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无悔的青春之歌

2011年05月07日 07:28 来源:经济日报

  从繁华的城市,到偏僻的乡村;从中原腹地,到西北边陲;从父母膝下的娇娃乖女,到一名服务西部的志愿者、一名扎根边疆的“特岗教师”,面对艰辛,一路走来,有过犹豫,但她最终选择了坚持。她就是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特岗教师”、第八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获得者孙丽倩,也是一名“中国麦田计划”志愿者。

  4年多来,她的足迹遍布阿勒泰地区六县一市的许多村落,实地走访学生146人,资助贫困中小学生74人。她的学生相继升入高中,步入大学校门,而她依然选择了坚守。

  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2006年,从河北石家庄学院毕业的孙丽倩,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感召下,告别了双亲,来到新疆阿勒泰市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孙丽倩说:“我要到最艰苦的地方、最需要的地方去。”

  此后的一年,孙丽倩来到切木尔切克乡寄宿制中学教书,与42个初三学生同住学校,朝夕相处,把所有的时间和心血都用在了孩子们身上。为了这些孩子,孙丽倩坚持自己动手做饭,尽量不买衣物,减少开支,把每月领取的600元生活费尽可能地补贴到贫困学生身上。

  为了摸清每个学生的状况,孙丽倩放弃休息时间,实地走访学生家长。针对学生不善交流、不善表达的现状,孙丽倩利用布置学生写周记的方法,通过批复与他们交流,引导和鼓励学生打开心扉,和学生之间建立了真诚、友善的朋友关系,帮助他们提高了学习兴趣和成绩。那一届,孙丽倩班上26个孩子考上高中。这是学校近几年来成绩最好的一次中考。

  立志扎根基层

  一年的志愿期结束后,孙丽倩并没有离开这片土地。2007年,她参加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以报考科目第一名的综合成绩考入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喀拉通克乡一中,又开始了3年的农村支教生活。

  “第一次展现在我面前的喀拉通克乡一中只有几排简陋的土坯房子。支教中有过孤独、掉过眼泪,也想过要离开。但听到学生的家长说‘孩子上学这么多年第一次有老师到家里来,我们高兴’时,我想我是有用的。也许这就是我人生价值的体现,更是使我最终能够坚守这个岗位的最大动力。”孙丽倩说。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2007年的中秋,那个晚上是跟学生一起度过的。那天,孩子们格外高兴,并且还透着神秘。晚自习时,当我拿着水果和月饼走进教室,布置得花花绿绿的黑板上歪歪扭扭地写着——老师,我们都是您的亲人!”娓娓诉说着支教生涯的点点滴滴,孙丽倩满含笑意的眼睛,蓄满了晶莹的泪花。

  3年来,牵挂她的父母多次催她回去,他们已经为她在河北联系好了工作。这个柔弱的女孩一次次向父母诉说自己支教的快乐,诉说她希望继续坚持下来的心愿。她的举动得到了父母的理解。

  用关爱温暖孩子

  除了“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孙丽倩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中国麦田计划”志愿者。

  “麦田计划”是一个民间助学团队,致力于改善贫困山区孩子的教育环境,包括为贫困山区中小学生提供读书资助、兴建校舍、成立图书室等项目,要求志愿者必须进行实地走访,以保证学生资料的真实性。

  2006年7月,孙丽倩和另一位“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王晶冰,把“中国麦田计划”带入新疆,成立了分社。几年来,孙丽倩的足迹遍布了阿勒泰地区的很多村落,教学和走访成了她生活的全部。

  “我看到许多孩子,他们都一样的懂事、勤奋,我们要让他们感受到被关爱的温暖。”孙丽倩说,至今她还清晰地记得在阿勒泰市摆旧书摊的一对姐弟。他们家经济条件不好,摆设简单的房屋里一墙证书和奖状格外醒目。

  “‘麦田计划’资助了这两个孩子。现在,姐姐已经中专毕业了,弟弟则以第一名的成绩升入了阿勒泰地区二中。”在她平静的讲述中,我们感受到孙丽倩内心浓浓的爱意。

  自2006年8月,“中国麦田计划”在新疆成立分社起,共发展志愿者30余人,实地走访学生146人,资助学生76人,发放各项资助款约21万元,建立“麦田图书室”11间,发放书包、文具等120余套,体育器械300余件。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经济日报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