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发改委数据显示经济调控稳步扎实

2011年05月06日 19:43 来源:中国联合商报

  ■CUBN记者 孙先锋 北京报道

  一份来自发改委经济运行调节局的中国经济形势分析报告,让看空中国经济的人们又少了一份借口。

  4月29日,《中国联合商报》从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调节局获悉,一季度全国工业增值增速同比放缓5.2%,东中部增速放缓明显,但与之相对应的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却同比增长32%,中西部领衔增长。与此同时,在货币政策紧缩之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

  当天晚些时候,发改委经济运行调节局发布了一季度经济形势系列分析报告,报告表明国家系列宏观调控效应显现,中国经济增长正呈稳步放缓之势。

  报告显示,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4%,增速同比减缓5.2个百分点。其中,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增长12.9%、17.1%和16.6%,同比减缓5.4、6和3.6个百分点。

  30个省份工业增加值均同比增长,增速较快的西藏、海南、四川分别增长40.1%、25.8%和22%。4个省份增速同比加快,其中西藏、海南分别加快30.3和7.5个百分点;26个省份增速减缓,其中宁夏、山西均减缓23个百分点。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魏建国对《中国联合商报》表示,同比减缓超过5%,说明在宏观经济调控的稳步扎实推进下,中国经济过热的势头正在得已制止,整体经济形势正朝着平稳较快的方向转变。

  同时,在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型上来看,山西等资源型省份的增速减缓较大,恰恰也反应了其发展转型的力度。

  不过,就在工业增加值稳中有降时,一季度各地区利润情况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0659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东、中、西部分别实现利润6448亿元、2396亿元和1815亿元,同比增长29.1%、36.9%和36.2%。

  31个省份利润均同比增长,增速较快的江西、湖南、海南分别增长69.4%、65.6%和59.2%。利润总额列前五位的山东、江苏、广东、河南、浙江分别实现利润1456亿元、1291亿元、923亿元、794亿元和624亿元,同比增长34.1%、38.6%、10.4%、37.1%和40%。五省利润合计5088亿元,占全国工业利润总额的47.7%。

  国家信息中心世界经济预测部副研究员张茉楠对《中国联合商报》表示,一减一增,在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减缓之际,而与之对应的企业实现利润却不减反增,说明近年来调结构与转方式的效果在显现,工业生产由粗放低利润向制约转变高利润的转变。

  与此同时,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投资)39465亿元,同比增长25%,增速同比减缓1.4个百分点。其中,东、西部地区投资分别为21373亿元和8323亿元,增长21.6%和26.5%,增速同比减缓2.8和3.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投资为9049亿元,增长31.3%,加快5.1个百分点。30个省份投资同比增速达到两位数,增速较快的西藏、贵州、甘肃分别增长57.9%、48.9%和41.6%。其中,14个省份增速同比加快,贵州、西藏分别加快25.6和22.8个百分点;16个省份增速同比减缓,北京、黑龙江分别减缓29.8和17个百分点。

  上海投资同比下降7.4%,去年同期为增长15.3%。投资额前五位的省份中,江苏、山东、四川、广东分别投资5470亿元、3472亿元、2653亿元和2434亿元,同比增长23.1%、21.2%、24.3%和13.6%,增速同比减缓1.7、0.1、5.3和5.6个百分点;浙江投资2368亿元,同比增长26.6%,增速同比加快8.6个百分点。

  不难看出,单一的投资驱动式增长开始被淡化了,京沪两地增速减缓明显,一线大城市由扩张转为完善转变。魏建国认为,在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下,货币政策的紧缩,从根本上抑制了地方的投资冲动,虽然增速仍有25%,但也看到了增速的放缓趋势,在这25%的增速中有一大部分,对前两年在建项目的追加投资。总体上来讲,靠单一的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将逐步被多元化增长的方式所取代。

  但不能忽视的是,2011年3月末各地区产成品库存上升明显,较上月末提高一个多百分点,接近2008年时的历史高位。

  报告显示,3月末,全国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23671亿元,同比上升23.2%,升幅比上月末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上升22.3%、23.6%和26.2%,升幅比上月末提高0.4、1.8和3.1个百分点。

  31个省份产成品库存均同比上升,升幅较大的西藏、陕西、宁夏分别上升1.1倍、41.2%和33%。与上月末相比,21个省份升幅提高,其中西藏、吉林分别提高76.7和16.7个百分点;10个省份升幅回落,其中湖北、甘肃分别回落9和5.9个百分点。

  成品库存的积压,不排除需求的因素,但反过来看,综合因素还是比较多,张茉楠表示,由于国际大宗商品年初以来涨幅较大,加之对国内紧缩货币政策的判断,下半年较上半年更加收紧也是毫无疑问的事,所以不排除一些企业利用最后的宽松政策与害怕大宗商品持续上涨,多采购一些原材料变相的扩张了生产产能。目前来看,这种情况还是说得通的。

  不过,与成品库存增长不同,一季度各地区产销率情况却仍然景气。后者似乎能够缓解一下人们对前者的担忧。报告显示,一季度,全国工业企业产销率97.7%,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东、中、西部地区产销率分别为98.05%、97.77%和96.03%,同比提高0.15、0.13和0.36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19个省份产销率有所提高,其中云南、甘肃分别提高3.4和1.2个百分点;12个省份产销率下降,其中青海、黑龙江分别下降2.80和2.10个百分点。

  “这比较客观的反映了当前市场需求的水平,不过还是要未雨绸缪,虽然产销同比增速的不明显,却表明在扩大内需上还要多一些功夫,还需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魏建国说。

  5日,英国市场调研公司(Markit)公布数据显示,汇丰中国4月服务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创28个月来新低,新接业务增长乏力,且受到政府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一定影响。此外,投入成本已连升18个月,主要原因是原料涨价,及燃料价格和劳动力相关成本的上升;企业继续通过加价转移成本上涨压力,加价幅度创14个月新高,并大于长期平均值,许多运输与仓储企业因燃料成本上升而提价。

  而汇丰此前公布数据显示,中国4月汇丰制造业PMI终值持稳于上月,为51.8,显示制造业景气有温和改善。但产出增速放缓至九个月最低,反映需求相对疲软

  显然,在现阶段宏观审慎政策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是不可避免的,但如何来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就进一步地考验了决策层的驾驭能力。

  输入性通胀或加剧

  ■CUBN记者 陈文喜 北京报道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过关斩将,势不可挡。

  今年4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先后攻克6.55、6.54、6.53、6.52、6.51、6.5六大关口,为去年6月19日央行宣布进一步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所少见。4月29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499,一举突破6.5这一重要整数关口。

  有业内人士认为,人民币汇率走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总体积极,短期有利于控通胀,中长期有利于转方式。人民币汇率走强更意味着老百姓手里的人民币更加值钱,在国外旅游、消费、留学时更为划算。

  不过,在社科院金融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看来,人民币升值未必抑通胀。

  他表示,一方面,私人部门受升值等因素影响而失血;另一方面,公共部门将一些资源消耗在生产率低下的经济活动上,未来将不会有足够的产品和服务来吸收货币。也就是说,供给恶化最终演进为通胀,这是中国“胀”的逻辑。升值在旧体制的轨道内会被导向政策目标的反面。

  其实,出于对通胀的担心,“管理通胀预期”被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府任务。而西方的学者、媒体和官员,纷纷理直气壮地以货币升值可用来抑制通胀为由,要求人民币大幅升值。

  从目前来看,国内通胀压力不可小视。数据显示,从2009年年中至今,无论是CPI,或是扣除食品价格的核心CPI,都呈现持续上升态势。不仅如此,全球大宗商品涨价带来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也在持续增加:2010年年中至今,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涨幅近50%,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大豆与玉米1个月期货涨幅分别为40%与75%,伦敦金属交易所的铜价涨幅为51%。而目前,北非、中东动荡的局势,更为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增添了不确定性因素。

  为抑制通胀,货币政策频频出击,但作为常规手段,越是操作频繁,后市空间也越小。像存款准备金率去年以来已连续10次上调,并已达到20.5%的历史新高;央行发行票据进行对冲操作,又面临短期内大量央票到期的局面,后市流动性压力不小;加息工具前不久也用了,但加息又将加重企业融资成本,对经济的全面复苏和企业成长会带来另一种考验。

  因此,从调控角度来看,人民币升值或许也能作为政策“组合拳”中的一种,特别是对于缓解输入型通胀压力,有一定作用。

  知名投行摩根大通预测,5%左右的人民币升值,将导致中国境内广义货币供应量下降6.4%,这将从很大程度上遏制通胀上升的动力。而近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持续创出新高的主动性特征已经较为明显。

  不过,对于人民币升值问题,也有不少专家持否定态度。无论被动升值还是主动升值,在市场升值预期存在一定空间的情况下,都会吸引国际资金尤其是热钱流入中国境内,从而使得资本项目顺差增加,结果反而加大物价上涨压力。如此一来,通过人民币升值抑制通胀,会产生“抱薪救火”的效果。这显然不是政府希望看到的。

  据记者了解,多年以前,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鲁迪?多恩布曾论证过汇率与通胀率之间的关系,将两者概括为一个加速度的菲利浦斯曲线公式:当货币贬值幅度超过通胀率或产出超过潜在水平时,通胀将加速。言外之意,只要货币以低于通胀的水平贬值,通胀率就会逐步下降,而实际汇率逐渐上升。时间一久,通胀就被大大高估本币的新问题所替代。问题是,币值被高估到一定程度时,迟早会发生大幅度贬值,这无疑会带来新一轮通胀甚至货币危机。何况,大幅度贬值有可能带来政治灾难。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任何利用汇率政策来稳定货币,尤其是用来抑制通胀的想法和尝试,都是非常危险而极其糟糕的。

  一般而言,本币升值,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下降,使得国内商品的价格水平相对降低;与此同时,国内产品价格相对国外同类产品价格提高,导致出口下降,总供给相对于总需求水平上升,这样也会使得国内物价水平有所下降。但关键问题是,人民币升值可以减轻央行收购外汇储备的压力,减少外汇占款对于基础货币投放的影响。

  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也显示,截至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0447亿美元,同比增长24.4%,外汇储备余额已占全球外储的三分之一。同时,外汇储备从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到突破3万亿美元仅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在人民币升值趋势下,外汇储备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也成为政府的一大难题。

  尽管如此,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人民币仍是强势货币,未来一段时间升值预期不改。中金公司就预测,全年人民币对美元仍将升值5%~7%。招商银行资金交易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也认为,2011年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幅度“至少应该能达到5%”。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近期虽然下调了其对全年人民币升值幅度的预估,但也维持在4%~5%。

  个税改革期待公平税负

  ■CUBN记者 李正强 北京报道

  “人一生中无法避免的有两件事,一个是死亡,一个就是纳税。”

  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在4月22日结束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未获通过,目前正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提交人大常委会二次审议。截止日期为5月25日。据报道,10天之内,已收到建议19万条。个税改革正成为社会工薪阶层关注的热点,也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之一。

  据了解,此次个税修正案草案最大的变动:一是将费用扣除标准从2000元提高到3000元,二是调整税率级次级距,由原来的9级调整到7级,扩大5%和10%两个低档税率的适用范围,并扩大了最高税率45%的覆盖范围。

  然而,多数人认为3000元的费用扣除标准依然太低,同时部分税率的调整导致部分阶层税负加重。显然,该修正案草案与社会公众的期望还有差距。那么,究竟个税起征点多少才合适、个税改革应该怎样改?业界见仁见智。

  个税沦落为“工资税”

  据了解,我国个税在调节社会财富再分配中扮演的是“杠杆作用”,个税的基本功能在于调节收入差距,而不是取得尽可能多的财政收入。

  但由于历史惯性、传统观念、体制弊端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个人所得税在调节社会财富再分配中的“杠杆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在税收实践中,收入不高的工薪阶层成为个人所得税的最主要贡献者,占全国人数不足20%的富人们占有80%的银行存款,但其所缴的个人所得税还不到总量的10%,形成工薪阶层深感纳税负担重、高收入者游离在税法监管之外的既定事实,个税沦落为“工资税”。据财政部称,个人所得税已成为国内税收中的第四大税种,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日前,央行货币委员会专家李稻葵炮轰目前的个税制度,认为它很“弱智”,应该建立平税制度。李稻葵认为,当前累进税率制度不合理,使得高收入避税,让低收入者成为纳税主体,即所谓的个税沦为工资税。他认为,如果累进税率低一点,即最高税率20%以下,富人就不会逃避个税。在当前的税制下,投资回报的征收税率却比许多人工资的平均税率还要低,比如房租所得的税率为5%,更大的问题在于,资本增值所得却不用征税。在当前国内收入差距主要来自财产性收入所得的背景下,这种税制毫无疑问打击了劳动所得,使得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的增长速度与GDP相比差距更大。

  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认为:个人所得税在工薪方面下的功夫挺大,但是工资薪金以外的尚缺乏办法,我的理解绝大多数都是多元收入,靠工资发大财的不多。打个比方,一个人炒股票,股息所得是20%的税收,在中国目前按新的税法规定,月收入超过9000元以上,那税就是25%,这本身就不太公平,因为劳动所得应该是税低的,资本所得应该是税高的,这全世界都是这样。

  有业界人士认为,此次免征额的调整,虽然根据了“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指标进行测算,然而测算不够合理并且调整也过于保守。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就已经达到了2013.5元/月,可以说这个数据只有“脱贫”标准,它没有考虑到买房等其他诸多必要支出,如果加上这些支出并把近两年的通胀加进来,相信城镇居民人均月消费支出很快就可以超过3000元了。因此,3000元的免征额完全不能让公众接受,免征额应该提高到5000元或者以上,尽量让最广大的工薪阶层受益,而加大对最富裕阶层的征税力度。另外免征额测算根据的“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指标是全国平均水平,这种“一刀切”做法,对于目前我国区域间发展极其不平衡的现状来说也有失公允。

  改革要体现税负公平

  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和政府管理部门在充分借鉴国外个人所得税制度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个税改革的设想,已经形成基本共识的包括实行分类综合税制模式、实行以家庭为申报单位、实行能够体现维持劳动力简单再生产的“生计费”扣除以及实行费用扣除指数化等。

  社科院财贸所税收研究室主任张斌认为,个税改革的方向应是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一旦实行综合制,必须以个人为单位,归集一年以来各种收入,再采用综合税率计算个税。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认为,个税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公平税负。个税调整并不意味着国家依靠税收来取肥补瘦,高收入阶层和中低收入阶层的利益都应在保障范围内,两者必须兼顾。国家公共产品的供给需要财政投入,但财政收入取之于课税时,应追求公平税负。

  此次调整将减少纳税人的数量和应纳税人群的应缴税额。由此带来的财政收入减少的部分则需依靠税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来弥补,比如深化流转税、财产税、资源税改革;加强税收征管,寻求财政收入正常增长机制等。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财税系副教授廖家勤认为,我国个税一直没有明确界定免征额的具体内容,这次改革方案也是如此。从理论上说,个税免征额的内容应该包括满足纳税人本人及受其抚养的子女、赡养的老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费用,包括纳税人本人及其配偶免税额、子女免税额、父母及祖父母免税额。我国香港薪奉税规定的免税额即是如此。作为个税纳税主体的中青年人不仅要抚养子女,还要赡养父母及祖父母,每个人的具体负担情况不同,不规定免征额的具体内容就难以做到免税额与纳税人的具体情况相符,难以体现以人为本,量能纳税,税负公平的个税设计原则。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