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王石川:既然统计是一门科学 就该做得科学点

2011年05月12日 01:47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王石川

  10日下午,国家统计局网站刊载郑学工的文章称,人均111元/月的居住支出并不是国民经济核算数据,而是住户调查得来的,它只包括房租、水电费、燃料费、取暖费、物业费、维修费等日常消费支出。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到了当天晚上,郑学工又在国家统计局网站发表说明,“文章纯属个人思考,并不代表国家统计局的观点。如果由于我的个人观点给社会公众造成了误解,或给国家统计局声誉带来的损害,我在此表示歉意。”郑学工还表示,之前文章提到的680元/月,实际上是夸大了居民消费中的居住支出水平。

  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变化实在太快。当人们还在为“居民住房月支出111元”抓狂时,国家统计局核算司官员郑学工提供了一组新数据:去年城镇居民人均用于居住的实际支出680元/月,约合每户1958元/月。从111元到680元,再到“680元/月被夸大”,这差距未免太大了吧?当人们以为郑学工的《思考》一文为官方所授意时,郑学工又忙不迭地否认,如此前后不一,令人浮想联翩。值得一提的是,11日上午,针对《思考》一文,国家统计局发言人盛来运表示,这篇文章是作者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国家统计局的观点。这更让人摸不着头脑。

  笔者尚无法确定《思考》一文的出炉背景,但很显然,郑学工所谓的统计是一门科学,不无道理。其实,谁都没有否定统计是科学。既然是科学,就应该严谨、规范,经得起推敲、禁得住论证;就应该真实、真实再真实,即“真实可信”(温家宝语);就绝不能掺水,即“不出假数”(朱镕基语)。但是,郑学工如此前后不一,先说111元/月被误解,再提出680元/月,而后又自我否定,这是科学的态度吗?

  最近几年,统计部门遭遇了严重的信任危机,这可从老百姓的感叹中得到证验,比如老百姓叹息“被增长”“被小康”“被满意”……

  应该说,统计确实不容易。但是,越难越应该追求真实,越应该下大力气调查、核对、求证,以使统计数字更接近真实,更反映真相。毕竟,国家统计局所掌握的公共数据,往小处说,它关系到老百姓的观感和体验;从大处说,它影响到国家决策,这从最近的个税法修订引起的争议就可见一斑。因为如果按照“住房月支出111元”计算人均消费支出,进而得出城镇就业者人均负担的消费支出为2167元/月,个税起征点提高到3000元好像是合理的;如果按照680元/月来算,3000元的起征点就没有多少前瞻性,更谈不上合理了。

  如果统计数字不真实,或者离真实很遥远,误导的不仅是民众,还影响中央决策,一旦决策依据的是不实际、不可靠甚至与真相偏差极大的数据,该决策出来后必然给国家和民众带来巨大的危害,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因此,统计是科学,也必须是科学,必须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

  遗憾的是,近年来统计部门公布的一些数字,要么遭到质疑,要么数据“打架”。比如,“居民住房月支出111元”消息一出,有网友感叹,111元后面是不是少了个零?再比如,“2009年国内70个大中城市房价上涨1.5%”,被网友怀疑小数点点错了位置。数据为何与老百姓的感觉相距甚远?作为“统计人”的郑学工,也应该反思,并且作出科学、严谨的解释,而不只希望“社会各界能够理解统计部门,在发现统计部门的不足时,应多提建设性的意见,不要动辄诋毁甚至诽谤统计部门”。

  实际上,没有人天生就要与“统计人”作对,如果“统计人”把统计当作科学,而不是自我透支公信力,民众何需与他们过不去?进一步说,民众对任何部门有质疑,都是正常的,只要这些部门能拿出科学的解释,民众绝对不会“诋毁甚至诽谤”这些部门。

  2009年8月22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接受著名主持人吴小莉采访时表示,网友的“被增长”之说让自己觉得“会脸红”。脸红实际上体现了真诚与清醒,是直面现实的体现。马建堂还直言,“政府统计的公信力就像层窗户纸,捅破了容易,维护、修复是很难的。”统计人应该从马局长的话中学会科学面对统计。

  “作为统计人可以不说话,但不能说假话;可以不出数,但不能出假数。”这应该成为统计人的座右铭。真正捍卫统计学这门科学,而不是按需所取地把统计学当作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确保统计数字逼近真实,统计人以及统计部门才能赢得尊重。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