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吴庆:七年转身成为金融专家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1 13:37 来源: 《经济》杂志

  吴庆:七年转身成为金融专家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庆

  文/本刊记者 沈刚

  吴庆简介

  汉族,祖籍山东蓬莱,经济学博士,1969年5月生于四川成都。现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点基础领域“国际经济金融结构”协调人。

  多家媒体的专栏作者和特约撰稿人。包括:《人民日报》、《中国经济时报》、《中国财经报》、《中华工商时报》、《金融时报》、《城乡金融报》、《农村金融时报》、《上海证券报》、《21世纪经济报道》、《明报》(香港)、《经济日报》(台湾)、搜狐财经、FT中文网、华尔街日报中文网(“吴庆看宏观”专栏);《望》、《金融家》、《中国投资》、《首席财务官》、《财经国家周刊》、《凤凰城市周刊》、《融资中国》等。兼任中信出版社的《比较》杂志特约编辑。

  1997年7月的一个炎热的夏天,还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实习生的吴庆,来到了四川省西南边陲攀枝花市的盐边与米易两县交界处的一个工地上,这个工地就是我国上个世纪建设工程最大的二滩水电站建设项目。这也是吴庆人生中的第一次独立调研。在这里,他和工地的管理者、技术员、工人共同生活了七天。在这七天里,他每天晚上记录一天调研的成果,还要向北京的领导汇报当天调研情况。

  吴庆回忆道,“虽然那时候比较艰苦,天气闷热,工地噪音大,晚上蚊虫不断,但我工作特别有劲,也许和第一次在中心承担独立的调研有关。”在这7天的调研中,吴庆熟悉了二滩水电站建设工作的方方面面,甚至比现在还在那工作的人了解的更多。正是这种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让他成为国内有较大影响的金融专家。

  吴庆,祖籍山东蓬莱,1969年5月生在四川成都的一个四世同堂的家庭。吴庆出生时,他父母都很年轻,在爷爷奶奶的眼里,吴庆的妈妈就不会带小孩。没多久,爷爷就让奶奶承担起照看吴庆的重任。就是在爷爷奶奶外出时间,也是把吴庆让给他的曾祖父曾祖母照看。这样,日积月累,长大后的吴庆自然地和他的爷爷奶奶、曾祖父曾祖母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在他去年出版的《见证通胀:动荡世界中的中国利益》一书首页特别注明,此书献给爷爷奶奶、曾祖父曾祖母。

  在吴庆17岁那年,他顺利考取了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的本科专业。在大学期间,他和大多数大学生一样想着将来有份好工作,更没有想到将来会成为一名金融专家。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了令同学们羡慕的成都化工研究设计院工作,做起了一名技术员。第二年,为了发挥吴庆的技术专长,保证企业的产品质量,他被选调往四川省成洪磷化工厂任磷酸车间第一副主任,这个工作岗位和以前的技术工作不同,刚开始,很让他不适应,车间里每天的生产管理工作让他焦头烂额,他一方面要做好车间生产流程的人员安排,另一方面又要为车间产品质量负责。任何一个环节出错,将会影响整个车间的生产,和他以前技术员的工作完全不同,有时候他为了第二天的工作安排彻夜难眠。

  这样“忙乱”的工作大约过了半年的时间,吴庆熟悉了车间的所有流程和管理工作,开始理顺了磷酸车间的各项管理工作,被厂里任命为车间主任。这时候的工作,对吴庆来说,轻松很多,车间的各项工作日复一日的正常运转,他这个车间主任也就是向上报报表,向下下达生产任务。

  工作“松懈”下来的吴庆,开始看些经济学方面的书籍,希望提升自己的企业管理水平。看的书多了,他就有心想着再去高校系统的深造一次。1994年的夏天,他终于报考了西南财经大学货币银行学的硕士专业,并顺利通过笔试。在西南财经大学导师面试时,导师问他,如果你愿意毕业后留校工作,你就可以不用面试,直接来报到。这时的吴庆想都没想说到,“我还是觉得企业适合我,我喜欢做企业管理工作。”面试之后,本以为录取希望不大的吴庆意外的接到了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后来他才知道,他的硕士导师曾康霖先生希望录取一名学生留校,一是当时的西南财经大学缺少货币银行学的教师人才,另一方面是曾先生想培养一名青年教师。虽然吴庆没有选择留校,曾先生也没有因此而埋没人才。曾康霖先生就是上世纪60年代毕业后留校任教,对西南财政大学有很深的感情,直到今天现在还在这所大学任教,这种精神对吴庆有很大的触动。

  3年的研究生学习,使吴庆为自己的将来有了新的思考,自己还是不是像原来那样喜欢企业的管理工作?还要不要回到原来的企业?所学的专业在原来的企业肯定是不能直接发挥了,回去还值不值得?这一系列的问题伴随着将要毕业的吴庆。其实,吴庆心里面还是希望有更好的平台去做所学专业的研究工作。1996年底,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推荐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去实习,在这里他像是找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认认真真的做好自己的每一份工作,受到领导和同事的喜爱和好评。1997年,又被安排到技术经济研究部实习,上班不久,就被安排到二滩水电站去调研。七天的调研时间,他带回了大量的二滩水电站建设的一手资料和自己记录的厚厚笔记,这再一次让领导对他有了新的认识。

  研究生毕业,吴庆想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继续课题研究工作,但是他面临的有两种选择:一是因进京指标受限,他只能以临时聘用人员的身份继续参加工作,二是他再找愿意接受他的研究机构。吴庆选择了留在中心继续工作,同时不放弃争取留京名额。一次,在外地出差的吴庆,给单位领导打电话汇报工作情况,心里也想打听下自己的留京指标下来没有。正是这通电话改变吴庆,他的领导告诉他,正好有个留京名额分到了技术经济研究部,领导正为这个指标的去向而犯难。

  成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正式一员后,吴庆工作更为勤恳、自豪。由于他工作的细心周到,他被安排到了办公厅工作,担任中心领导鲁志强的秘书,在秘书的岗位上,他兢兢业业,深得领导赏识。他说:“鲁主任豁达、平易近人。在和鲁主任一起工作期间,他也经常找我谈心,我从他的身上学到了很多处理事务的能力,对我今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帮助。”

  在晋升副研究员以后,吴庆被主办方邀请参加各种会议的机会大大增加,但是,吴庆参加会议由他自己的标准。“这个会不一定大,人也不一定多,我主要看是否对我研究的领域有帮助,有些小规模的会,十几个人的,但讨论的话题是我的研究领域,参加的人也是我关注的,没有特殊原因,我都会参加的。”就在《经济》记者采访的第二天,他就要参加他的博士导师吴敬琏在香山举办的小型学术研讨会,主要探讨金融改革问题。

  现在,吴庆又兼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点基础领域“国际经济金融结构”协调人的职务。吴庆认为,“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应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结构的治理工作。金融改革在一段时期内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我们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就是为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结构治理工作中去。”

  在参加各种会议讨论时,吴庆都是比较活跃的一个,他提问题的角度总是有些与众不同,观点也新颖独到。当记者谈到我国的货币政策将有何变化时,吴庆认为,当前的货币政策应该采取以下两项措施:第一, 加大当前货币政策转向宽松的速度和力度。第二, 及时停止人民币单向升值,让人民币适度贬值。他呼吁,2012年的货币政策要警惕通缩。

  就在不久前,他在《中国经济时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一季度是增长的谷底吗?》的文章,这是一季度数据公布以后,和多数经济学家不太一样的观点文章,引起了不小的影响。

  他在文中指出,在实体经济层面,中国经济在出口导向型的增长道路上走得太久,已经接近这条道路的尽头。如果不能及时找到并且转变到新的增长道路,那么经济增速下降直到停滞是注定的。不确定的只是停滞会如何发生,是硬着陆还是软着陆。

  对当前各地努力在做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工作,他认为,虽然不少地方政府已经开始着手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可是,各地的N大新兴产业名单基本雷同,建设方法也没什么新意。瓶子虽然是新的,里面装的还是旧酒。

  吴庆在国内外一些主流媒体上时常有评论性的文章发表,有的还开设了专栏。他说:“我写专栏很感谢这些媒体的编辑记者的帮助,特别要感谢我们金融所巴曙松副所长,是他再三勉励我坚持写专栏,说将来可以汇编文集。”巴曙松既是的领导,有是他眼中勤奋的学者。吴庆一度认为,经济评论性文章,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很快失去价值,不值得出版。后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先生赠送他一本亲笔签名的新著《见证失衡》改变了他的想法。

  吴庆需要合适的途径发表自己的观点,写经济短评见于报端正是他选择的重要方式之一。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