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陈序:国内通货膨胀的外交收获

2011年05月12日 07:16 来源:东方早报

  陈序 

  经过为期两天的中美双边对话,北京仍未就人民币升值问题与华盛顿达成一致。但有趣的是,美国方面表示,两国在汇率改革问题上的思路更接近了。而这一意外“收获”得益于中国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

  昨天,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4月份CPI(消费者价格指数)较上年同期增长5.3%,增速略微低于3月份的5.4%,不过仍处于5%之上。之前,3月份CPI增速创下2008年7月以来的最高增速。今年1-4月累计CPI较上年同期增长5.1%,增速高于1-3月的5.0%(中国2011年全年CPI增速目标为4%左右)。另一个重要指标,4月份PPI(生产者价格指数)较上年同期增长6.8%,增速低于3月份的7.3%。

  在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发言人称,当前中国物价上涨趋势已得到“初步遏制”,不过由于输入型通货膨胀因素的存在,“未来中国通货膨胀压力依然较大”。他强调,中国政府非常重视物价调控。随着宏观调控措施的进一步落实,今年实现物价调控目标是可能的。该发言人拒绝判断当前中国的通货膨胀是由输入型通货膨胀因素导致还是国内需求所致,似乎是为正在进行的中美战略对话创造良好环境。

  国家统计局也谈了人民币升值对抑制物价上涨作用的看法。简言之,是把“双刃剑”,即有利有弊。不过,在中美对话中,中方至少表现出对有利一面的兴趣。参加对话的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表示,双方就中国的通货膨胀和通过人民币升值来抑制物价上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讨论。

  到目前为止,华盛顿要求人民币加快升值步伐的压力和呼声依然强烈,而北京依然坚守去年年底作出的非正式承诺,即人民币每月升值0.5%左右。按名义汇率计算,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自去年6月以来已累计上升了5%左右。计入通货膨胀因素后,人民币一年的升值幅度约为10%。

  众所周知,北京出于对出口竞争力的担心和对出口商利益的考虑(包括出口行业的劳动力就业),很不愿意谈及人民币加快升值。如今,承认人民币升值已经成为中国货币政策及人民币国际化整体战略所参考的一个因素,完全是因为考虑到人民币升值有助于抗击国内通货膨胀。汇率升值将降低按人民币计算的进口成本。如上所述,实际上,加入通货膨胀因素后,物价上涨已经推高了人民币兑美元的有效汇率。此外,如果北京允许人民币加快升值,也可减少中国央行对外币流入冲销的压力,令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增长放缓。这一巨额外汇储备日益成为负担而不是安全感。除了投资低收益的美国国债,外汇储备多元化进程并不容易。

  可惜,通货膨胀的“利好”没有惠及中国内地股市。当天,中国内地股市收盘走低。基准上证综合指数收盘跌7.21点,至2883.42点,跌幅0.3%。分析师纷纷预测市场短期内将继续盘整。新的通货膨胀数据不能解除投资者对北京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的担忧。为遏制通货膨胀,中国央行自去年10月以来已四次加息、七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照眼下情势,我以为中国央行将进一步加息。正如加拿大皇家银行经济学家Brian Jackson分析,中国央行可能在第二季度末之前再度加息,到第三季度还会再加息一次,基准贷款利率将升至6.81%。对企业和投资者来说,这都将是一个郁闷的夏天。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