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12日 00:48 来源:汉网-长江日报
记者冯欣楠 通讯员张敏
不“开膛”:地下管道能用50年
在武汉开发区内,地下管道已用了20年,至今还在使用中。那时的管道,是采取先地下,后地上。一切管线入地,使用的地下水管管径大,足够开发区30万人使用。而直到现在,武汉开发区的常住人口不过23万人,按现在的开发强度,还能再用20年。
管委会主任罗长刚透露,不“开膛”也是一种集约化发展。否则,老是开挖填平再开挖,浪费了财力,还占用了时间,影响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
不拆违:入住企业“零时差”开工
35万平方米的武汉开发区经开万达广场,预计盛夏8月开业。这个占地近200亩的项目,由于没涉及到拆迁、挪移管线等繁杂工作,从签约起“零时差”拿到土地。
前年至今,武汉开发区连续引进多个大型三产项目,占地近千亩,全部实现“零时差”土地供应,没有一处需要拆迁。由此,可为企业节约一年左右建设周期。
上世纪90年代建区之初,武汉开发区规划许多商业地块。开发区一手抓招商,吸引商业项目入驻,一手抓严格控制各类“违建”,防患未然。
总会有人对这些土地动脑筋,开发区建管部门严格把控。比如原留给红星美凯龙地块,商洽时就有村民想种房子,第一栋刚在打桩就被开发区发现并拆除。这些年,武汉开发区新增违法建设始终保持“零增长”。
重产出:挤出单位土地最高效益
武汉开发区有一个开发守则:甄选优秀企业,强调土地的投入产出比,发挥单位土地最高效益。
开发区在项目引进过程中,坚持把土地准入和退出与企业投资额、产出效益、建筑密度、容积率挂钩,规定企业用地投资强度标准,并且将标准逐年提高,源头上提高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到2010年,武汉开发区规定的投资强度标准已经达到不少于300万元/亩。2009年,开发区新批工业项目平均投资达到400万元/亩,建设密度达到55%左右,达产后产值达到8200元/平方米。
到目前为止,因项目投资没达到开发区的入驻门槛而被拒绝入区的有147家,投资总额超过60亿元。一家零部件企业,因投资密度达不到300万元/亩的标准,被开发区劝退。
高产值企业,武汉开发区还设置环保门槛:在建区之初,就曾拒绝过许多优秀但环保有“缺陷”的入区者,其中不乏上市公司。
日本名幸电子初来武汉时,尽管是当时开发区投资最大的外资企业,由于用水量大,仍被开发区几番论证,最终得到承诺:其环保设备优于广州工厂。如今,武汉名幸已成为全球最大印刷电路板生产企业。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