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凤凰涅槃 幸福重生——四川省国土资源系统服务与保障灾后恢复重建纪实

2011年05月12日 14:35 来源:国土资源部网站

  三年前,山阻河断,惊恐悲痛;三年后,幸福重生,百业再兴。

  新北川县城巴拿恰步行街修饰一新,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象征“东汽精神”的巨型风车随风旋转,新“年画村”——大乘村墙壁上画满了古朴的彩画。都江堰特色民居错落有致,映秀中小学校园美丽温馨。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四川灾后重建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时隔三年的巨变,倾注了国土资源系统全体干部职工的心血和劳动:为了让北川百姓彻底远离地质灾害威胁,国土资源工作者艰苦论证、精心选址;为了确保东汽厂尽快投产,国土资源部门不到一个半月就协助政府完成拆迁、补偿和安置;为了保住良田厚土,大乘村重建在废弃砖窑后节约土地120多亩;为了完成“生命任务”,都江堰、映秀等地的地灾监测员日夜坚守。

  三年来,四川省国土资源部门或主持或参与,或组织或协调,共报批新增建设用地近百万亩,安置失地农民20万人,整理复垦灾毁土地200多万亩,治理重大地灾隐患点2334处,成功预报地质灾害247起、避免4.67万人伤亡。依托中央和有关部委、本省特殊支持政策,围绕建设用地保障、灾毁耕地复垦、地质灾害防治等三大工程,四川省国土资源系统干部职工用智慧、辛劳乃至生命书写忠诚,在恢复重建中发挥了基础性、关键性的保障作用。

  科学供地、全速供地、安全供地——不因土地供应不到位延误一户群众安居、耽搁一个项目落地

  记者采访的第一站是新北川县城。城内各处羌红高悬,为整个城区增添了吉祥气氛;新北川中学占地225亩,显得宁静而舒适。整个县城占地7平方公里,在建设中突出了“安全、宜居、特色、繁荣、文明、和谐”的标准,其中“安全”被摆在了首位。

  “5·12”特大地震中,北川县城受灾最严重,而且旧址一直饱受唐家山堰塞湖、次生地质灾害困扰,原址已经不适宜重建。国土资源部门全程参与了北川新城的选址工作,征地拆迁非常顺利,地质专家力排众议,确保了异地重建。北川新城选址在一片非常开阔的平原上,比老县城大出5平方公里,彻底远离了地质灾害威胁。

  与北川县城相似,异地重建的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汽)同样令人注目。东汽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在地震中损失惨重。异地重建的一大难题是选址何处、地从何来。但不到一个半月,德阳市国土资源局就协助政府给东汽腾出了2600多亩土地。东汽建成后安排当地村民500多人就业,年产值从震前不到100亿元增长到去年的190亿元,带活了当地整个产业链。

  在北川、东汽重建过程中,国土资源部门及时供地、保障用地,注重保民生、保重点的思路得到了全面体现。“不因土地供应不到位而耽误一户群众重建,不因土地供应不到位而耽误一个项目落地”,全省仅纳入国家规划的重建项目,就有2.97万个落地扎根。

  地震后最艰难的考验是安置群众,最重大的任务是恢复重建。而无论是艰难考验还是重大任务,哪项建设不用地?如何既保障建设速度,又不违背土地法律、政策、制度,需要国土资源管理智慧。

  ——保障用地体现在政策引路。为了支持四川等地震灾区有序、合法重建,国土资源部较早出台了《关于实行保障灾后恢复重建特殊支持政策的通知》,明确规定,允许预支用地指标、减少审批环节、允许先行用地、边建设边报批、行政划拨和协议出让供地、调整地价标准降低出让地价等。都江堰市向峨乡党委书记付岷涛对记者说:“灾后恢复重建点多面广,资金需求量巨大,任务十分艰巨,如果没有国土资源部特殊的支持政策,要有效推动向峨乡的恢复重建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

  ——保障用地体现在规划先行。继《关于实行保障灾后恢复重建特殊支持政策的通知》之后,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与四川、甘肃、陕西联合编制了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结合灾情掌握了土地现状,全面、详尽设计了重建用地规模和布局。其中,除去临时用地占地,四川39个重灾县所需城镇用地指标、农村居民点用地指标、独立工矿用地指标、基础设施用地及其他建设用地指标共计4.88万公顷。借鉴这一规划,四川省编制了其他100个受灾县的建设规划,为灾后重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保障用地体现在全速报批。根据规划执行情况统计,四川受灾地区三年共完成新增建设用地报批近百万亩。中央和地方投入的数千亿元重建项目,18个对口支援省份的24个特色产业园区,新城镇、新村庄、重大项目、公共设施在灾区落地。绵阳市国土资源局本级就完成6.8万亩新增建设用地预审、报批备案,安县一个县就完成1.5万亩用地报批;德阳市各级国土资源局完成12.1万亩用地报批,是过去几年的总和,执行率超过了70%。为配合产业结构调整,国土资源部门积极协调发改部门及时更新项目库,优先保证产业重点项目。

  ——保障用地体现在和谐供地。城镇重建、工矿项目重建征地难、拆迁难、安置难。在补偿安置上,四川省国土资源部门开动脑筋,想了很多办法。安县国土资源局积极建议,得到了县政府采纳:一是把人均耕地0.4亩以下的村民全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共解决1.1万人的社保问题;二是无论征用耕地还是林盘、河滩,补偿坚持就高不就低。在20万平方米的拆迁工作中,没有发生一起恶性上访事件,有力维护了社会稳定。安县局因此获得国土资源部2009年“双保行动”先进集体称号、2010年依法行政先进集体称号。

  ——保障用地体现在安全供地。农村居民点重建难在选址难、保障安全难。地震导致5.6万多户农民失去宅基地或耕地,涉及20万人,而且多数分布在地形复杂县区,地灾隐患威胁大,“连一块像样的宅基地都很难找”。北川县国土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有时徒步七八个小时找宅基地,堵车往往一堵就是一整夜,光居民点的地灾安全性报告就做了1万多份。全省共依法调剂宅基地1.23万亩,调整耕地2.33万亩,保证了失地农民在去年5月12日前全部搬入新建农房或拿到了宅基地。

  每条政策、每项建设,凝聚着无数国土资源工作者的心血。国土资源部领导多次带队现场调研,部有关司局和事业单位直接参与,四川基层国土资源工作者加班加点,多次冒着余震危险穿越地灾生死线,为灾后重建赢得了宝贵时间。

  “当时做规划调研时,山上滚落的石块砸坏了3辆越野车,有一次车门坏了用绳子拴着行进,从映秀赶回成都。”回想起当初工作的危险,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周建春和厅总规划师王浩等多位受访者仍心有余悸。

  “为了保障用地,五加二、白加黑,在灾区国土资源部门已经习以为常,中层以上干部基本没有休息过周末,2008年全局干部职工吃住都在局机关。”安县国土资源局局长谢崇义回忆说。

  整治土地、有占有补、节约用地——确保每人“半亩田”,不因受灾而放松耕地保护

  青山不改,沃土长存。徒步灾区,除了汶川一些特殊地段,地震时山顶的“癞子头”已经被草木覆盖,一些低丘缓坡、废弃村庄也种上了庄稼——农民的“饭碗田”重新有了生机。

  在灾区,国土资源部门是当地群众最欢迎的部门之一。北川县老百姓生动地比喻说,地灾防治保命,土地复垦保吃。

  通过土地整理复垦,灾区恢复重建和农民生计都有了长远保障。在江油市新安镇,复垦、整理后建成了5000亩生态农业园,提高了耕地质量和产出效益,种植的猕猴桃等特色产品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在都江堰市向峨乡,农民住进了新建的小区,废弃居民点复垦为耕地,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同时,以上海市援建都江堰的10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项目带动,向峨乡复垦整理猕猴桃科技示范园2000亩、绿茶种植示范基地1500亩,不断壮大特色农业规模。小溪清流处,富有川西民居特色的农家乐繁星点点、游人如织,灾后生活充满了朝气与喜气。

  不因受灾就放松耕地保护,这是四川省国土资源部门的职责所在。成都平原富饶肥沃、寸土寸金,重建必然造成耕地量减少。德阳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王勇非常理性地告诉记者,对灾区来说,恢复重建对耕地的冲击是多向的,保障供地压力大,土地复垦压力大,占补平衡压力更大。

  汶川特大地震造成土地损毁严重,仅耕地就灭失17.6万亩,近20万农民失去宅基地或耕地。这些群众对未来生活产生担忧,思想极不稳定,成为灾后恢复重建中的突出问题,四川省委、省政府日夜忧心。三年后的今天,包括灾毁耕地、废弃宅基地等共200多万亩土地,复垦率达93%,投入资金数十亿元。这些资金集中捆绑了中央财政的土地复垦专项基金、中央分配给地方的新增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地方留成的新增费和其他资金。

  在复垦过程中,省国土资源厅与财政厅连续出台政策予以保障,实施者由政府、部门、农民群众共同参与实施。村民自行复垦,政府给予每亩地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的补助。四川还结合“金土地工程”,严格执行立项、审批、评审、招投标、验收等管理办法,不枉花财政一分钱。

  “保证每个群众有半亩田”,这是灾区国土资源部门实事求是、心系百姓的最朴素心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考虑到农耕方便的半径,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统一规划设计、招投标,统一认定灾毁耕地、设计预算,家底清、情况明;通过自行复垦和工程复垦,实现了农民宅基地、耕地就近相对集中安置。

  在记者采访过的市、县中,德阳市灾毁土地复垦近50万亩,包括耕地、宅基地、城镇用地、活动板房用地等,采用工程复垦方式已经完成80%;绵阳市仅耕地勘测定界就完成5万多亩,国土资源部门只有十几个人,白天外业、天黑内业,夜以继日地投入灾毁土地整理复垦;北川县通过对22个乡(镇)的土地复垦,大部分村社人均耕地都能满足农户生产需要,人均耕地达0.5亩以上。

  “挂账”是四川在恢复重建中占补平衡工作的创新举措。2008年、2009年,恢复重建用地量非常大,在有限时间内实现占补平衡难以完成。四川省为此专门发文,在农用地征转过程中允许“先占后补”,为加快建设进度留下了缓冲的空间。“这项政策是特殊时段的特殊做法,最终要回到正常轨道,严格执行占补平衡的法律义务”,一位基层国土资源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据了解,目前,四川已经逐步对前两年的“挂账”进行核销,确保有占有补、科学重建、可持续重建。

  短期内大量项目落地,会不会造成土地浪费?记者采访时曾有这个担忧。灾区国土资源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四川并没有因为受灾就忽视节约集约用地,而是严格把关,按照有关投资强度核定用地面积。以德阳市区为例,各大园区更加强调投资强度,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原来每亩土地投资只有150万元,重建中每亩土地投资已经达到200万元~300万元。

  受灾后异地重建的绵竹市孝德镇大乘村,是农村重建中节约土地的典型。尽管是著名的“年画村”,但大乘村新址却“变废为宝”,建在废弃砖窑厂旧址。在新村设计中,苏州援建单位将川西民居风格和苏州园林元素巧妙融合,并采取以“以工代赈”的方式鼓励当地老百姓积极参与工程建设。全村占地约120亩,安置80多户。先进的规划理念,既节约了土地和修建成本,又推进了小城镇化发展步伐,进一步美化了乡村环境。

  群测群防、日夜坚守、防治结合——地质灾害防治执行“生命任务”,为恢复重建撑起一片蓝天

  本报记者到达映秀镇时,最繁忙的工地不是居民区建设,而是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岷江两岸,一边是栉次鳞比的小镇楼房,一边则是山体松动、物源堆积的泥石流沟。地质灾害隐患点随时威胁着当地群众。

  在红椿沟泥石流沟内,四川省地矿局技术人员正在紧张施工,争取在汛期前完工,将沟里300万立方米的泥石流物源“锁在笼子里”,整个映秀会更加安全。工程投资1.4亿元,几十米高的几道拦挡大坝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泄洪沟宽达几十米。阿坝州国土资源局地环部门负责人和四川省地矿局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场最多时有600多人同时施工,今年大年初一下大雪,照样加班加点施工。

  地震加剧了四川的地质灾害防治难度。本来就山高谷深、生态脆弱,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地震后,很多县地灾隐患点从100多个增加到五六百个,一些市则由1000多个增加到几千个。对于各级政府来说,地质灾害防治已经从汛期应急事件成为常态化工作。

  “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影响,可能要持续一二十年。”全国政协委员、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黄润秋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

  尤其是去年8月13日~14日,汶川映秀镇、绵竹清平乡、安县的高川乡和茶坪乡等地,同时遭遇强降雨并引发山洪泥石流。在映秀,多条泥石流沟灾害群发,红椿沟宽约30米、主沟长3.6公里、高差1400多米,泥石流势不可挡,堵塞岷江并使江水改道,涌入映秀;都江堰市龙池镇南岳村一组农家乐女主人胡巧艳对去年“8·13”的暴雨和水打沟泥石流仍印象清晰:农家乐建在泥石流沟口,当时很多人在吃饭,多亏广播喇叭通知早,她和游客跑得快,“差几秒钟就没命了,把我的几个乘凉的亭子都打坏了,损失了100多万元”。

  从抢救生命到守护生命,从临时安置到恢复重建,面对灾害冲在第一线的,永远是国土资源资源系统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永远是守护乡亲安全的地质灾害监测员。他们把“地质灾害零伤亡”作为工作的最高价值和准则,在四川撑起了一片安宁、祥和的天空。

  大地震发生不久,国土资源部从全国调集800多名地质工作精兵强将,赶赴四川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和危险性评估,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数万处,最大限度消除了灾害威胁,为灾区群众和救灾队伍构筑了一道“防灾墙”。

  3年来,四川不断加大地灾防治投入力度,构建有效机制。地灾防治规划投入达80多亿元,积极构建起以政府主导为主体的主动力机制、坚持群专结合的动态发现机制、紧抓操作层面防范的群测群防机制、发挥系统防范功能作用的部门联动机制、完善提前预防避让的主动预防机制、实施工程性治理的长效功能机制,不断为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创造和积累新经验。

  3年来,四川不断加大工程治理和预警避灾工作力度。在2334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之外,四川开展了1248项应急排危除险简易治理工作,开展了6494项监测预警项目建设,恢复重建3420处群测群防体系,实施28674户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工程。

  3年来,地质灾害防治保质保量有实效。四川提出了“群众要叫好、干部不能倒”。去年北川、安县等地震重灾区,实现了地质灾害“零伤亡”。

  3年来,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明显提高。受地灾威胁的村庄,家家有防灾明白卡,户户有一个手电筒,村村有监测员,敲锣、广播等警报方式多样。

  在恢复重建中,四川更加注重地质灾害防治的规划编制。黄润秋表示,四川省灾后重建规划委员会中专门设立了地灾防治专家组,对地质灾害宏观形势分析判断、咨询,对重建方案进行审定、指导。在城乡重建选址中,坚持“避开活动断层,避开重大地灾点,避开不良场地”的“三避让”原则,“所有重建总体上是安全的”;在地质灾害排查和防治工作中,引入更多新技术、新方法,无人机、卫星遥感、GPS、地理信息系统等各种手段大会战,“监测面积达十几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浙江省面积,在世界地灾防治史上也是首屈一指”。

  心系群众、顾全大局、百折不挠——国土资源工作者永远有一根不折的脊梁,“对得起良心和责任”

  巨大的灾难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国土资源工作者的铮铮铁骨和无畏精神。

  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宋光齐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重建三年,灾区坚持科学重建、可持续重建,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变,这既来自中央和外援大力支持,也来自四川省当地干部群众艰苦卓绝的努力,四川国土资源系统尤其是基层国土资源干部职工,用血汗和生命书写了灾后重建的光彩篇章。

  在抗震救灾初期,国土资源工作者没有被悲恸击倒,首先想到的是人民群众的安危,是抗灾救人、查灾防灾。他们积极参与抢救生命、安置受灾群众、排查地质灾害。在恢复重建阶段,无论在大山深处的地质灾害防治一线还是土地整理复垦、征地拆迁现场,无论在机关办公楼做内业还是野外做外业,国土资源工作者冲在一线、干在一线。

  翻开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英雄谱,很多全国国土资源系统熟悉或不熟悉的名字下面,都是一串串感天动地的故事:

  有坚守大山17年、一人管全乡国土资源工作的马银国“马国土”。地震后,他从废墟中救出22名被困群众。全县168个地灾隐患点的情况,他无不了如指掌。一到汛期,马银国就要昼夜值守、严阵以待。2009年7月17日晚,马银国连夜报警,刚让群众撤走,房屋就被掩埋。十几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跪在他面前高喊“救命恩人来了,救命恩人来了”。

  有身患重病但心里仍装着百姓的中江县万福区国土资源所所长谭保明。尽管身患食道癌,当得知地震后某村出现大面积山体滑坡险情时,他立即拖着病弱之躯,带领所里职工有序转移群众。300多村民安然脱险,自己却瘫倒在地。

  有大局为重、果敢担当的绵竹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刘谋勇。地震后,他一直战斗在救人最前线,年过九旬的老母亲临终也没能见一面。刘谋勇面对家乡伏地痛哭,重重叩了三个头后又冲向废墟救人。去年“8·13”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前,刘谋勇接到雨情电话后,果断启动地质灾害防治预案,在暴雨滂沱、四周漆黑的短短一个小时内,组织3000多村民安全转移,实现了巨灾面前无重大群死群伤事件发生,受到国土资源部和四川省委、省政府以及当地百姓的交口称赞。

  有每到汛期就进入战备状态的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地震后,尽管通信全部中断,但处室人员没有召唤和命令,就在三小时内完成集结。去年“8·13期间,全体人员度过了十多个不眠之夜,一直鏖战在灾区一线和应急值班室。有的同志在映秀驻扎长达两个月之久。他们想的是,“尽量往前冲,到灾区去,多干点,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和责任”。

  也有为监测地灾、转移群众献出生命的普通群众。清平乡湔沟村6组村民、地质灾害监测员王永生,年过七旬,20年来坚持监测地质灾害。去年“8·13”强降雨突袭清平,王永生不顾老伴阻拦,连夜监测水情,多次摇响报警器。116名村民安全撤离,但王永生老人却在一瞬间被泥石流卷走,他留给村民的最后一句话是:洪水来了,你们快跑,我还要查看一下水情。

  有日夜奔波在重建点开展征地拆迁的土地管理干部。新北川县城选址区所在地,有4个村2400多户村民,在一个多月就全部拆迁完毕,没有一户村民上访,为北川重建赢得了时间。“当时是冬天,国土局的干部白天与老百姓座谈,晚上整理资料、制定方案,几乎每天都是通宵达旦,每个人的眼睛都布满了血丝,加之当时的居住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参加征地工作的干部个个面容憔悴,手脚都冻烂了”。北川国土资源局一位负责人动情地说。

  有在人情面前严格管理、避免天灾人祸的都江堰市国土资源局。他们为了保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抵制说情,制止强揽工程,查处高价供料,对某违反规程、偷工减料的企业责令拆除返工,保证了地灾防治工程的质量,避免了天灾加人祸。

  大地震发生后,灾区基层国土资源部门几乎每个小家庭都受灾。北川县国土资源局干部不仅失去了家园,还有19位家属遇难,有的父母逝去,有的痛失妻儿。“各人有各人的灾,但我们北川国土人有一根不折的脊梁。不管前期救灾还是后期重建,我们不停地工作,也只有工作才能忘记伤痛。”北川县国土资源局一位负责人说。

  “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历时三年,四川灾后恢复重建气壮山河。危难时刻,国土资源工作者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灾区新一轮振兴规划即将启动,在“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发展征途上,国土资源工作者必将不辱使命,为建设大开放四川、秀美四川作出更大贡献。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