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危机将至

2011年05月12日 07:45 来源:时代周报

  唐明灯

  五一小长假期间,中国电影市场井喷,据报道共计斩获了1.3亿元票房,比低迷的清明档期暴涨了70%。乍看是一派兴旺景象。然而定神细看,高额收益之下,却是一幅乱象,这个诱人的数字更像是虚假繁荣的伪装。其间由《关云长》和《战国》两部影片片方主创并担纲上演的戏外戏,各路人马纷纷登场,精彩地演绎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整体现象:电影低劣、炒作弱智、观众糊涂、专家也好不到哪里去。

  先后上映的《战国》和《关云长》,是典型的东施效颦的中国大片,只有“成本之大”能衬托其大—徒具宏大的躯壳,而鲜见伟大的电影精神、动人的情节故事、强大的叙事逻辑和高超的表现技巧。这两部已然结拜为难兄难弟的大片,就是最新铁证。

  这两部影片有一系列的共同点:都是所谓的历史题材,都以侮辱观众智商的随意手法制造,都处于当期票房领先位置,都一样烂以至于在网上获得了大量的恶评和低分。同时,恶评和低分却几乎没有影响票房飘红,并未让人有怪异之感而是习以为常。

  尤其惹眼的是,4月30日晚,《关云长》官方微博(http://weibo.com)称,《关云长》、《战国》片方联合悬赏10万元,通缉网络“黑水”,讨伐该组织对两部影片的恶意打压,呼吁“还电影一个公平的竞争空间”。同时,两片片方各路人马还频频现身媒体,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副炒作不致死,则不善罢甘休的模样。

  虽然片方小心翼翼地避开了多数观众,而是跟两部影片的女主角田夕和绮栏均属虚构一样,生造了一个名曰“黑水”的组织作为终极标靶。同时,为掩盖影片编、导、演处处低劣的事实,片方祭起票房飘红的大棒,回击恶评,固守与炒作同样荒谬的逻辑。显然,眼前真金白银的票房,才是片方心中的禁脔,为此不惜突破底线,透支诚信,而中国电影的未来,压根同他们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在疑似炒作的“通缉令”中,行家的表现也乏善可陈。首先,中国电影市场,影评与票房无关的怪象,再次灵验,电影市场评价体系的失效和缺位,又狠狠羞辱了中国电影一回。而有专家斥责两片方“欺行霸市”,则更是言不及义错漏频出,所谓欺行霸市,与其说是欺骗行业或者行家,不如说是一以贯之地忽悠无知的观众。而真正霸市者,根本用不着这样明火执仗赤膊上阵—别跟我说不知道没有影霸通过行政手段悄然独霸电影市场档期的先例。

  专家还称,电影应该对“历史题材有敬畏之心”,并建议“重大历史题材领导小组,对这类电影,还是要为民族感情和文化经典负点责任”。在我看来,这说法不但雷人,而且有失专业水准和专家身份。首先,对历史的确应该抱有温情和敬意,但历史并非历史题材,特别是对于以娱乐为业的电影,不应敬畏任何题材,应该敬畏的乃是观众。古人罗贯中能演义三国,今人也可以随心所欲将关羽把玩一番。从影视的规律和创新的角度而言,历史题材也不是用来敬畏,而是用来超越的。

  其次,值得追问的是,《战国》和《关云长》真是历史题材吗?以多年的观影经验和这一次的观影经历,我觉得这两部影片的题材类型,更像广电总局明令禁止的穿越题材。至于穿越题材如何暗渡陈仓,以及专家为何看走眼,已经超越我能揣测的范围。

  至于电影观众,置身于电影市场,还有一个身份是消费者。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即上帝的炫目光晕之下,还有一个不可不察的事实:消费者整体强大的背后,是消费个体在市场食物链中的极端弱势。在电影评价体系不具备公信力的环境中,由信息不对称导致消费行为的无知和缺乏判断力,就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而判断好坏标准的丧失,让看烂片成为习惯,就成为电影观众的宿命。上述两部影片片方,干预在恶评环伺的情况下如此虚骄蛮横和肆无忌惮,正是观众因不知情而奉送了巨额票房导致的结果。

  票房是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的唯一信仰,故而票房与恶评比翼齐飞的怪异结果,自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毕竟有什么样的市场,就有什么样的观众;而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电影,也就有什么样的专家、媒体乃至影评。这一切,在凸显着中国电影文化和电影市场的畸形生态的同时,或许也是危机将至的直观征兆。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