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三宗罪逼退欧盟在华企业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7-02 09:45 来源: 新浪财经

  文/程严 新浪财经驻德国特约观察员

  近3成欧盟在华企业因遵守反腐败法规而错失商机。这是中国欧盟商会新近公布的2012商业信心调查的数据。报告显示,虽然绝大部分企业看好中国的战略地位,但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加上监管不透明和市场准入不公,让22%的欧盟企业萌生退意,欲将投资转向其他新兴国家。

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和欧盟贸易委员德古特在早前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图片来源:路透社)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和欧盟贸易委员德古特在早前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图片来源:路透社)

  中国欧盟商会近来公布的2012年商业信心调查显示,有22%的欧盟在华企业在考虑将投资业务转向其他新兴市场。报告指出,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监管改革滞后和市场准入壁垒成为欧盟企业萌生退意的主要原因。

  欧盟商会主席大卫-库奇诺(Davide Cucino)对外媒记者表示,“当五分之一多的企业打算离开这个国家时,我要是中国官员,就会把这看成是一种预警。”

  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已经成为这些欧盟企业在华运营的重大潜在风险,63%的受访企业持此观点,这甚至比担心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企业比例还高。

  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外企,依靠廉价劳动力赚取高额利润的好日子渐行渐远。在劳动密集型工业发达的珠江三角洲,更是有30%的欧盟企业考虑将投资转向中国以外的市场,这高于22%的平均调查水平。

  有几个数据能说明他们的担心。商务部副部长钟山在“2012中国外贸形势报告会”上说,“越南的制造平均工资现在每个月大概是1000元,印度大概是600元,我国东部沿海大概在2500元到3000元。”

  这些数字恰好印证了笔者在欧洲观察到一个现象。近两年来,欧洲消费品市场上越来越多的服装鞋帽等产品都被打上了“越南制造”,“印度制造”,“缅甸制造”各种标签,它们大有取代“中国制造”之架势。

  对于那些继续留在中国做生意的企业,也比以前更关心削减成本的问题。数据显示,1998年到2008年的10年间,我国工业企业利润平均增长30.5%,而劳动力报酬年均仅增长了9.9%,资本回报率远远高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如今,劳动力成本上升压缩了欧盟企业的利润空间。调查表明,有14%的企业打算在未来12个月内更加专注降低成本而非增加收入,这个比例在去年只有8%。

  影响欧盟企业投资信心的第二个因素是政府监管改革停滞不前。受访企业表示,尽管中国“十二五”规划中有大量正面的描绘,但是他们认为政府改革的意向不够强。44%的受访企业认为,政府监管中法律法规不透明和自由裁量是开展业务遇到的“巨大”障碍,38%的企业将监管机构之间相互推诿不协调的官僚作风选为第二大业务阻碍。

  就此问题,在欧洲企业对华投资法律咨询业有着20多年工作经验的约阿希姆-格拉特(Joachim Glatter)博士很有发言权。格拉特不仅是泰乐信(Taylor Wessing)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而且在华工作多年,现担任德国莱美地区德中经济协会主席。他十分熟悉中国市场。

  格拉特对新浪财经表示,在过去20多年里,欧洲企业对华投资变得更加复杂,规章制度的数量在增加,要处理的法律事宜比以前多得多。“但是,有些因素却一直没有变,比如官僚作风。外商想要成立公司,需要层层审批,耗时长。德国也有官僚作风,但是没有中国这么严重。在中国,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更大。”

  格拉特如是描述外商对华投资这二十年来的变与不变。

  打击欧盟企业投资积极性的第三个因素是市场准入的公平性。42%的受访企业认为,有关外资企业的政策较前两年更失公平性。43%的企业也不觉得未来两年政策会变得更加公平。

  引人注目的是,31%的受访企业表示他们在过去的一年中,因为遵守相关政策(如反腐败法规)而错失商业良机。在这些企业中,又有44%的表示失去商机导致的损失占到企业收入的10%以上。

  格拉特对此深有感触。他认为“关系”在中国很重要,同时也是在华外企经营的困难之一。有意思的是,他特意用中文说出了这个词,而非德语中的相近词汇。他表示,德国人也不会低估“人际关系”在商业活动中的作用,但是这种关系不如中国的“关系”那么重要。如果“关系”太密切,就容易陷入腐败。

  就在2个月前,德国特种化工企业Evonik(赢创工业集团)因为腐败和犯罪嫌疑不得不退出在华的合资企业。近几年,不时爆出的西方大型企业腐败门事件都牵涉到中国相关企业和部门,这些反映了外企在利润和法律、全球化和本土化之间的举棋不定。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