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12日 06:40 来源:北京青年报
今日社评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增建筑量最大的国家,年新建面积达20亿平方米,使用了世界上40%的水泥、钢筋,建筑的平均寿命却只能维持25到30年。而根据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100年。另一组数据显示,英国、法国、美国的建筑统计平均使用寿命分别为132年、85年和80年。
2011年4月28日,钢筋含量是普通建筑的150%的辽宁科技馆被爆破拆除,建成仅23年。2006年10月,“坚固得像碉堡一样”的地标建筑青岛大酒店被整体爆破,建成仅20年。2010年3月,落成不满10年、耗资3000多万元的海南海口“千年塔”沦为了“短命塔”。过去20年间,大拆大建之风在中国大地上劲吹,一座座就质量来说堪称“楼坚强”的建筑物在地方领导的大手一挥中轰然倒下。任热爱建筑文化的市民泪水横飞,任不忍重复浪费的市民痛彻心肺,城市的规划改来改去,建筑物的寿命越来越低。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范柏乃感慨:“我们有5000年的历史,却少有50年的建筑。”
地方上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建了拆、拆了建的游戏?因为有三种错误的发展思路和算账模式在决策者的头脑中盘旋不去。首先是只算经济账,不算文化账。自打中国经济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唯GDP论”就成了地方官员头脑中的主旋律。他们眼里只有一幢幢新建的形象建筑和赢利工程,而很少顾及到被拆建筑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历史价值。沈阳的“五里河体育场”不但是中国足球史上的传奇劲旅辽宁队的主场地,更见证了中国男足唯一一次冲进世界杯殿堂的历史性盛事,可是在场内草皮依然平整、通讯设施依然先进之时,为了腾地方建一片高档商业区,这座18岁的体育场在2007年被无情地拆除。新建的商业区纵然日进斗金,可是热爱体育、热爱足球的沈阳人再也没机会踏进这个中国足球的圣地了。而且,这不是沈阳一地的遗憾,以经济之名戕害文化地标的故事,几乎在每个地方都曾上演。
即使是算经济账,各地的“除旧布新”往往也只算一时的小账,而不算长远的大账。“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经是古代官员的最高追求,现在有些官员却是“为官一任,只管一时”。本来,一个地方的发展应该有长远而系统的规划,很多地方却是一任官员一个思路,官员一换城市就变样。有人“新官不理旧账”,前任只能“人走政歇”。有人不管身后“洪水滔天”,后任来了只能在烂摊子上改弦更张。城市规划没长性,拆拆建建就免不了。反复折腾之后回头再看就会发现,有些地方的发展一直在走弯路。
更有些官员只看重纸面上GDP的数据增长,却不考虑是否真正创造了价值增量。有人说了,建楼时产生了GDP,拆了重建又一次产生了GDP,同一块地方反复产生GDP,经济也就不断向前发展。如此算账简直是自欺欺人,发展经济的终极目标是改善民生,不是为了在各种经济报表上写下虚妄的增长数据。人类文明的进步主要体现于创造价值增量,而不是在同一个地方挖了填、填了挖地创造价值零蛋。建了拆、拆了建或许能创造些就业岗位,但这实际上是以持续不断的巨大投入为代价的,这个过程中充满了重复投入和资金浪费。这些巨额投入正常情况下本可以创造一片高楼林立的新城区,可是实际收获的却往往只是一座孤零零的朝不保夕的单体建筑。这样的GDP增长毫无意义。
说到底,这些奇怪的发展思路大行其道,跟地方官员的私心杂念分不开,他们要么欲以政绩工程打通升迁之路,要么被利益集团绑架身不由己。总之,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昏招和臭棋。要想根绝短命建筑,就得终结错误的算账方式,就得遏制官员的胡折腾和乱作为,就得让公众参与到重大项目的决策之中,让民意的力量驱动地方发展。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