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评论:解国产奶粉信任危机使价格理性回归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30 09:31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

  洋奶粉成“姜太公”

  别怪公众“愿者上钩”

  文/张枫逸

  近日,媒体调查称中国内地部分洋奶粉价格为原产地4倍。媒体称,乳企借成本上涨和升级配方虚涨价格,内地的部分“洋奶粉”售价为全球最高水平。洋奶粉的高定价,或许可以归因到内地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坊间有个歇后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如今,来势汹汹的洋奶粉大有当一回“姜太公”的架势。从原产地到中国内地,只是多了进口关税和检测费两项成本,不过原售价的3成左右,部分品牌的售价却能一下子连翻两番。然而,尽管“洋奶粉” 在中国内地的售价是名副其实的全球最高,所谓原装进口的高端“洋奶粉”也并非物有所值,但国内消费者还是趋之若鹜,心甘情愿地当了冤大头。

  逐利是资本的天性,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可以通过各品牌之间的博弈,使得商品价格趋于价值,达到商家和消费者的利益契合点。然而,国内乳产品市场显然出现严重失衡。毒奶粉、大头娃娃、性早熟等一系列质量安全事件,令公众对国产乳制品尤其是婴幼儿奶粉“谈虎色变”,洋奶粉成为了心中安全放心的代名词。

  去年海关总署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八成以上的国内消费者认为,国外奶粉质量优于国内奶粉。在这一背景下,洋奶粉一路攻城略地,抢占中国市场已达65%,高端市场的占有率更高达90%。既然定价话语权已经旁落,洋奶粉就完全拥有了坐地起价的资本。

  当然,洋奶粉也并非“圣人”,多美滋奶粉现活虫,美赞臣奶粉被曝含塑化剂、明治奶粉检测出微量放射性元素,洋奶粉频频陷入质量问题。由于我国乳制品标准体系的不足和有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够,导致消费者维权受阻,部分洋奶粉公然拒绝找回内地产品。无奈之下,公众只能被逼向金字塔的上方,选择“高端奶粉”,图个花钱买放心。

  正如网友所言,不怪洋奶粉不厚道,只怪国产不争气。面对公众“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阴影,国产奶却并没有以实际行动赢回消费者。当洋奶粉纷纷涨价,一些国产奶也跃跃欲试,意图趁火打劫,分得一羹。当奶协负责人信誓旦旦地称“目前乳品质量处于最好时期”,“皮革老酸奶”又打了自己一耳光。

  与其怪公众“愿者上钩”,不如反思为何让洋奶粉成了“姜太公”。唯有国内乳企从源头上下工夫,练好内功;有关部门加大奶粉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及时公布检测信息,让国产奶粉少陷入“某某门”的丑闻,才能逐步化解国产奶粉的信任危机,阻止洋奶粉对国内乳业话语权的侵蚀,让奶粉价格理性回归。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