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药品“降价死” 医改政策还需磨合

2011年05月07日 09:24 来源:中国经营网

  行业人士指出,每一次药品大降价之后,都会有伴随降价药品退出市场的现象。

  “罗红霉素我们早就不进货了,你还是选择其他抗生素吧。”5月4日,在北京天通苑一家药店,店员这样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这里所提的罗红霉素片,正是2011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发出的第27次药品大降价通知内的品种之一。

  “这次因为降价而消失的药品不在少数。”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当下市场一些降价药不见踪影,老百姓买药依然价高不下。

  行业人士指出,每一次药品大降价之后,都会有伴随降价药品退出市场的现象,针对“有价无药”的局面,政府在药价改革上还需进一步出台配套措施。

  便宜药消失

  在天通苑一家规模较小的药店,头孢拉定250mg×24粒每盒最低价格14元,记者一再追问有没有更便宜的药品,店员不情愿地拿出了另外一个品种,售价是每盒7.5元,仍然比降价的药品贵0.5元。而罗红霉素,店里则干脆告知,早就不进货了,并建议顾客选择其他的抗生素。而在国家发改委发出的第27次药品大降价名单中,头孢拉定胶囊250mg×24粒包装和罗红霉素150mg×12片包装均在其中。

  据记者了解,因为降价而“消失”的药品并不在少数。

  一位行业人士告诉记者,药品产业链至少要经过生产、批发、零售三个主要环节,在市场上消失的药品是整个产业链排斥的结果。

  零售药店居于这个产业链的终端环节,一位零售药店人士告诉记者,廉价药退市的源头在工业企业,因为生产这种药无利可图,制药厂见到降价令后主动停止了生产。他透露了一个行业规则:一个制药企业手里往往握有上百个或者几百个药品的生产批号(俗称“药号”),但是并不全部投入生产,这些药号都是企业的固定资产。企业可以按照市场行情,哪个品种有利可图就开工生产哪个。

  这位行业人士表示,国家实行降价的都是疗效确定、使用多年、市场较广的产品,但是这些产品一般都存在大量的替代产品,企业完全可以选择放弃生产这种产品而启用生产具有同样疗效的替代产品。当然,企业拥有降价产品的生产批号,可以拿在手里坐观其变,一旦降价产品出现价格反弹再重新上马。

  药厂方面人士则有不同看法。广东罗浮山制药厂市场部部长郑传誉认为,廉价药的消失不能怪药厂,而是受终端市场选择的影响。廉价药限价限的是终端的价,终端不能提价,无利可图,自然不愿意进货。他表示,这些终端包括医院、药店、社区卫生院等等。

  “不过,在国家医改政策要求下,终端也并非完全不进货,而是进的少了,比如原来进100盒,现在只进20盒。”那么市场难道就不主动选择便宜药吗?郑传誉表示,终端会主动向顾客推荐其他药。拿药店来说,会主动向顾客推荐利润高的药,实在不行,才推荐降价药。顾客如果非点名要降价药,药店不得已也会拿出来,因为药店不愿意得罪顾客。总之,廉价药在终端的需求大量减少,生产厂生产出来也卖不出去。

  对此,江西开心人大药房董事长梁永强认为,药品既然进入药店这个商品市场,就是商品,商品是逐利的。医院可以得到国家拨款,药店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药店为了自身生存,没有利润甚至进销倒挂的商品当然会卖得少,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以前药越卖越贵,是因为制药厂、批发商、零售终端、医药代表都有利可图,现在没有一个有利可图,怎么会卖得动?”一位医药界人士表示,降价的便宜药不是受到医药产业链一个环节的排斥,而是在各个环节都受到排斥。

   药品降价未降在“点”上

  药品降价是否都降在“点”上?行业人士认为值得商榷。

  “比如说红霉素眼药膏,市场上一支只卖到八九毛钱,甚至只卖六毛钱,这样的药还要降价,你说企业还生产干什么?”郑传誉对有些药的降价表示不解,他认为,降价应该对准的是那些高价的药品,而非那些销售价格能被接受的药品。价格一元多甚至几毛钱的药品,即使涨价10%,对老百姓来说都没感觉。即使要降低药价,政府也应该有配套政策。212>>

  行业人士指出,每一次药品大降价之后,都会有伴随降价药品退出市场的现象。

  对于生产企业来说,生产价格降得很低的药物基本不赚钱。郑传誉认为一些省市的经验值得推广。比如安徽省,就将降价多的一两个药品集中到几家企业生产。一家企业原来每年生产100万瓶,现在在集中采购下,生产规模扩大到1000万瓶,生产成本自然会降低下来,这种政府集中采购的模式已经在国内一些省市实行,可以减轻药厂因为降价带来的压力,郑传誉认为值得在国内更多地区推广。

  一种药集中在几家药厂生产,虽然规模上去了,但是如果一旦厂家出现问题,会不会带来供货安全的影响?面对记者的质疑,郑传誉指出,现在的最大问题是同一种药品的生产厂家太多。 “其实,将基础用药的药品集中在几个厂家生产,更符合国家的意愿,这样才能加快医药企业的洗牌,优胜劣汰,而大型企业的生产质量更有保障。”

  中国制药企业小而散的特点十分突出,据统计,国内药企达到4700多家,美国却只有几十家。一些主要的药品,像市民们熟悉的银翘解毒片,国内竟然有275家企业生产。

  降药价同时也要有配套政策

  郑传誉认为,要保证低价药在市场上流通和销售,保证各个环节的合理利润是关键。“国家的医改政策初衷是让药费降下来,这就需要让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能得到合理的利润,否则产品肯定会被市场抛弃,老百姓最终享受不到医改的实惠,医改政策会成为一纸空文。”

  要保证各个环节的利润,是否要对医药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提出相关政策限制?这个问题充分显示出医改的复杂性和在调整上需要花费的时间。不过,国家在广东的医药价格试点已经显示了这一趋势。

  广东是全国唯一的医药价格改革试点城市,去年9月1日,广东省政府正式实施对药品管理的“三控”政策,涉及到医药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据广东省物价局公益处副处长陈小玲介绍,一控最高零售价;二控实际供货价,由生产企业向价格主管部门报备该药品在广东市场销售的供货价(含出厂或口岸价),供货价由企业自定,但不得超出药品最高零售价格,报备后在规定的时限内不得随意变更;三控流通差价率,广东省按照实际情况统一制定药品流通差率。例如,实际购进价格在10元/盒的药品,在批发环节不管转几手,最高只能加价30%。在零售环节,医院最多只能加价25%,零售药店最多可以加价35%。

  一位药店零售业人士认为,国家医改政策要求药店必须出售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品,但是没说如果这307种药品销售不全会怎么办。国家可以在强制药店出售降价药的政策上适当加强,但是也应该考虑在这方面给予药店补贴。

  “医院因为利润降低可以得到国家政策补贴,药店为什么不行?医改政策只考虑对医院的补贴,对药店零售终端的补贴却只字不提。”梁永强认为,补贴有很多种方式,补贴钱是一种,也可以给以税收或者是政策上的补贴。比如国家可以依据药店基本药物销售量给予补贴,也可以依据药店医保药物的销量来确定这家药店能不能进入医保。2<<12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