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06日 19:43 来源:中国联合商报
■CUBN记者 孙先锋 北京报道
张蕾又一次推迟了休假,作为北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大客户经理,这是去年下半年来她第三次推迟了年假。现在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客户与银行间“两点一线”地来回跑,为完成每月的存款任务,她尽可能地要从熟悉的大客户那里多争取一些钱放到她所在的支行,忙的时候她一天要跑三家以上的客户。“现在我都快成了银行的工作人员,除了存款外还想办法多推介一些公司理财项目。”
用张蕾的话说就是想法多找一些存款来。这是她从业六年来最艰难的时刻,“压力比以前大多了,刚做这一行时,基本上一两个电话就搞定了,现在却是磨破了嘴皮也就拉回那一点点(存款)。”因为存款任务直接关系到张蕾当月的奖金收入。
就在张蕾倍感压力的同时,银行的日子也开始紧巴巴了——75%存贷比监管将在本季度由每月改每日申报。
据刚披露完的去年上市银行年报显示,有7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存贷比在71%~75%之间,逼近监管红线。在存贷比的硬标杆以及放贷的冲动面前,拉存款吸储就成当前银行的首要工作了。
监管红线告急
经过了2009年和2010年的信贷扩张,中国商业银行存贷比已接近监管“警戒线”。截至2010年底,中国银行业金融的机构存贷比为69.4%,比年初下降0.10个百分点。当然,从上市银行利润最大化的角度来说,存贷比越接近75%,相应的息差收入应该会越高。不过,过于接近监管标准,会使得相关银行在其后开展业务的过程中难以放开手脚,系统性风险提高。
2010年年报显示,招商银行、深发展、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的存贷比分别为74.59%、72.37%、72.83%、72.74%、71.21%、71.15%。另外,华夏银行的存贷比为67%,浦发银行为69.96%。8家股份制上市银行的存贷比平均达到71.47%。
以存贷比最高的招商银行为例,其2008年~2010年的存贷比分别为70.75%、73.69%、74.59%,上升势头非常明显。
其中,某股份制的商业银行的年报更是显示,去年前5个月,其存贷比皆超出75%的监管红线,致使该行信贷一度锐减,7月贷款月增量为-135%,才使得存贷比回归监管红线以内。
值得注意的是,存贷比的巨大压力也使得银行纷纷将吸储设为经营目标,例如,中信银行2011年的经营指标的惟一要求就是,新增各项存款折合人民币3000亿元左右。招商银行则表示,“根据当前经营环境,2011年本公司自营贷款计划新增2,100亿元左右,自营存款计划新增3,000亿元左右”。从招商银行的计划分析,其新增部分的存贷比相当于70%,有望有效降低其存贷比。
过去,监管层对银行采用的是月均存贷比、年均存贷比的考核的方式。为了使存贷比达到监管要求,一些银行采用高息揽储、高价交易手段吸引客户存款。
“不少银行会选在季末、月末等统计时点前后,采取理财项目转存、揽储、卖贷款等措施刻意解决存贷比红线的不达标,来应付监管的要求,”一位较近北京银监局人士对《中国联合商报》表示。
去年9月17日,银监会首次披露了对6家银行的8家分支机构“高息揽储”的处罚决定。6家银行中,5家为股份制商业银行,1家为国有大行。银监会相关司局人士指出,这些银行违规揽储行为大致有以下几类:一是擅自提高利率;二是采取暗记高息、上套利率档次、有奖储蓄、减免或报销其他业务手续费、赠送实物或现金(包括提货卡、有价证券等)、提供境内旅游、支付客户子女入学费、安排亲属就业等方式变相提高利率;三是向存款中介支付吸储费、协储费、手续费等不当费用;四是借办信用卡、购买理财产品、第三方存管等业务名义向客户返现金、送礼品或购物卡。
“股份制银行相对于国有的大型银行而言,网点较少,吸储的压力很大,如果不在利率上有所优惠,是很难有储户愿意把存款放到中小银行里的。没有存款,就没钱放贷款,盈利能力就会大打折扣。”张蕾如是说。
4月10日,中央财经的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微博(http://weibo.com))公开表示,“一季度末,银行又一如既往地展开了揽存大战,各行搏杀激烈、招数迭出,好几家银行推出了针对3月31日的一天期理财产品,令人忍俊不禁”。
他同时透露,自己日前与银行的人士交流,得知有银行在3月31日这天给存入1000万元的客户8万元利息,“一算年化收益率,达百分之好几百。银行这种单一的时点考核方式也该变一变了。”银行联合信息中心总经理符文忠则对此消息回复称,“这是所了解到,(利息)最高的。”
日均考核或促银行转型
早在去年第四次金融经济形势通报会上,银监会就提出,要摒弃以月末、季末时点数据的进行业绩考核的不科学做法,建立月度日均存款的统计制度,并按照月度日均存贷款监测流动性水平。
媒体报道称,去年银监会仅要求在季末符合75%的监管要求,今年的一季度则要求按月度频率申报存贷比,而二季度开始将进一步细化到以月为考核周期申报日均存贷比。此外,存贷比从严主要表现为,此前仅要求期末值低于75%即可,而后续要求一个月的日均值要低于75%。
分析师认为,“目前,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20.5%,若银行的存贷比为75%,这意味着银行除了贷款之外的流动性资产才不足5%,可变现的投资性资产十分有限。若一些大型存款人将存款取走,银行将暴露出很明显的流动性风险。
不过,年报同时显示,目前国有大行的存贷比还是比较低的,工行、建行及农行存贷比率均在70%以下,尤其是农行只有55.77%,资金状况松动。
业内人士表示,大型商业银行由于系统性优势,网点多,资金池大,因此有资金实力向中小银行进行拆借,解决其流动性问题。“但如果日均存贷比全面实行,大行必须更合理地摆布资源,对于同行拆借将更为审慎,向大银行进行拆借也不再是件易事。”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目前存贷比在70%以下的银行,资产质量总体平稳,面对日均存贷比监测的监管压力并不大,但对于部分存贷比在70%以上逼近监管红线的银行压力明显。不过,这利于辨识中小银行风险,督促他们不要到月末、季末为达标而冲刺性吸储,而是加强平时的流动性管理。
事实上,在仍然以存贷款利差收入为主的情况下,信贷规模的相对收缩当然会影响到各家银行利润的增速,但是由于资产规模仍然会随着信贷资产增加而扩张,利润仍会继续保持增长。今年已经两次加息,仍存在继续加息的可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向《中国联合商报》表示,当前来看,加息会使银行息差扩大,有利于银行增加收入。当然不利因素也存在,不断趋紧的宏观调控有可能使得银行的不良贷款有所增加,侵蚀一部分利润。
不过,从中长期看,刘煜辉认为,商业银行传统业务(息差收入)已经告别高增长时代。
在他看来,中国信贷总量/GDP的比例已经达到120%~130%,这都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从来没达到过的高度,从这个角度看,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增长大大超出经济总量增长的时代可能已经结束。或者说,传统业务再往上发展的空间有限。
但是中国的信用供给总规模/GDP的比例与美欧发达经济体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换句话说,中国已经到了一个金融结构实质性跃升的前夜(或者拐点),未来信用供给的发展空间留给金融市场从2009年以来,已经初显端倪。
但值得注意的的是,在宏观审慎的政策框架下,中国银监会从资本充足率、动态拨备率、杠杆率和流动性比率四大监管指标织成了一张监管的高压网,剑指国内商业银行粗放式管理模式存在的诸多风险隐患。毋庸置疑,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未来一定是谁扩张,谁难受。
同时利率市场化也成为“十二五”期间中国金融改革的重点突破口,这都要求中国银行业外延式扩张的经营模式和商业模式要做深度调整。
近两年,这一转变正在悄然发生,无论大行小行都开始探索差异化经营模式,中小企业贷款方兴未艾,有了实质性的推进,现在成了各家银行主推的业务;面对日益增长的私人财富,财富管理、私人理财成为了银行未来希望大展拳脚的蓝海;在内部管理方面,流程改造、资源整合成为一些行业领头者先行一步的尝试。
“谁的业务最先转型,谁就能成为这个行业未来的领先者,中国的商业银行一定要适应这种变化。”刘煜辉如是说。
或许那一天的到来,张蕾就再也不用刻意的去推迟休假了。
央行重申多手段管理通胀
■CUBN记者 孙先锋 北京报道
央行显得愈发自信了。在通胀这个挡路虎面前,央行手中可打的牌正趋多元化。在今年已过去四个月中,央行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两次加息,密集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频率给市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月3日晚间,央行发布的《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传递的信息显示,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仍将保持必要的调控力度,以管理物价和通胀预期,存准率和利率手段将会适时运用。
报告称,当前经济增长速度和就业都处在合理水平,稳定物价和管好通胀预期是关键,也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要保持必要的调控力度,巩固和加强前期调控成果,进一步巩固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央行表示,下一阶段将切实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注意把握调控的节奏和力度,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处理好控制货币总量和改善结构的关系,处理好促进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关系。
具体来说,要继续加强流动性管理,把好流动性总闸门。准备金工具针对由外汇流入等导致的偏多流动性,其运用力度和调整空间取决于多个可变的条件,因此并不存在绝对上限。要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和外汇流动的变化情况,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合理安排政策工具组合、期限结构和操作力度,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促进货币信贷适度增长。
而且,央行会根据形势发展要求,继续运用利率等价格调控手段,调节资金需求和投资储蓄行为,管理通胀预期。加强对社会融资总量的监测与调节,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一期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对于下一阶段的流动性管理工作只是泛泛地提到,“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安排货币政策工具组合、期限结构和操作力度”。
此次却分别介绍了准备金工具和利率工具在下一阶段仍会依形势而运用,以及这两种工具不同的调控目的。
国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张茉楠向《中国联合商报》表示,此前市场有观点认为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会出现放松,央行这样的表态也向市场传递出,为了消除通货膨胀的货币条件,货币政策不会轻言放松,存准率和利率这两种工具仍将适时运用。
不过,面对当前严峻通胀形势,分析人士指出,央行可能在5月份再次加息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3月国内CPI涨幅达到5.4%,多位经济学家预计,通胀可能会在上半年见顶,四五月份的CPI涨幅仍将“破五”。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分析师唐建伟指出,4月份食用农产品价格持续小幅回落,但由于非食品价格上涨仍快,同时4月份翘尾因素仍维持高位,初步判断4月份CPI同比涨幅应在5.2%左右。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比喻说,如果说全世界的流动性是一个水池,各地的央行是水管。中国的水管3厘米粗,美国和日本的8厘米粗。“虽然中国现在把水龙头拧小了,但是美国和日本的水龙头开到最大,这个价格能不涨吗?”
各机构普遍认为,第二季度货币政策应该持续此前的偏紧力度。摩根大通和法兴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表示,五六月份央行至少会加息一次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预计,第二季度将再上调准备金率两次,加息一次。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鄂永健则认为,一般每季度初,银行发放贷款速度不至于很快,但是外汇占款的增长速度不容忽视,在美元贬值的预期下,短期内流入中国的外汇还将进一步推高外汇占款,因此流动性问题还是中国现阶段货币政策调节的主要目标。
但在货币工具的运用上,报告再次强调了此前央行行长周小川的观点,称准备金工具并不存在绝对上限。报告称,准备金工具针对由外汇流入等导致的偏多流动性,其运用力度和调整空间取决于多个可变条件,因此并不存在绝对上限。要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合理安排政策工具组合、期限结构和操作力度,加强流动性管理。
“这不是一个新的表示,表明央行的立场是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调控工具。”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对《中国联合商报》表示。
此前,央行行长在博鳌曾经做过“存准率不存在绝对上限”的表述,第二天央行即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而对于利率工具,央行报告称,根据形势发展要求,继续运用利率等价格调控手段,调节资金需求和投资储蓄行为,管理通胀预期。
报告称,继续培育货币市场基准利率,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鲁政委表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在中国的运用已经有一段时间,怎样更大地加强它的准确性和公信力是接下来需要做的工作,比如现在运用较多的是3个月的贷款定价,但是怎样确定3个月以上的定价等工作都是以后可以加强的方面。
报告还表示,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增强汇率弹性。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的汇率弹性确实有加强的必要,而前期推出的汇率期权,则可视为人民币未来扩大对美元波动的一个前期性的举措。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