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反恐:美国失去的十年

2011年05月06日 23:15 来源: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王晓薇 岳巍 北京报道

  5月1日,美国东部时间晚上11点35分,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东厅用有些颤抖的声音宣布了本·拉登的死讯。 在与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缠斗了10年之后,本·拉登终于在21世纪的第11个年头结束了自己“战斗的一生”。

  本·拉登死了,然而“9·11”带给美国乃至全球的反恐记忆和现今依然浓重的恐怖阴影,并没有随着本·拉登的死亡被轻易地抹掉。而在这十年里,无论是国际金融市场、美国的国家实力,还是全球的反恐战略都发生了重大改变。

  9·11主导10年市场心理

  正是从“9·11”发生那一刻起,恐怖袭击所引发的恐慌和战争导致的避险情绪,几乎主导了未来十年大宗商品市场的投资心理。在避险和炒作风险因素的相互配合下,大宗商品市场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新高——即使是在发布转危为安的消息时,市场避险情绪也从未松懈过。

  “9·11”恐怖袭击发生当天,美国政府即宣布股市从11日-14日休市。9月17日,美国股市重新开市,当天开盘即遭遇深幅跳水,其中道琼斯指数下跌685点,跌幅达到7.1%。此后一周内,道琼斯指数共跌去14.26%,从“9·11”前的9600点附近一路暴跌至9月21日时的8235.81点。为了应对恐怖袭击对美国经济的打击,开市当天,美联储宣布降息50个基点,联邦利率降至3%,在此后2个月中美联储又分别两次,降至40年来最低的1.75%。美联储自2001年连续17次降息导致的低利率时代,也为2008年的金融危机埋下了隐患。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强劲的美元指数也开始由121.02的高点掉头向下。

  股市不能有所作为,黄金和石油自然成了避险资金的集散地。11日,国际黄金价格收盘时上涨7美元,涨至每盎司252美元。同日,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10月交货的布伦特原油期货每桶上涨3.2美元,收于29.06美元,盘中一度曾升高至31.05美元,创下2000年12月以来的最高。纽约期货交易所10月到期的轻质原油价格也以3%的涨幅,涨至27.7美元。在此后的一周里,在美国政府的干预下石油价格虽恢复到事件前水平,但地缘政治因素在石油价格中扮演的角色却越来越重要。

  2003年12月15日,在小布什政府宣布开始伊拉克战争9个月后,伊前总统萨达姆被捕。消息传出,引发的是市场更加浓厚的避险情绪。15日,美国三大股指均以收跌结束交易,其中纳斯达克综合指数的跌幅最大,下跌了1.58%。当日,国际黄金价格达到了每盎司407.10美元,创下8年来新高。因萨达姆被捕而下跌62美分的纽约期货交易所1月份到期的轻质原油,仍徘徊在33美元每桶的当时高位上。市场的“冷静”是有道理的,事实证明,从萨达姆被捕到奥巴马宣布结束伊拉克战争,中间相隔了长达7年的时间。7年里,恐慌因素从未离开过市场,投资者一直在观望。

  2006年6月8日,“基地”组织伊拉克头目阿布·穆萨卜·扎卡维在美军空袭中被打死。此刻,每年平均以10%的涨幅逼近每盎司600美元的国际金价,在已涨至当时历史高位70美元每桶的国际油价面前,扎卡维的死亡更多时间被淹没在了通货膨胀即将引发经济危机的担忧中。当日,美国三大股指仍以下跌收盘。国际油价虽跌破维持了2周的每桶70美元关口,但还收于69.90美元每桶。国际黄金价格以上涨11.10美元收于每盎司621.50美元。此后2年,石油价格一路飙升,并最终促成了影响全球的经济危机。

  度过经济危机,全球进入复苏阶段。2011年5月1日,投资者等到了一个关键的消息——本·拉登被击毙。或是因为等的太久,或是因为已经经历了让人更为恐慌的2008年金融危机。在消息发布后,美国三大股指的上扬情绪并没有保持到收盘,最终三大股指仍遵循了反恐战争以来正面消息发布股市仍下跌的规律,以微跌收盘。纽约和伦敦期货交易所6月到期的石油合约也分别以0.36%、0.61%的跌幅,收于113.52元每桶和125.12元每桶。国际黄金价格下跌0.5%,收于每盎司1558.80美元。因为在市场看来,本·拉登的死亡与萨达姆、扎卡维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同。

  反恐十年,国际油价上涨了近400%,黄金价格上涨了约6倍,美元贬值接近一半。由拉登策划的“9·11”事件引发的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泡沫行情似乎并没有随着拉登的死亡而破灭。

  反恐需要新目标

  对于本·拉登的被击毙,相信很多人心态复杂。尽管本·拉登过去十年中一直在美国全球通缉名单上排在第一,但是显然,十年中,这个世界已经发生了很多改变,本·拉登对于基地的掌控也变得逐渐无力,如果把9·11式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并造成大量伤亡的袭击视为本·拉登方式的话,这一方式在9·11之后各国日益紧密的情报合作之下,变得不如当初那么容易实现,近年来美国与欧洲不断破获的预谋恐怖袭击案便是最好的证明,于是,本·拉登更多的是作为精神领袖甚至是图腾的形象存在,无论是民众还是基地组织成员心目中。

  2001年10月,小布什总统宣布出兵阿富汗时,他曾表示美国的目标是“消灭或者生擒本·拉登”。10年过去了,当拉登被击毙后,美国人却发现他们并不能宣布反恐胜利。

  在被各派系尊奉为精神共主的拉登死亡之后,恐怖力量的分化联合重新洗牌不可避免,而在这种情况之后,证明自己存在的方式,就是发动新的恐怖袭击,这是他们的发声方式与发声渠道。观察家们据此认为本·拉登的殒命将不是反恐战争的结束,甚至很可能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没有拉登的“新时代”。

  在恐怖战略中,拉登建立起的是一个“伞状”的全球恐怖网络,分散则是拉登的核心策略之一。拉登希望通过招募现有的伊斯兰世界各团体的各种势力,形成一个既可以遥控指挥,又可以独立领导的恐怖力量。正是在这种思想下,拉登建立的恐怖网络导致全球的非传统安全风险急剧增加,甚至超过了传统风险。因此,拉登的死并不能彻底地切断“基地”组织和其他恐怖势力之间的有机联系。

  5月2日,在拉登被击毙一天后,美国联邦调查局即将拉登的副手、“基地”组织二号人物扎瓦希里更换为十大逃亡通缉犯之首。这一变更也意味着美国为自己的反恐进程又树立了下一个目标。

  拉登没有真告别

  对美国而言,拉登之死,只是对“9·11”十周年的一个纪念。然而,对于因“9·11”在经济、心理和地缘政治等方面引起的变化,不会因为这场胜利而消失。

  2001年,美国的财政预算是盈余1270亿美元。十年过去了,在刚刚结束的2010财年,美国的财政赤字达到1.56万亿美元,2011年的财政赤字也将达到1.4万亿美元左右。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统计显示,自2001年10月美军投入两场战争以来,军费开支达到创纪录的1.6万亿美元,仅仅用于两场战争的军费就达6980亿美元。如果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真的结束,那么美国的军费预算开支将降低五分之一。

  与可以计算的军费开支相比,无法计算价值的生命也许会带给美国更大的改变。面对2500名联军士兵的牺牲和在“9·11”事件中3000多名遇难者,很多人都会产生悲愤的情绪。据一家美国公立非营利性质的美国三十岁以下青年联盟代表机构“我们的时光”统计,在他们这一代人当中几乎大部分人都承认“9·11”对他们是一个痛苦的符号。

  除了带给美国内部的改变外,“9·11”也将美国的安全战略从固守本土外延至全球。随着美国的这一战略转变,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安全要点也发生了转移。拉登之死,并不能成为全球反恐的结束。美国在阿富汗战争策略上的调整必将要考虑到其盟友的利益。

  5月4日,81名国会议员写信给奥巴马,要求他遵守2011年7月从阿富汗撤军的计划。他们希望美国政府即将开始的撤军,是真正的撤回大规模的武装部队而不仅仅是一个象征性的开始。按照原计划,开始于7月份的撤军只是一个小规模的撤退,最终的撤军时间是2014年。

  在经历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的战略前沿已经伸至亚洲腹地。美国在阿富汗的去留不仅将反映美国安全战略的考虑,还将反映出美国的亚洲战略安排。

  5月5日,美国在阿富汗的盟友,英国首相卡梅伦在接受BBC采访时表示拉登被击毙,并不能成为他让1万名驻扎在赫尔曼德省的英军士兵提前撤退的理由。

  同一天,参议院多数党领袖哈里·里德表示,奥巴马已经重申他将遵守从阿富汗撤军的时间表。“本·拉登生命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战争的结束。这仅仅是一个衡量正义的尺度。”里德说。

  本·拉登已经挥别这个世界,但美国还在,基地组织也还在,他在过去十年间构建的遍布全球的恐怖势力网络能否如他所愿发挥作用,乌萨马·本·拉登正在北阿拉伯海冰冷的海底静静地期待着。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