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3 17:26 来源: 瞭望

 十年来的经验是,对外开放程度决定了经济速度,而对内改革程度决定了经济质量。开放应成为改革的动力,而改革应成为开放的底气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金旼旼

  十年来,中国人对于加入世贸组织(入世)的认知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如今早已没有任何人会怀疑当年入世决策的正确性。

  而在十年前,多数公众态度却恰好相反:外国商品将如洪水猛兽般涌入国内,民族工业将遭到摧枯拉朽般的打击?

  这种担忧并未变成现实。现实是中国在短短十年内迅速崛起为制造业大国,其原因有三:人口红利和低成本的比较优势,被压抑已久的企业家精神,以及开放成熟的全球市场。

  这三者缺一不可。人口红利和低成本优势是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上能占据一席之地的必要条件,被僵硬体制压抑已久的企业家精神则是中国制造实现快速扩张的充分条件,而这一切的前提条件,则是拥有一个开放成熟的全球市场。

  回首十年前,中国内部市场条块分割严重,效率低下,内部市场庞大却并不统一,存在诸多地区性贸易壁垒,这使得商品和投资流动并不流畅,也缺乏效率。

  同时,企业发展依然受限于身份限制,缺乏效率的国有企业比民营企业更能获得政策和金融支持,也因此更容易占有市场,这种基于身份的经济主从地位安排极大压抑了企业家精神。

  在内贸市场改革进展并不顺利的情况下,外贸市场的开放为被压抑已久的企业家精神找到了一条宣泄之道:在外部市场的公平贸易环境、规范商业秩序和公正司法保障之下,从大企业到小作坊,从造工程机械的到造打火机的,中国企业家的生产积极性被极大激发。

  从这个意义上说,入世所代表的开放政策实则对内部市场改革起到了替代作用,即在内部市场“存量”改革推进不利的情况下,通过开放政策实现了“增 量”增长。但更为重要的是,增量改革并不简单地替代存量改革,增量改革必将倒逼存量改革,对外开放必然倒逼对内改革。入世几年内,中国修订了2000多部 法规法律,清理了十万多份政府文件,在建立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经济法律制度的同时,也有力推动了国内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

  以对外开放来倒逼对内改革,以对内改革来保障对外开放,是中国入世十年取得巨大成就的主因。但值得思考的是,十年来,中国开放和改革的推进步伐并不一致,并且开放势头亦有放缓趋势。

  改革和开放的不同步,确切地说是某些领域改革滞后于开放已经引发一些问题,值得引起各方警惕。

  首先,内部改革速度落后于对外开放速度,其显而易见的结果是,中国经济正日益依赖于外部市场,累积了巨额贸易顺差,加剧全球经济失衡。中国企业 偏好出口的原因与十年前并无根本性区别:庞大的内部市场并不统一,物流成本高昂,政策环境多变,商业和法制规范仍不健全,等等,因此外贸比内贸更好做。同 时,由于医疗、社保等体制改革滞后,内需潜力也被极大限制。如果内部市场搞不好,则意味着开放对改革的替代效应在增强,而倒逼效应在减弱,这将进一步扭曲 中国的经济结构,这显然有违入世初衷。

  其次,改革滞后的另一个后果是,中国虽然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基地,但自己却并没有产生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明星企业。这也导致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上 始终处于较低地位,在付出极大资源和环境代价的同时却并未获得相应的利润回报。内部改革成功的一个标志应当是私人部门的蓬勃发展,但近年来种种现象却表明 十年前存在于企业间的身份主从秩序安排并未获得根本性改观,身份限制极大抑制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再次,不可否认对外贸易极大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贸易扩张创造了大量非农就业岗位,对减少贫困作出了积极贡献,并且贸易自由化通常会提升整体国民福利水平。但在出口带动的经济高速扩张过程中,涉及收入分配等的内部改革滞后容易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等社会矛盾。

  十年来,从相对速度上来说,改革落后于开放;但从绝对速度上来说,开放速度也依然落后于综合国力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那种认为我们已经开放十 年,可以缓一缓的想法大错特错,因为我们的实际开放度其实远低于我们的想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0年的研究认为,中国在全球最不开放经济体排名中, 位列前五。虽然十年来中国开放度已经极大提升,但开放程度依然不够,依然有巨大提升空间。

  入世十年来,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在为十年来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的同时,更应在新形势下重估我们的开放和改革策略。从全球 角度看,次贷危机之后,经济再平衡的呼声越来越高,主要贸易伙伴对中国巨额顺差的容忍度已经越来越低,中国已不可能继续走重商主义的老路。从国内来看,中 国的人口红利已临近拐点,劳动力成本开始快速上升,十年前的成本优势正日渐消失。同时环境污染严重、贫富差距扩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已促使中国开始重新审视 发展目标。

  入世十年,中国经济规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人均GDP达4000美元左右,按照联合国标准已成为中等收入国家,但也面临“中等收入陷阱”: 经济结构过度依赖外需;成本上涨速度超过劳动生产率提升速度,增长效益降低、通胀加剧;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力低下,产业扩张以数量代替质量。从东亚经验来 看,“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质是“制度陷阱”,即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如不能持续进行制度改革,必然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十年来的经验是,对外开放程度决定了经济速度,而对内改革程度决定了经济质量。开放应成为改革的动力,而改革应成为开放的底气。对中国来说,入 世十年,应该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在开放问题上,应打破过去十年以制造业为主的开放格局,进一步扩大开放范围,提升开放层次,实现由制造业开放向服务业开放 的升级。在改革问题上,应警惕改革内生动力弱化甚至回潮现象,加快内部市场化、法治化,以及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的制度改革,实现经济结构转型。

  总而言之,进一步开放、进一步改革,实是中国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1 2 3 4 5 6 下一页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