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细数WTO十年那些事儿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3 16:47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制图 杨佳宁   制图 杨佳宁

  “入世”10年,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在看到宏观经济数据的节节攀升的同时,也切实感受到了身边的变化。10年前种下的希望种子,不少都生根、发芽、结果,直至今天瓜熟蒂落。譬如坐飞机出国旅游更方便了;汽车从奢侈品降格为普通消费品了;洋家电降价了,国产家电也更耐用了……当然也有不如意的,像油价越来越贵了;因为汽车的增多路更堵了。为此,《京华时报》特地就与民众关系最密切的行业,采访8位普通民众,听听他们讲述10年来的那些事儿。

  汽车

  汽车成普通消费品了

  黄菲菲 江云花

  ■概况

  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中国车市进口车是主流,因为进口关税的居高不下,同款车型,国内的售价是国外售价的近三倍;国产车中,捷达、桑塔纳和富康占据绝对位置。

  如今10年过去,中国成为全球车市最大的秀场,全球各种车型纷至沓来,产品琳琅满目。“入世”之前的捷达、桑塔纳和富康虽然还健在,但已是祖爷爷辈,从一线城市退出,身价已低至原先的一半以下。原先售价畸高的进口车因为进口车关税的逐年下调,现在售价基本上已与国际接轨。汽车真真切切成为了普通家用品。

  ■民声·邱先生(IT公司项目经理)

  2000年底,我结婚后买的第一辆车,当时买车的人还不是特别多。跟现在不一样,大学还没毕业很多人都有车了。

  我一直保留着一本1996年的汽车杂志,就是针对捷达、富康、桑特纳这三款车的对比,主要介绍这三款车的特点。大概在2002到2003年以后,路上的私家车开始多起来。2005年以后轿车更加普及,车价也便宜了很多。

  2006年我买了第二辆车,这时候市场可以选择的车型已经非常多了,我原先想买的是马自达6旅行款,但妻子不喜欢两厢车,于是就买了奥迪A4。2007年的时候,我又买了辆本田讴歌的一款轿车。家里有3辆车,我把富康给了一个亲戚。接下来买车都是2010年北京限购前了,先后又买了两辆车,都是原装的德国车,原来那辆奥迪A4也置换了。

  按照5年一辆车的周期,跟我一起买第一辆车的朋友,基本上也都买了第三辆车。跟2000年相比,大家不管是用车心态、买车的动机都有很大的变化。当时有车就是身份的象征,现在就不一样了,很多人都不止有一辆车,别人也不是那么在乎你开的是什么车。汽车真正成为代步工具。

  航空

  天上飞的飞机更多了

  廖 丰

  ■概况

  在2001年前,坐上飞机算是件奢侈的事,自助旅游也不是那么便捷。“入世”10年来,增加了选择航空出行的中国人数量,中国民航的机队规模由1998年的523架增加到2010年的1597架,中国开辟的国际航线数量从2001年11月的145条增加到2010年的302条,增长一倍。

  如果细想,你会发现,在互联网技术发展和民航业竞争的推动下,航空运输越来越亲民,地球村越变越小,而这些都与中国“入世”有着紧密的关联。

  ■民声·杨建(酷讯旅行网副总经理)

  10年前,要买一张飞机票,更多人还是选择去机票代售点排队,第二选择是电话预订,那时以携程为代表的OTA(在线旅行代理商)模式才刚出现。

  10年后,现在我们想要订机票,除了传统的体力方式外,还可以选择通过不同的网络平台进行预订。2006年,机票与国际接轨实现了电子化,在这之后人们再也看不到纸质的机票了。同样,与10年前不同的还有在预订的终端上,目前无线预订正在兴起,我们甚至可以在手机上预订机票、选座位甚至“刷”手机登机。

  我们看到的机票促销方式,目前中国航企和外航差别已经不大了,说明中国航企对外航促销模式的模仿及改造是成功的,但几大航还可以根据季节将航线及价格的调整做得更细致些。

  在飞机硬件方面,中国航企的配套设施也越来越国际化,尤其是头等舱的设置和娱乐设施的设置上,10年前,国内航空公司飞机上配备游戏机可以说是罕见的,但目前已是少见多怪。目前国内航空公司已经开始研究在飞机上装WI-FI或宽带网,这些都是跟国际接轨的,国外有的航企在这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了。

  通信

  手机资费更加便宜了

  古晓宇

  ■概况

  “入世”10年来,无论是手机、固话还是上网资费,都有了大幅的下调。根据中国移动今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其成立的10年来,平均资费水平下降达82%。10年前,手机业务还是双向收费,昂贵的资费让人无论拨打还是接听都心底忐忑;安装固定电话要缴纳不菲的初装费用;大多数人家庭上网还是依靠拨号。今天,大多数人都不会再为接听手机而心疼;固话安装变得简单、便宜,还有各种优惠套餐可供选择;家庭宽带接入速度从512K已经飞跃至8M甚至20M。

  ■民声·蒋海山(高校行政人员)

  2002年时,考入大学的蒋海山用上了自己的第一部手机。“刚进大学那阵,手机在大学生当中也还算一个稀罕玩意儿,同宿舍8个人,只有两个人有手机。不过到了大三的时候,就已经差不多人手一部了。”

  蒋海山,买手机主要是为了和远在异地的女友联系,但对当时的他来说,手机还是一个买得起用不起的东西。“我记得当时手机打电话好像要6毛钱一分钟,接电话也要4毛钱一分钟,来电显示也是收费的,而我一个月的生活费也只有500元左右,哪敢随便用手机打电话?手机主要还是用来发短信的。”

  2006年,蒋海山考上了研究生,“那时候手机换成了动感地带,打电话有闲时和忙时两种资费,闲时也就2毛多一分钟,偶尔直接用手机和女友聊天也能够接受了。不过想多说会儿的时候,我还是会去学校门口的话吧,最便宜的话吧一分钟还不到一毛钱,可以随便说个够。”

  2008年,蒋海山研究生毕业留校当了老师;转年,终于和相恋8年的女友修成了正果。“现在我在校园里看到那些打着手机一脸甜蜜的小孩,经常会想到我那个时候,后悔自己早生了10年。”蒋海山笑着说。

  电影

  可选择电影更丰富了

  苗 慧

  ■概况

  10年前,电影院稀疏地散落在大城市的特定商圈里,走进影院看电影之于寻常老百姓,不过是特殊日子里犒劳自己的奢侈去处;10年后的今年,遍地开花的电影院已经成了商业地产圈里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走进影院看电影也成了老百姓饭后遛弯的“小甜点”。加入WTO的这10年,随着进口影片的狂轰滥炸和外资影院投资方的攻城略地,中国电影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能够切身感受到这一切的,就是那些潜伏在观影大潮中的无数草根。

  ■民声·小潘(80后律师)

  “‘入世’前,不仅电影院少得可怜,看得最多的也是印度电影和国产电影,进口的好莱坞大片一年就那么几部,主题不外乎拯救人类和爱情亲情,相对比较单一。”小潘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是80后里尊崇“生活就是要享受”的一类人。

  “现在,家门口方圆一公里内就有三个电影院,再也不用专门为了看电影跑去西单和王府井了,不仅题材丰富了很多,特技和质感也越来越逼真。以前,好莱坞大片都是等外国上映后,才能在国内到处下载;现在基本都是全球同步上映,距离感缩小了很多。”

  除观影的便捷与高效外,电影技术的发展也让小潘闪了一下腰,“以前3D短片都是游乐场里的特供项目之一,而且都是那种过山车、飞船类的极速短片,看完了会有头晕感;但是《阿凡达》之后,一夜之间3D电影就铺天盖地了。”

  当然,一种变化的产生也并非全无弊端,电影市场的飞速发展也让小潘感到了无奈。“以前去电影院常常都有VIP(贵宾)的感觉,一个厅里几个人;现在,不仅票价飞涨,而且经常有钱都买不到票。大片一来,电影院里就人满为患,黄牛也就乘虚而入。本来是花钱买消遣的,结果成了花钱买罪受。”

  家电

  洋品牌的价格下来了

  祝剑禾

  ■概况

  中国加入WTO10年,家电行业与很多其他行业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中国家电行业规模从2001年的不到2000亿元增长至2010年的9642亿元,今年则有望突破1万亿元,而出口则从2001年的70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1500亿美元。但是在这些数据的背后,消费者的感受可能更加真切和直观:洋品牌家电的价格下来了,本土品牌家电的质量上去了。

  ■民声·张女士(网络公司职员)

  在北京一家网络公司上班的张女士记得很清楚,在2001年11月入世前后,洋品牌家电掀起了一轮疯狂的大幅度降价。那年她老想买台好点的电视机,看中了索尼一款29英寸的纯平彩电,价格是7000多,“我从2001年年初就开始等,想等它降价,等了大半年一分钱没降,就买了台29英寸的长虹,3000多,结果到了11月份的时候索尼一下子降了1000多。”

  国内家电厂商,在“入世”后遭遇洋品牌降价抢市场份额的当头一棒后,价格方面的优势缩水严重,开始在质量方面奋起直追。10年来,国内家电品牌通过与洋品牌合资建厂、并购海外家电厂商,或者是购买海外专利、到国外直接投资建厂设立研发中心等方式,在质量上逐步赶上了洋品牌。张女士对此也是深有感触。2000年的时候她家里打算买一台冰箱,但是西门子、惠而浦等外资品牌的冰箱太贵,就选了一台2000多的国产冰箱,当时按价格比也算是国产冰箱里的中高档产品,但是噪音大、保鲜效果也不好,用了3年就换了一台,换了同牌子同价位的新冰箱之后,一直用到现在没什么毛病。

  金融

  金融服务质量提升了

  马文婷

  ■概况

  10年前,中国加入WTO的时候,一众历史悠久、产品优质的外资银行带着国人无法想象的优质服务来到了中国市场,那时,成为外资银行座上宾是一种身份的象征。随着大门渐开,人们最担心的是优质的外资银行会挤压中资银行市场份额。

  然而10年过去了,外资银行总资产在中国银行业的比重仍然在2%左右,他们优质的服务和丰富的理财产品却逐渐被中资银行拿来所用,改变了百姓的理财生活。因为竞争的存在,中资银行的服务水平也有了大幅提高。

  ■民声·老赵(退休职工)

  老赵是北京的一名普通市民,平时也挺注重打理财富,回忆起10年前去银行的经历,老赵记忆犹新。“那时候去银行挺麻烦的,感觉跟进政府机关差不多,网点也不是很多,常去的就是工农中建这几家银行,去一次银行得坐好几站公交。”

  “现在小区里就有银行,还可以选,好几家呢。”老赵还说,现在都不怎么去银行排队了,电话和网上银行挺方便的,基本上想办什么都能解决了,“去银行也不费劲,拿个号坐着就行了,有些还有茶水和糖果,姑娘小伙儿也热情,比10年前的冷脸长队舒心多了。”

  老赵还说,自己的女儿在外企上班,平时没时间去银行,好像也没什么问题,“我看她经常拿个U盘出来,在电脑上插上,就能使网银。平时出去吃饭也都是刷卡,还能打折,挺方便的。”老赵说,“过去不去银行网点怎么可能享受到银行服务?现在我炒股,天天坐在家里都在用银行服务,你说这差别大不大?”

  不过虽然有很大的变化,老赵觉得,银行也有需要进一步改进服务的地方,“排队的人还是挺多的,有时候排大队,银行有10个柜台可能就开五六个,其他柜台就空闲着,希望能够改进改进。”

  旅游

  出国旅游更方便了

  田 虎

  ■概况

  “入世”的10年,是中国普通民众开始加速走出国门的10年。2001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有18个(含港澳),出境旅游人数1213万人次,现在我国公民自费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达到141个,正式实施开放的旅游目的地达到110个。

  2010年出境旅游人数5739万人次,预计2011年出境旅游人数为6500万人次。此外,2001年全国旅游业的总收入是4955亿元,而最新的2010年数据则为1.57万亿元。

  ■民声·小鹏(知名旅游博主)

  10年前,能去趟丽江、三亚,我已经觉得非常满足了,不过随着2002年去荷兰留学,短短几年时间我已经去了60多个国家。

  中国的“入世”对于我这样喜欢出国旅游的人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福音,这其中既有出国玩的便利,也有国力增强后消费能力和尊严的提升。2003年在瑞士过海关,他们看到我是中国人,让我把衣服脱光了进行检查,而欧美人就不用,现在再去类似的这些欧洲国家,他们巴不得中国游客赶紧入关去给他们带动消费,而如今中国人的购买力确实太强大了,巴黎的“老佛爷”店里不管有没有打折都能被中国游客挤爆。

  此外,在签证上也便利了许多,记得以前我想去趟法国,签证材料需要准备一大堆,而且还要去使馆面签,能把人折腾死,而现在除了美国签证稍麻烦外,其他国家基本提前一个月准备都没问题,而东南亚、东非以及太平洋中部的一些海岛国家现在都是免签或落地签的。手续的便捷让出国成了家常便饭,我现在每半年至少有一次长时间的出国旅游,有时周末也会去日本、韩国转转,因为机票、酒店只要随时用手机上网预订就可以了。

  油价

  降油价的期望落空了

  张 艳

  ■概况

  2001年入世时,市场担忧国外巨头们会冲击国内市场,但更多怀揣着美好的期望,猜想国内汽油价会更低,外资加油站会大增。“成品油取消进口配额,进口量也会增加。油价下降成为中国加入WTO后,有车一族最迫切的愿望。”然而10年间,从2.4元/升涨至7.61元/升。在此期间,国际油价(布伦特)从当年的20美元/桶左右,上涨到现在的110美元/桶左右。

  对比国内外油价,可以看到国内油价上涨的确受到了抑制。10年间,国际油价上涨了4.5倍,国内油价涨幅是2.2倍。

  ■民声·晋宏(科技公司总监)

  晋宏是北京一位商务人士,很早就自驾车上下班,谈及这10年的油价变化,晋宏记得在2001年加油是2-3元钱一升。到2005年的时候4年时间,油价从1元钱,涨到4元多一升。后来油价涨得快了,尤其是2008年以来,油价从5元左右一升,两年多时间就涨到现在的大概8元一升。这些年对降价几乎没什么印象,觉得油价主要是上涨的。“油价涨了,路堵了,现在不爱往市区开了。”晋宏说,“10年前150元加一箱油,两三周才加一次油;现在400元才加一箱油,每周都要加。”对于服务方面,晋宏称,加油站的服务增多了,现在加油站多配备了便利店,可以买一些日常用品,还有的加油站自助加油,加油站各种优惠促销也增加了:直接降价,积分返还、会员卡优惠等等。

  事实上,在油价上涨的同时,北京也出台了限行、限购、停车费涨价等措施,对于这些的影响,晋宏说,因为家里有两辆车,倒是没有影响出行。但是道路拥堵的情况,明显影响了自己,2001年前后,还是单身汉的晋宏,要上班,要送朋友回家,天天在市区穿梭,现在宁愿走远路也不愿进市区。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