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长三角地区或成中国低碳竞争力最强区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6 23:54 来源: 中国联合商报

  CUBN记者 毕淑娟 北京报道

  12月12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产业蓝皮书》指出,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低碳竞争力都将得到一定幅度的提高,西北、西南地区低碳竞争力可能会不升反降,长三角地区有可能取代南部沿海地区成为中国低碳竞争力最强的区域。

  而作为长三角核心城市以及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的试点城市,上海市借助“低碳世博”的历史发展机遇,在三大低碳示范区的推动下,已经走在了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最前沿。

  长三角地区或成中国低碳竞争力最强区域

  根据课题组对2015年和2020年中国各地区产业结构的预测数据,产业竞争力蓝皮书作出如下判断: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低碳竞争力都将得到一定幅度的提高。2015年,中国大部分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特征都是第三产业比重明显提高,而且第二产业中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产业升级。因此,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碳生产率都将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具体来讲,低碳竞争力提高的区域将主要包括环渤海、长三角、南部沿海、中部、泛东北等地区。当然,这一过程绝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要经过多次反复。其中,不排除在某些时期里,某些地区碳生产率出现不升反降的情况。

  西北、西南地区低碳竞争力可能会不升反降。作为中国重要的矿产能源基地的西北、西南地区工业化程度较低,因此,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这两个地区的碳生产率可能会不升反降。从产业结构预测的结果来看,在这两个地区内的很多省份中,第二产业的比重在“十二五”期间仍将继续增加,尤其是重工业增幅会更大,这将导致碳排放增加。

  长三角地区有可能会取代南部沿海地区成为中国低碳竞争力最强的区域。从产业结构变化来看,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速度加快,而且集约化生产的程度将大大提高,从而带来碳生产率的提高。相比之下,目前中国碳生产率最高的南部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速度相对较慢,而且从现有的产业来看,其进一步降低碳排放的空间相对较小,因此有可能被长三角地区所取代,在地区低碳竞争力排名中位居第二。

  环渤海地区有可能成为中国低碳竞争力提高最快的区域。环渤海地区是中国近年来活力最强的区域,经济增长十分迅速。“十二五”期间,环渤海地区的产业升级速度将会加快,生产型服务业的比重将会大大增加。山东、河北两个碳排放大省也会因为第二产业比重的迅速下降而带来碳生产率的大幅提高,从而带动环渤海地区成为中国低碳竞争力提高最快的区域。

  上海抢滩低碳城市最前沿

  11月24日,赛迪投资顾问发布的《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显示,截至2011年11月,中国正在规划建设的低碳城市,已经形成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格局分布,即以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和西南地区四个经济区为重点聚集分布。未来低碳城市建设将以点带面呈辐射式发展,由四大区域向全国迅速拓展形成燎原之势。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实力最为雄厚的地区之一,区域产业结构基础牢固,尤其是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对长三角地区低碳理念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融合了国际化理念与源远流长的江南文化,通过综合利用当地的产业、人才和观念优势,将经济增长、社会建设、民生改善融合于低碳城市的全面建设。

  作为长三角核心城市以及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的试点城市,上海市以工业、交通、建筑、可再生能源、碳汇五个领域为重点发展方向,借助“低碳世博”的历史发展机遇,发挥其后续效应,注重相关低碳技术、低碳设备、低碳理念的利用、推广和传播,推进低碳城市建设。

  据悉,“十二五”期间,上海市将建成崇明、临港和虹桥商务区三个低碳示范区,通过加大对以服务经济为特色的低碳实践区建设的推广和支持力度,强化科技、人才、资金、政策等各项资源支撑,形成上海低碳城市的发展特色。崇明生态岛进行低碳社区建设,将低碳技术运用到建筑、交通、能源、资源循环等领域;临港新城以太阳能发电为发展特色,通过低碳产业园区的建设,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港口服务业等低碳产业,促进低碳技术的集成应用;虹桥商务区作为上海首个低碳商务区,其核心区内全部为国家标准一星级以上绿色建筑,其中二星级绿色建筑超过50%以上,三星级绿色建筑达6座以上。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窗口,上海市发展低碳经济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与社会基础。尽管上海在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过程中承受了经济增长放缓的阵痛,但从长远来看,上海市“经济形态向服务经济转变,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战略部署与低碳城市的建设路线高度契合。依托地区经济、科技、人才优势,在三大低碳示范区的推动下,上海市已走在了低碳城市建设的最前沿。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