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06日 19:42 来源:中国联合商报
煤炭整合冲刺 跨行重组将成常态
■CUBN记者 陈文喜 北京报道
距离国家能源局要求的煤炭兼并重组的最后期限只剩一个月时间了,继山西省、河南省之后,山东省、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南方多个煤炭主产省份相继拉开了煤炭企业兼并重组、资源整合的序幕。
有业内专家认为,此次煤炭资源整合将有利于产能更好地释放,并且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跨行业整合煤炭资源将成为常态。但是,由于目前高煤价的因素,发电企业进入煤炭领域尚属无奈,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关键还需从体制机制上破解。
多省煤炭整合启幕
去年10月份,《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若干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下发,要求各地做好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总体规划,制定矿区兼并重组方案,确定兼并重组主体企业。
正是为了使上述文件落到实处,能源局日前召开会议督促各地尽快上报方案。
据《中国联合商报》记者了解,除超前完成工作的山西、河南两省外,目前多省陆续拉开煤炭资源整合大幕。不久前,山东省以6家煤炭企业为基础,组建了山东能源集团,全省煤炭工业形成了以山东能源集团和兖矿集团两大集团为主的新格局。河北省也出台决议,将以开滦集团、冀中能源集团和其他大型煤炭企业为主体,对全省小煤矿实施整合重组。
“截至目前,河北、内蒙古、黑龙江、福建、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区已经按照《若干意见》要求,研究起草了推进本地区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工作方案,部分方案已经批复,部分正在征求意见。”国家能源局负责人在工作会上透露。他直言,尽管如此,目前仍有个别地区动作较慢,要加快工作进度。
另据记者从其他方面获悉,按照规划,今年6月底前,陕西省煤炭企业将从整合前的522家减少到120家以内,煤矿数量减少到450处;到2013年,贵州计划年产量500万吨及以上企业集团的煤炭产量要达到全省总产量的60%;未来内蒙古煤炭企业最低生产规模将达到120万吨/年,企业数量控制在百家以内,形成1至2家亿吨级、5至6家5000万吨级煤炭企业。
“煤电联动”曙光
“个人非常主张煤电联合,一是在矿后建设更多电厂,二是煤矿和电厂一起参股。”2010年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中煤能源集团董事长经天亮表示,“这种方式最好,发挥两个行业优势。”
5个月后,中煤集团在山西煤炭资源整合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让舆论对同样悬空已久的“煤电联动”心生遐想。
据报道,在这次“国进民退”的整合中,在山西拥有众多煤矿的中煤能源集团与山西煤炭运销集团、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等国内煤炭巨头构成了强势的“国进”群体。
2010年8月11日,作为唯一的央企中煤能源集团与大同市的27家被兼并煤矿签订兼并重组协议。其间,中煤代表周东州表示,整合由中煤集团负责展开。随后,中煤集团的频频出手引起广泛关注。
2010年8月28日,中煤集团山西金海洋能源有限公司在山西省山阴县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中煤集团出资30亿元收购煤炭重镇朔州最大民营煤炭企业完成。
中煤集团的资料显示,2009年以来,中煤集团所属进出口公司获得山西省政府的批复,成为大同地方煤矿的整合主体之一,负责14个地方煤矿的整合,同时与朔州市朔城区签署了整合改造3个地方煤矿的协议。
2008年6月初,时任电业巨头华能集团董事长李小鹏,出任山西省委常委、副省长,一度被认为实现“煤电联动”、保证国家能源供应将是其主要任务。此后,出人意料分管建设、商务、外事、旅游等方面工作的李小鹏去年同样出现在了山西能源工作会议上。
2008年9月,李小鹏主抓山西的“煤博会”,五大电力集团的高管悉数出席,电力巨头与山西焦煤、同煤、阳煤等6家重点煤企签订了从2009年至2013年总量达到11575万吨的煤炭长期供需协议。
今年初,李小鹏宣布,山西今后不仅要卖煤炭,也要卖电。为此,从2009年至2011年,山西将投资310亿元人民币进行电网建设。
“调研、与普通工人座谈、听取基层意见,然后聚集专家论证。”山西省政府办的工作人员表示,这几乎排满是李小鹏年初一段的全部工作日程。
随后,山西煤炭资源整合逐步进入实质性阶段。
“能否实现煤炭联动有很多因素,最主要的就是煤炭企业和电力集团在利益上达成一致。”山西社科院能源研究所王宏英说。
上马产能要严控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表示,要考虑设置煤炭产量的天花板,实施总量控制,并科学规划产能。近两年来,我国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连年保持高速增长,“十二五”期间将出现产能集中释放,供过于求几乎无法避免。进行煤炭产能的总量控制无疑十分必要,同时应当对各地上马产能情况进行严控。
“十一五”期间,我国煤炭市场走出了一轮牛市,在价格市场化的背景下,煤炭行业景气达到顶峰,行业投资规模也不断增长,大量非煤企业也纷纷涉足煤炭领域,导致全国在建煤炭产能规模几近失控。根据煤炭运销协会披露的数字,到2009年底,我国已取得采矿权的煤矿项目达14423处,总产能已然超过36亿吨,远远超出“十一五”规划的煤炭产量26亿吨的目标。
可以说,“十一五”规划的总量控制并不成功。但“十一五”期间,由于宏观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对能源的需求较高,煤炭供求一直处于紧张或紧平衡状态,超预期的产能扩张也有效地支持了经济增长对能源的需求。
不过,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已经取代单纯追求增长速度,环境保护和能源消耗等约束性指标日益得到强调。不论从节能减排的角度,还是资源可持续利用角度,“十二五”期间煤炭产能的规划显然不能再重蹈“十一五”的覆辙。
尽管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尚未最后出炉,但从权威部门透露的信息来看,“十二五”产能目标可能控制在36亿吨到38亿吨。而正如上述煤炭运销协会的统计,到今年底全国在建产能已经达到36亿吨,这些产能将在2011到2013年集中释放,加上近两年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矿井改造后的产能也将在此期间释放,业内人士判断,到“十二五”末期,我国煤炭需求约35.5~37亿吨,而产能将达到38~40亿吨。
事实上,各地投资煤炭产业的冲动可能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抑制。国家主管部门从2005年开始就一直将煤炭作为潜在产能过剩的行业进行风险提示,但这并没有改变此后多年的投资热潮。而煤炭企业目前来看仍然具有较好的盈利能力,这也将持续吸引资金进入这一行业。
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十二五”产能指标也在积极争取中。某上市公司曾表示要力争其项目进入“十二五”规划,以保证在2015年之前建成,而该项目在当地规划的建设期要到2015年以后。而河南省也在最近发布的一份文件中表示,将积极争取全省“十二五”期间矿井项目建设总规模不低于3000万吨。
显然,在各方投资热情仍未消退的情况下,要实现36亿吨到38亿吨的控制目标并不容易,煤炭产业“十二五”期间将面临严峻的产能挑战,设置产能天花板就不能只是一个数字游戏,不但要重视产能控制在各地的落实情况,还需要在降低能源消耗和发展替代能源上做文章。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