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13日 20:30 来源:中国联合商报
■CUBN记者 周微 黄强 四川报道
从灾后重建到产业发展,从百废待兴到谋定后动,崇州展示出灾后崛起的强劲脉络——“5·12”汶川特大地震以来,崇州在成都市率先实现灾后重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科学重建、为民重建、提升重建、开放重建,崇州人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方法,取得了灾后重建的决定性胜利,谱写了城市华丽升级的美好篇章。
旅游重建
4A景区街子古镇的明珠效应
5月1日,脚踏春风,从四面八方涌入街子古镇的游客,尽情享受古镇里错落有致的古典韵味。这座成都市“十大魅力古镇”,已是成都养生美食、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特色旅游产品的中心与圣地。“古镇形态出来了,我们正在打造业态。业态兴,古镇兴,老百姓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红火。”崇州市相关人士介绍。
三年前,“5·12”让这颗崇州旅游产业链上最夺目的明珠遭受重创。旅游复兴之路有序有力推动开来——崇州成立了由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旅游开发领导小组,针对10个安置点编制了旅游小村发展规划,在与“西部轻工名城、田园宜居之都、山地旅游高地”的城市定位相呼应之下,景区景点的开发规划与城镇建设规划结合、近期目标规划与长远目标规划结合,成为震后崇州旅游迅速回温的得力举措。
震后第三天,西南交大的专家即受邀对街子古镇进行“贴身呵护”,除了对8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做拆除或作加固处理外,通电、通水、通路、古街道平整等“三通一平”工程也迅即开工;震后两个月,街子古镇灾后重建初步规划方案就确定:把街子古镇打造为一个充满古镇幽趣、唐诗韵味的山水古镇。
三年间,紧扣重建规划和历史使命,街子古镇的风貌建设、江城街升级、伴江游道、康道、光严禅院、凤栖山等片区的整体打造紧锣密鼓展开,古镇的基础设施和民居风貌快速提档升级,2010年5月,街子古镇正式斩获国家旅游局4A景区称号,成为当地旅游产业的黄金增长极。如今,街子古镇已在现有的山水古镇基础上托起了周边的鸡冠山、九龙沟等景区的旅游龙头,成为当之无愧的文化名镇、人居城镇和生态城镇。
2010年,崇州共接待游客309.05万人次,同比增长22.3%;旅游收入4.8亿元,同比增长22.79%——街子古镇功不可没。
枢纽打造
盘活沿线空间300亿
崇州不少人的生活因为一条路而改变。这条路叫重庆路,是重庆市对口援建崇州市灾后恢复重建的最大项目,全长54公里,总投资近6亿元。重庆援建者认为,灾后交通恢复重建,不能只简单地建起一条应急的救灾通道,还应该把区域内的交通网络建设、产业布局、村落规划等一并统筹考虑,提升崇州市交通能力。
随着重庆路的建成,一份《重庆路沿线旅游发展规划》也应运而生,除了规划“山地旅游高地”外,还包括了依托特色农业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依托高端房地产业的“田园宜居之都”。
重庆路把源源不断的游客从街子古镇带到了蒋志先的农家乐;让怀远镇三官村的成片莲藕可以在荷塘边就直接装车直达高速公路;让道明镇斜阳村的王云华再不用走路到镇上卖山货……它改变了崇州沿山20万群众的生活,让他们告别了崎岖的山路和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走上了致富的康庄大道。
“没有任何东西,会像交通那样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崇州市委书记范毅如此解读。事实上,重庆路的开通盘活了崇州沿山所有乡镇的乡村旅游资源。崇州请来的权威机构评估认为,重庆路周边的开发空间至少值300亿元。
在崇州市整个交通恢复重建中,借鉴重庆路的规划建设经验,全市在震后逐渐建起了由轨道交通、高速路、快速路、主干道、旅游公路共同组成的“六纵六横三轨三站”交通新格局,该市2009年、2010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22.8亿元,超过新中国成立60年来崇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额。
产业重建
大同村的示范改革之旅
4月30日,崇州市文井江镇大同村一片“清新”——不少村民忙着在自家茶园里采枇杷茶。村治保主任陶虹介绍说:“这是我们大同村的特色产业,赶着春茶上市的高峰可以卖个好价钱。”
大同村是崇州一抹特殊的风景。它是该市在“5·12”后,唯一一个全村选择统规统建的村。三年来,它不但完成了3个安置片区的现代化打造,还解决了264户、1021名村民集中居住后的产业发展问题。如今,大同村青葱翠绿的半山腰上,一幢幢色彩明亮的两层小洋楼在阳光照耀下十分养眼,它被不少相邻村镇誉为“灾后重建的特色典范,成都市城乡统筹发展路径的成功范本”。
发展产业,大同村村支书柴忠良思路清晰:“这里资源比较好,有山有水,还有各种竹类、山木药材。”他说,“开拓一条集农业旅游为一体的观光农业之路,才是大同村的使命与攻关方向。”
这与成都市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现代农业发展 “三个一流”和“成都市推进农业高端产业发展工作计划”不谋而合。目前,大同村正着力培育“观光农业——大同乡村旅游农业示范园区”,“把城市客人请进来,到果园、菜园、茶园里摘果、采茶,享受田园乐趣;还可给他们提供农地,任意种植……”柴忠良看得很准:把大同村打造成为城里人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的度假乐土,自然带旺人气,为下一步开辟茶叶观光区、乡村酒店及温泉度假旅游小镇打下基础。
根据《文井江镇大同村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年-2015年)》,到2015年,大同村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户达到200家、带动农户率达90%以上;全村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7210元,“十二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每年15%增长。
显然,作为崇州市灾后重建创新发展模式的重大探索之举,大同村早已酝酿起更远大的梦想,它将成为崇州在“十二五”期间,为当地山区农业转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一次大胆改革。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