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鲁临沂兰山探索蔬菜种植新模式

2011年05月06日 19:43 来源:中国联合商报

  ■CUBN记者 郭安丽 山东报道

  最近全国多地发生菜贱伤农的事件。《中国联合商报》记者在山东临沂兰山区部分乡镇采访时却发现,这里尽管部分蔬菜比往年价格稍低,但并没有发生滞销现象,而且由于农超对接、蔬菜需求信息发布及时、蔬菜品种种植策略调整,菜农的收益反而比往年要好一些。

  近期全国多地发生的菜贱伤农事件由多方面原因造成,不过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蔺栋华向《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菜农盲目扩大种植面积,蔬菜品种种植失调,致使供求失衡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本报记者在山东临沂兰山区部分种菜乡镇采访时发现,此地没有发生菜贱伤农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蔬菜供求信息的及时发布和蔬菜品种种植策略的调整。“单一蔬菜品种为主,多品种蔬菜种植”的蔬菜种植模式,在帮助菜农保住收益的同时,也分散了风险。

  及时捕捉市场信息

  山东临沂兰山区新桥镇浩丰超市蔬菜区经理杨思义告诉《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超市的所有的蔬菜除了一些本地无法种植的蔬菜从南方省市远途运输而来,其他的品种如卷心菜、萝卜、黄瓜、蒿菜等都是超市每天早上开车从本地菜农的田地里直接收购而来。

  “正是由于这种‘农超对接’方式,使得超市采购工作人员能够及时的洞悉市场蔬菜的需求情况以及农民蔬菜种植品种和面积。所以,我们会及时的向我们的供货方发布一些种植信息,告知菜农及时调整蔬菜种植策略和种植面积。”杨思义向本报记者表示,超市和田间地头的及时接触,使得本地菜农今年减少了卷心菜等滞销菜的种植面积,避免了菜贱伤农的现象发生。

  山东临沂兰山区汪沟镇闵家寨菜农邵泽普种植蔬菜大棚多年,今年他减少了往年常种的卷心菜、大白菜等品种,而是改种黄瓜、蒿菜、水萝卜等本地相对冷门的蔬菜,从目前的收益来看,还相当可观。“现在黄瓜还不到一季,已经卖了近六千元了。”邵泽普向本报记者高兴说道,除去每亩大棚黄瓜涵盖的大棚材料造价、花费、浇地用的油费等四千元,他今年一亩大棚黄瓜收入一万元左右是没问题。

  邵泽普向本报记者介绍,调整蔬菜种植品种策略保住了收益,除了自己多年积累的蔬菜种植经验,懂得蔬菜种植也有“大年”“小年”的区别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及时获得了超市、城里菜市场采购人员以及镇里种子站工作人员提供的蔬菜供求信息和种植面积。

  “去年大白菜等蔬菜的价格走高,凭我多年种菜的经验,估摸着今年种白菜的人肯定很多,同时来收购蔬菜的超市和城里菜市场的采购人员也告诫,尽量不要像其他地方的菜农一样跟风种卷心菜,建议种植一些本地春天比较稀罕的黄瓜等品种。”邵泽普向本报记者介绍,在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后,去种子站买蔬菜种子,工作人员的建议也进一步证实了他种植黄瓜判断的可靠性。

  为了黄瓜尽快生长,在春天提早上市,邵泽普选择了大棚种植的模式,黄瓜长势良好。一切按照计划进行,在看到电视上有的菜农为卖不出菜而自杀时,他除了同情外,更是庆幸蔬菜种植前的多方打听,获取信息,及时调整种植策略。

  探索多品种蔬菜种植模式

  据邵泽普向本报记者表示,在汪沟镇闵家寨一个村,黄瓜、萝卜、蒿菜、油菜等蔬菜种植大棚就有近三百个,大概300多亩。而不远处的山东临沂兰山区方城镇已经形成了远近闻名的西瓜种植基地和青椒等蔬菜基地。

  “单一品种为主,多品种的种植”模式除了保证了单一蔬菜的供应基地的地位,吸引外地客商外,更重要的是避免了一旦单一蔬菜品种滞销就给菜农带来严重损失的局面。

  邵泽普告诉本报记者,今年他除了种植了两亩了黄瓜作为主要品种外,还种植了水萝卜、蒿菜、西红柿、甜瓜等其他的蔬菜和瓜果。“这样多个品种种植,就是以防万一黄瓜市场出现变动,至少还有其他的蔬菜用来保底,分散了种菜风险。”邵泽普向本报记者介绍,闵家寨村的300多亩蔬菜大棚中,黄瓜大棚大概占三分之二,而其他品种就占到了三分之一,这样不但保证了全村在周边地区的黄瓜种植基地的地位,而且种菜心里也有了底。

  据本报记者在山东兰山区采访发现,蔬菜专业村在兰山区周边地区非常普遍,像汪沟镇的闵家寨今年的黄瓜种植基地,而像兰山区方城镇胜良村则是青椒种植基地,方城镇驻地村则是西瓜种植基地、汪沟镇竹园村则以种植茄子等蔬菜远近闻名。

  山东费县方城西瓜蔬菜基地批发市场经理田伟向《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从目前各地发生的“菜贱伤农”事件来看,除了各种其他原因外,单一品种的蔬菜种植模式也是导致这种后果的重要原因。“如果围绕一个主要品种种植,同时增加蔬菜种植品种,有了分散风险的途径,菜农绝望自杀的现象或许就不会发生了。”

  另外,本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保护菜农利益,避免菜贱伤农,除了必要的市场信息和及时调整种菜策略外,菜农盼望地方政府能够给予更多扶持和帮助。

  “我们农民种粮食有粮食补贴,为什么种蔬菜就没有补贴呢?希望国家能够一视同仁。同时,关于市场信息的判断,大部分是我们菜农和市场的收购方来互动获悉,有时很可能不准确,希望政府能够做个专业数据统计,给我们菜农权威的市场供求信息以供我们参考。”邵泽普向本报记者说道。

  重庆北碚区复兴 干群连心,拆迁发展两不误

  ■CUBN记者 彭韬 重庆报道

  在缙云山脉和华蓥山麓的峡谷地带,亭溪河、后河穿梭而过,群山环抱的小镇婉转灵秀、风姿绰约,不愧是享誉中外的“养生天堂”——北碚区的“人间仙境”;

  农闲之余,佳节之时,农家院坝,社区绿地,白首老翁或蹒跚幼儿,长发妇孺或青壮男性,不是拿画板对景作画,就是着轻衫长歌当舞。

  如诗如画的田园美景,悠闲从容的文化遗韵,安乐祥和的乡风民俗,城乡统筹的古镇新貌,平添了复兴镇无限的魅力和神韵。而成立于2010年6月18日的两江新区的大开发,则为复兴镇今天的大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复兴模式”书写奇迹

  2月17日,两江新区元宵节联欢暨和源家园开工仪式在复兴镇举行。拆迁户代表王泽平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激动地说:“我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开始确实不愿意搬、舍不得搬。但政府为我们想得周到,不但解决了我们拆迁中的各种困难,还在最好的地段给我们拆迁户修了这么漂亮的房子!”

  短短一席话,王泽平却道出了复兴镇征地拆迁群众的共同心声。那么,复兴镇到底采取了什么方法竟能让群众都积极主动地配合拆迁呢?记者深入调查才发现,这个魔方正是被誉为“复兴模式”的奥秘所在:

  舆论宣传超前化。复兴镇提前利用广播、闭路电视、标语、会议、街头咨询以及文艺演出等形式,向群众宣传两江新区建设这一国家战略的重大意义、拆迁后对老百姓带来的变化和得到的实惠等等。

  政策执行透明化。群众对征地拆迁工作最大的担心是政策执行不公。针对这一现状,复兴镇首先对机关和村社干部广泛开展征地政策培训,其次是在社员大会上进行征地政策宣传,提高了征地政策的透明度和知晓率。

  群众利益最优化。复兴镇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向两江集团公司、水土园区争取养老保险、就业、安置房建设、过渡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切实维护拆迁户的利益。

  后续服务亲情化。复兴镇党政领导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拆迁工作不能简单地一拆了之,而要注重跟踪解决群众拆迁后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做好亲情式的后续工作和跟踪服务。

  “在重庆,开发建设就是移山填海。当我们看到一马平川的景象,就可以体会到建设者为此所付出的心血。”重庆市长黄奇帆在北碚检查工作时所给予的高度肯定,也包含了为两江新区建设而甘当开路先锋的复兴镇征地拆迁工作者的功劳。

  抢抓机遇协力发展

  拆迁,不是破坏,而是为了更好的建设和发展。面对两江新区开发所带来的机遇,再结合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 “五个重庆”建设、“三进三同”、“农户万元增收”等工作的要求,复兴镇所有干群都铆足了劲,加快了发展的步伐。

  据了解,复兴镇始终把富民增收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年来,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翻了一番,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连续三年全区第一,每年都在20%以上。

  “老百姓其实是一面镜子,你对他好,他就会对你好;老百姓也是干部的衣食父母,干部要像对待父母一样对待老百姓。”这不仅是复兴镇党委政府的执政理念,也是全镇干部行动的指南和标尺。

  据了解,复兴镇一直都是想老百姓之所想,急老百姓之所急,关注民生,解决民生。近三年来,已争取各项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解决老百姓的出行难、饮水难等问题,并且每年还筹集送温暖资金50余万元。

  “党的政策这么好,党的干部对我们这么好,关键时候用得着我们,我们自然要出一份力、尽一份责。”老百姓不仅掏出了心里话,更付诸实际行动。2010年3月初,复兴镇曾发生一次森林火灾,半个小时内自发聚集村民500余人,用了2个小时就把大火熄灭了。参与的群众有中小学生,也有孤寡老人、五保户、低保户。

  农业经济主导型 向工业经济主导型跨越

  ■CUBN记者 赵伟立 通讯员 化海臣 河南报道

  一碗胡辣汤使河南西华县蜚声大江南北,而电影《胡辣汤》又传播了西华县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的嬗变。从“十一五”到“十二五”,西华也在实现历史性的跨越。

  西华是豫东的一个农业县,在 “十一五”时期,西华县按照“靠农业打品牌、靠工业壮实力、靠建管树形象、靠环境促发展、靠科教上水平”的“五靠”发展战略,以及“强化工贸、完善平台、五业并进、城乡共荣”的基本思路,使西华呈现出又好又快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

  面对“十二五”,西华县如何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由农业经济主导型向工业经济主导型跨越、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农业强县转变?近日,《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了西华县委书记赵新安同志,

  “十一五”“破题” 亟待跨越

  回顾“十一五”,西华县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城乡面貌显著变化,发展后劲切实增强,可以说,“十一五”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是西华形象改善、人气提升的五年。

  “十一五”期间,西华县生产总值由47.9亿元增长到104亿元,年均增长12%。产业集聚区集聚功能明显增强,吸纳能力大幅提升。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1%,比“十五”末提高7.4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1%。城乡面貌明显变化的五年,城区面积由7.4平方公里增加到2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12个百分点,是历史上城镇化进程最快的时期。

  西华县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全省畜牧业发展重点县、全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河南省村镇规划建设先进县,连续四年获得河南省“红旗渠精神杯”。

  “‘十一五’为西华县域的发展坚实打下了基础,也是‘十二五’发展的保障。”赵新安说,但作为一个无矿产资源无区域优势的农业县,县域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小,综合实力不强;项目建设质量不高,缺乏具有支撑作用的大项目、高科技含量项目;改善民生任务繁重,人均发展水平和人均公共服务水平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事关民生的城乡基础设施落后。

  西华以产业集聚区和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全面提速、协调发展为基本途径,着力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发展活力。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做强以大用邦杰食品、大森林面业、金圣园食品为依托的食品加工业,做优以凯鸿鞋业、隆宸鞋业为依托的制鞋业,做大以景兴制衣、多凌服饰为依托的纺织服装业,做精以普瑞制药、奈安生物科技为依托的医药化工业,做特以泰隆科技、凯瑞科技为依托的机械制造业。努力培育特色突出、效益明显、产业集聚、规模发展的优势产业。

  以中原经济区为契机

  赵新安说,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西华将继续深入开展大招商活动。制定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吸引项目落户西华。

  西华县目前正处于由农业经济主导型向工业经济主导型加速转变、由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加速转变的重要时期。“十二五”期间,西华县将实现“快追赶、调结构、惠民生、可持续”目标,开创又好又快科学发展新局面。

  赵新安说,西华县要把周口市委书记毛超峰提出的“快追赶、惠民生”的目标根植于全县人民心中,注意克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片面发展观点、以牺牲粮食为代价的片面经济观点、以把握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认真总结县“十一五”发展的成就和经验,要克难攻坚,认真研究破解制约西华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

  赵新安坦言,西华县实现“十二五”目标,关键在领导,关键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我们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宗旨,尽职尽责,以务实苦干的实际效果确保“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和今年工作的“开门红”。

  以产业化、市场化、农场化、城市化、社区化“五化”为方向,以农工一体、农贸一体、城乡一体“三位一体”为目标,努力打造以县城为核心的中心圈、乡镇政府所在地卫星圈和中心村圈。

  “十二五”期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2%,力争“十二五”末达到171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