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学者称2012年外贸形势没有超出预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3 13:39 来源: 《中国外汇》

  2012年第一季度外贸开局形势严峻,4月份外贸数据仍持续下滑,中国外贸怎么了:中国外贸增速由快转慢是暂时的还是趋势性的?这种贸易增速和外贸顺差的滑坡仍在可控的范围吗?下半年局势是否会有所好转?为此需要政府和企业作出怎样的努力?我们又应该有怎样的中长期应对之策?为了回答上述一系列问题,我们特约了中国外资外贸领域著名的专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和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对此做逐一剖析。

  主持人:钟   伟  《中国外汇》副主编

  嘉   宾:张燕生  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梅新育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钟伟:今年以来,中国外贸增长局势严峻。新近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中国的出口同比增速降至4.9%;进口增速则大幅降至0.3%,远低于市场预期,并导致贸易顺差扩大至184.2亿美元。对于外贸的疲弱,有多种解读:有的归结为欧债危机的影响,有的归结为中国结构调整导致需求疲弱,有的则归结为美元强势带动了人民币对非美元的升势,还有的归结为国内房地产投资和居民消费的不振。在两位看来,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了中国外贸当下的困难局势?

  张燕生:2012年的外贸形势并没有超出预期。全球经济减速,中国经济减速当是定数,取决于内外需增长态势的进出口增长减速自然也就在预料之中。目前来看,外需萎缩、成本上升、贸易摩擦加剧的外部大环境,是导致我国2012年外贸增长减速的主要原因。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增长形势看,“缺需求、缺信心、缺办法”,仍是困绕这些国家经济复苏前景的重要因素。即使有报告称,美国大公司已渡过难关,但2011年美国大公司持有的现金储备仍比2007年多出1.2万亿美元,则表现出对未来美国经济仍缺少信心。可以预见,这种形势还将持续下去。

  对中国来讲,更要重视一些结构性变化因素的影响。

  一是从贸易顺差的变化趋势看,2008年,我国贸易顺差是2981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顺差2967亿美元,一般贸易顺差908亿美元;2010年,贸易顺差是1830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顺差是3300亿元,一般贸易逆差472亿美元;2011年,贸易顺差下降到1551.4亿美元,加工贸易顺差增加到3657.8亿美元,一般贸易逆差扩大到875.5亿美元。2012年,预计总顺差会继续下降,加工贸易顺差和一般贸易逆差也会继续扩大。

  二是从外商投资企业的变化趋势看,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外商来华投资正在由过去的成本驱动型(外销型)转成市场驱动型(内销型)。这个趋势开始于2005年,加速于金融危机后。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占我国进出口贸易半壁江山的局面由此出现了结构性转变。一方面,外商来华投资企业的产品越来越多地转为内销,不仅不能增加出口反而带动了进口;另一方面,外商来华投资大量建立研发中心,目的是为了产品本地化和开发本地市场,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竞争态势。

  三是从欧美再工业化的变化趋势看,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美加快了来华投资的撤资进程。美国的一份研究报告预测,未来5~10年,美国在华投资的55%可能会撤回本土,包括运输工具、计算机、电子产品等七大类。据说这一部分资本可能会给美国创造200万~300万个就业岗位和1000亿美元的出口额。同时,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一些劳动密集程度高的国内产业出现了对外转移。这一部分不仅仅有欧美的企业、日韩的企业,也有中国自己的企业,包括台港澳企业,开始在周边寻找成本较低的地方。

  梅新育:去年年末以来,外贸增速持续下滑,包括今年前4个月,我国外贸运行低速增长的态势总体上没有改变。我认为,出口颓势的主要原因是外部经济环境不佳。

  一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继续深化。多个欧盟国家步入次贷危机以来的二次衰退,导致其进口需求疲弱。今年前4个月,我国与欧盟双边贸易总值1705.3亿美元,增幅仅有0.3%。

  二是新兴国家的增长同样不乐观。尽管今年初我们与某些热门新兴市场的贸易似乎仍然是在高增长,如前4个月我国与俄罗斯和巴西双边贸易总值分别为286.9亿和250.7亿美元,分别增长27.7%和14.4%;但实际上巴西2011年经济增长仅有2.7%,其中工业只增长1.5%,且2012年头两个月经济仍在连续萎缩,工业产出同比下滑了3.9%。这类负面影响最终会逐渐体现出来。此外,我国与某些热门新兴市场的贸易已经开始减速,比如今年前3个月中印贸易同比萎缩了5.5%,其中中国对印出口同比下降0.9%。

  三是美、日经济也不甚景气。受此影响,今年头4个月,我国与美国双边贸易总值为1461亿美元,同比增长9.2%;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为1071.8亿美元,同比下降1.5%。

  四是部分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开始向后发展中国家转移;而另有一部分生产则在西方国家“再工业化”政策的推动下“回流”。在进口贸易方面,进口增速减缓是因为我们国内经济正在减速。

  钟伟:从第二季度外贸开局来看,似乎目前还没有明显的迹象显示中国外贸有回升势头。两位认为,下半年外贸局势能否出现改善?能否实现全年10%的贸易增长目标?此外,按照商务部关于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加大,制约因素错综复杂的评估,再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中国对外贸易增速何时能低位企稳?目前的外贸局势是短期暂时的状态,还是未来数年的常态?

  梅新育:下半年外贸局势改善还是有希望的,但我们对危机压力要估计充分。今年我们将出口市场开拓重心放在了新兴市场。假如今年新兴市场不发生全面危机,那么今年外贸“保十”的成功概率会较高,下半年外贸可望站稳。但如上所说,新兴市场去年下半年以来经济波动已经大大加剧,而且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宏观经济运行存在的内在基础性矛盾,决定了他们的经济震荡不可能在短期内迅速缓解,因此,需要我们对此有充分的评估和准备。

  总体而言,我们外贸动辄20%以上增长的阶段至少应该是告一段落了。对于我国许多产业而言,当前稳外需的目标不应是盲目追求稳定出口规模,而是稳定出口市场份额。为何?昔日我国产业仅占全球市场不足10%的份额时,即使全球市场总体规模萎缩,我们仍然有可能实现出口增长;而假如我国产业已占全球市场80%份额,而全球市场规模因危机冲击而萎缩到原来的80%,我们又如何能独占全球市场而不出现出口绝对规模的下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追求相对目标而非绝对目标。我们要追求的更应该是本国、本产业在全球经济政治体系中相对地位的提升,而不是在全球市场绝对规模萎缩的情况下,仍然盲目追求某一产业、某一地区出口绝对规模的继续增长。

  张燕生:下半年的外贸形势会有所好转,实现全年10%的贸易增长目标还是有希望的。但目前影响我国外贸形势的主要因素都是中长期的,不是短期因素。如欧美要真正走出目前困境,可能需要5~8年;成本上升的趋势,可能也会持续5~8年。因此,企业要做好在逆境中练内功、调结构、转方式的努力和准备。不要像“温水里煮青蛙”,不要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政府会出台各种政策措施救助企业上,寄托在困境会很快过去,国内外形势会马上好转上,从而失去转型和调整的最佳时机。

  钟伟:目前国际社会也密切关注中国的增长转型和需求下行。由于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以及中国在大宗商品的增量需求方面具有的重大影响,一些机构开始担心,当中国经济增速和外贸放缓时,可能带来全球经济复苏势头的减弱,甚至全球铁矿石、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的疲软,以及资源国货币的走软。二位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和外贸的调整对全球的溢出效应?

  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的贡献明显大于欧美。中国面临的问题也不同于欧美:欧洲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走出欧债危机,继续推进欧洲经济一体化;美国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实现经济复苏,加快推进重振制造业,解决经济和产业空心化;而中国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完成体制机制、战略和结构转型升级,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过于注重短期的经济增长,因急于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做贡献而继续忽视自身体制机制、战略和结构的全面调整,把结构调整的黄金时期让给保持增长,就可能削弱长期经济增长的潜力。

  说到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应自2003年始,在美国金融和房地产泡沫的推动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开始出现井喷式上升。然而,自本次危机发生以来,虽然全球需求大幅萎缩,但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却持续高位震荡,包括石油、粮食、金属、贵金属价格均高位徘徊,并没有出现大幅下跌。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全球过于宽松的货币环境所导致的投机浪潮、地缘政治热点不断和美债增加使得美元进入长期贬值通道这三大因素的影响,中国的需求只是其中一个影响因素。

  梅新育:中国经济和外贸的调整除了会削弱全球经济复苏势头,还会加剧初级产品价格下滑和资源输出国货币汇率疲软。自从这一轮初级产品牛市2002年全面启动以来,“中国需求”就一直是最强有力的驱动因素和炒作题材。去年,初级产品行情已经开始明显下跌,路透-杰富瑞大宗商品期货指数全年下跌了8.3%,无论是金属还是农产品均未能幸免,导致全球大宗商品对冲基金经历了十多年来最差的年景。考虑到初级产品、特别是矿产产能还会在已持续数年的高投资下继续快速增长,而需求则正在因中国降低经济增长率目标值、延续严厉的房地产调控等因素而减速,加上近9年来制成品与原料比价向有利于原料的极端变动大大压缩了对初级产品的需求,今年供求关系进一步向有利于买方方向发展的大势不会扭转。预计全年大宗商品行情将维持去年的跌势。

  钟伟:面对当下的局势,政府和企业如何应对?这是否意味着稳定外贸的政策需要加码,包括进一步改善对出口行业的金融支持、进一步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等。二位认为年内哪些外贸政策可适当加码,又何时出台为宜?此外,就外贸企业而言,结构转型、产品升级、提升品牌和渠道建设等已讨论多年,二位对当下的外贸企业有什么建议?

  张燕生:2012年出口形势不好,是长期趋势发生了变化,采用传统的稳出口政策,很难达到预期政策目标。建议加快结构调整和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尤其要注意避免短期制定的临时性措施,最终成为转方式、调结构、促平衡的长期障碍。

  一是逆境更有利于调结构、转方式、促平衡。真正应该做的还是政府转变观念和职能,就像当年危机发生时,浙江、江苏等很多地方政府那样,政府下企业,服务促转型。政府下到企业去,帮助企业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问题,然后发现、总结一些好的经验在全国推广。

  二是危机管理的政策应该是逆周期调节,而不是顺周期调节。现在出口形势可能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难以适应;而出口面临的问题也主要是方式转换和结构调整的问题,如代工很难继续,低成本结构很难继续,价格竞争很难继续等,而不仅仅是外需恶化的问题。应鼓励各地、各部门、各行业协会、商会在帮助企业调结构上下工夫,而不是在寻求新一轮优惠政策的竞争上做文章。

  三是要相信企业和企业家。企业说,劳动力贵了不怕、订单少了不怕,最怕的就是政府政策的不稳定和调整的不确定。此前,政府为帮助企业也出台过扶持政策,但国外客户在获得相关信息后,往往后会提出更苛刻的条件来分享政府政策的优惠,最后导致企业的长订单变成短订单,大定单变成小定单,使企业产品和服务定价变得越来越困难。政府出于好心出台的政策却使企业承担了不确定性风险。

  四是采取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加快调整的措施。如:采取大幅度实质性减税的措施,以切实降低企业的实际税负,让企业有能力轻装上阵参与国际竞争;采取深化金融体系改革的措施,切实完善中小企业的征信体系建设,完善贸易融资和出口信保体系,完善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采取与高标准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改革措施,切实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鼓励创新和生产率持续增长。

  梅新育:我们今年出口增长的主要希望在于新兴市场,但我们仍然要警惕初级产品行情持续下滑对新兴市场进口需求和偿付能力的冲击,防范可能由此而引发的新兴市场经济危机,乃至政治危机、社会危机。

  在政策工具方面,常用的措施包括适度调整出口退税等财税激励措施,以及加大运用出口融资、出口信用保险等金融工具的力度。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积极探索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和援助,带动我们的出口;通过从东部向中西部的产业转移,缓解我国成本上升损害出口产业价格竞争力的压力。毕竟,我国的情况使得我们比大多数竞争对手更有资本充分运用上述政策工具。

  钟伟:谢谢两位参与。从刚才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共识:第一,今年中国外贸的开局不利,是包括欧美传统市场和新兴市场等外部市场需求不稳,以及西方国家“再工业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二,下半年我国外贸情况也许会有所好转,全年“保十”目标仍然有望达成;第三,全球增长放缓和中国增长转型是趋势性的,不适宜用短期刺激政策去应对当前局势,而应同步加速外贸产业的结构调整。期待全球经济复苏能逐步明朗化,中国经济能平稳转型,外贸能顺利升级。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