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资本青睐锂电池 “高烧”背后存隐忧

2011年05月06日 21:46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本报记者 朱军平报道

  随着新能源的不断发展和利用,锂电池受到资本市场的热捧。

  近日,斯米克公告称,拟以自有资金4800万元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锂曜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同时与长园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技术战略合作协议》。这标志公司在锂电池项目的拓展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不过,这只是冰山一角。目前,进军该领域的企业已有数百家之多,而目前这场盛大的资本游戏还在源源不断地吸引着更多加入者。有业内人士称,“高烧”背后暗藏过剩隐忧。

  新能源汽车是推动锂电池市场的一个重要动力。江苏索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季伟源表示:“原材料涨价、汇率变动等问题,给传统产业发展带来了很多的制约,要想做强做大遇到不少瓶颈问题。新能源汽车是‘十二五’规划中的一个重点扶持产业,再加上纯电动汽车是绿色、环保、低碳的,符合发展主题。我们就是在国家这样一个产业政策的引导之下,才着手从这方面来考虑,介入这个行业的。”

  据了解,松下电器(Panasonic)也计划在2012年前投资200亿~300亿日元,把全资子公司三洋电机的大阪府贝冢工厂以及兵库县洲本工厂的锂离子电池生产设备,分别转移至苏州和北京。据研究公司TechnoSystemsResearch统计,松下及其全资子公司三洋电机在全球锂电池市场共占有约26%的份额。

  事实上,早在2010年9月7日,南洋科技便发布公告称,将与关联人邵奕兴共同出资3000万元发起设立浙江泰洋锂电池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之后,将投资1亿元建设年产1500万平方米锂离子电池隔膜项目。

  同时,作为这个行业最早的进入者之一的杉杉集团,已经开始从锂电池原材料扩展到全产业链,杉杉副总裁曹阳对记者表示,杉杉锂电池的全产业链计划已经开始启动。据悉,杉杉集团目前已经与日本户田工业株式会社及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就锂电池正极材料制造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三者将在锂电池研发和资本层面展开合作。

  随着大量资金的涌入,产能过剩隐忧已经浮现。有业内人士表示,如今的上市公司只要和“锂”沾上点边,股票就疯长,成为众多机构的炒作对象,而更值得忧虑的地方在于,目前很多公司尽管之前没有锂电池研发和生产经验,但也纷纷上马,全国掀起了一片圈地热潮,整个行业在初期就已有大量泡沫。

  锂电池产业链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上游锂矿资源、锂电池原材料(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及电池制造与封装。

  在锂电池原材料构成成本中,正极由于材料的不同占比较高,约占制造成本的30%~40%,负极材料约占生产成本的15%~20%,隔膜占15%~20%,电解液占5%~10%,其他成本占25%左右。

  国内从事锂电池(包括电池生产与锂电池材料供应)的公司,2009年由原先的150家激增到300多家。但真正有投资价值的企业并不多,锂电池属于高成长行业,生产线需要经常变动,没有一定的资金、规模和科技实力的公司难以立足。

  “目前的锂电池技术还难以让数吨重的卡车日行300公里,但这两年肯定会有突破,我们已经在尝试。”比亚迪汽车销售副总裁王建均此前曾对媒体表示,比亚迪的E6电动轿车续航达到了300公里,而目前他们的电动公交车样车已经出来。

  “技术突破不是问题,关键是配套,与国外相比,我国电动车配套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充电站规模太小,只有通过市场的巨大拉动,才能给锂电池技术上带来巨大的突破。”上述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在我国除了比亚迪、杉杉等有着较为先进技术之外,多数厂家均无核心技术,锂电池主要技术仍掌握在美国、日本等国,很多企业做的仅是拼装生意。“有些小公司喜欢炒作锂电池题材,也有利用新能源的概念圈钱的。这里有泡沫存在的现象。”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