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贸顽疾折射畸形利益链 银贷担保必成历史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30 09:06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钢贸行业“顽疾”折射畸形利益链
不管钢贸企业最后走向何方,现有银贷担保模式必将成为历史
本报记者 王超报道
长三角爆发的钢贸行业危机,已经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一些针对性措施也相继实施。但这场系统性危机乌云好像并未远去,依然笼罩在钢贸企业的头上。
“本地的钢贸行业已经陷入了一个死结。不贷款是死,贷款依旧是不归路。”5月15日,江阴市一家知名钢贸市场老板赵野(化名)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尽管他已经得知了江阴市政府的动作,但对此次危机依旧持悲观态度。
赵野的悲观来自于无锡钢贸行业传统担保模式的崩盘。一直以来,以上海、无锡为代表的钢贸聚集区的行业融资模式是行业内担保。钢贸市场自己组建一家或两家担保公司,在银行保证金专用账户上存一定数额的保证金。银行会根据钢贸市场的具体情况,按照1:2.5—1:5的比例向钢贸市场发放封闭式贷款。钢贸市场内各商户可自由结合,以4~8户组成一个联保小组。经担保公司审批通过后,再向银行推荐申请贷款的商户名单和金额。
在钢贸市场形势一片大好下,这种担保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在2009年和2010年,钢贸行业一度成为了银行业的香饽饽。大量的信贷都投向了这个行业,商户们从银行获得了几倍于2007年的贷款额度。依靠银行的资金,钢贸企业的规模得以迅速扩大。担保公司、商户、银行也一度实现了三赢局面。
但这种超常规的迅速扩张给行业埋下了巨大的隐患。由于商户们走的是续贷模式,他们必须依靠不断向银行注入资本来维持信贷规模。本就不高的行业利润被银行利息吞噬了一部分。
这些隐患在2011年下半年集中爆发了。那时国家房地产调控和信贷收紧两项政策一起压向了钢贸行业。在前有追兵,后有堵截的情况下,钢材贸易量急剧下滑,钢贸行业利润率大幅下降。“现在的生意是做一笔赔一笔。再加上工地、铁路和市政项目的大规模欠款,大部分商户的现金流开始出现危机。部分商户甚至已经无力偿还银行贷款了。”赵野说。
赵野说,按照现行的担保模式,联保小组所有成员为组内任一成员的融资行为进行担保,共同承担该商户的融资担保责任。在市场下行的情况下,每家商户的口袋都不宽裕,谁都救不了谁。一家商户出现资金断流,其他几家也跟着遭殃。
无锡一家担保公司的负责人孙伟(化名)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的无法偿还贷款商户,只能从担保公司借钱还贷。商户把借款还给银行后,再从银行把资金续贷出来还给担保公司。担保公司再把这笔钱借给下一个担保小组。如此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一直到商户无力偿还利息破产倒闭为止。
随着无力偿还贷款的商户越来越多,担保公司已经被逼上了悬崖边上。“市场中的商户出现呆账之后,银行会从保证金里扣除相应资金。为了保持现有信贷规模和保证市场其他商户的正常运转,担保公司只能把这笔钱再补进去。截至目前,我们担保公司已经替商户垫款2亿多元了。而且至今还不知道底在哪。我还听说有些担保公司已经开始举高息替欠款商户还款。”孙伟说。
在政府介入之后,银行确实想了一些办法帮助钢贸企业解决现金流的问题。“目前来看,银行的办法大概有3种,一是加快放贷、转贷速度,二是在担保小组里再增加两个成员,银行把这个担保小组需要偿还的利息贷给这两个新增成员,以便让他们偿还利息,完成续贷。最后一种是,部分银行有意采取‘温州模式’,帮助担保公司寻找投资机构缓解现金流难题。”赵野说。
但在赵野看来,银行的这些方法都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虽然让钢贸企业暂时摆脱了还贷压力,但长期来看,它反而会让钢贸行业的资金黑洞越来越大。尤其是第三种方式,本就处于亏损的钢贸企业还要被投资机构拿走大笔的资金。“就像非要给一个濒死的癌症病人打一剂强心针,后果不言自明。”赵野说。
赵野表示,现在不得不承认担保模式是个失败品。如今的它只是在上演最后的疯狂。不管钢贸企业最后走向何方,担保模式必将成为历史。
对于如何解决钢贸行业这个顽疾,赵野和孙伟都建议,治病要从源头治起。一方面,出台钢贸市场破产善后办法,允许已经失去竞争力的钢贸市场和商户推出这个行业;另一方面,在大幅降低融资成本的同时,继续增加信贷额度,给仍具备竞争力的钢贸市场解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