拢,随着世界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企业也必须变革自己的企业文化。

  吴昊指出,国企企业文化的转变有四个特性:第一,生产型文化向经营型文化的转变,第二,被动保守型文化向主动开拓型文化的转变,第三短期功绩型文化向长期发展型文化的转变,第四局部思考型文化向集团共同体文化的转变。在转变调整之后,企业文化的建设思路要做到以下几个重点:责任文化、执行文化、学习文化和创新文化。

  来自国资委的专家对于我国国企与世界一流企业的差异其实很清楚。国资委原副局级巡视员、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协会研究部部长李世华指出,“中央企业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较,在硬实力方面的差距不大,或者说硬实力方面的问题容易解决,有的花钱就可以解决。中央企业与世界一流企业之间最大的差距是软实力方面的差距,是文化力、创新力方面的差距。”

  李世华表示,软实力方面的差距,花钱是解决不了的,解决这方面的差距,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中央企业来说,主要是加强集团文化建设,提高企业集团的文化管理水平。

  从世界的视角审视中国企业的发展也许更有借鉴意义。社科院日本经济学会理事白益民解析了日本企业产商融结合的财团架构,指出,中国企业的发展,尤其是海外投资,必须通过资本与产业的紧密融合,集团作战,控制定价权夺得主动,才能不仅从体量上做大,而且从控制力上加强。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