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发挥资源优势 推进文化建设

2011年05月15日 07:39 来源:经济日报

  湖南省炎陵县拥有“炎帝陵祭典”等四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158项、文物遗存200余处、文物藏品1376件,当地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客家文化资源。这些“文化宝库”已经成为炎陵县发掘区域优势、振兴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

  炎陵县教育局陈黎明局长介绍说,全县15个乡镇学校和几所县直学校结合地方文化资源,编辑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使民俗文化能够更好地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

  地域性文化的传播和繁荣,离不开民间的力量。

  在炎陵县,张志龙称得上是民间艺术大师,吹拉弹唱样样在行。他原来只是沔渡镇一位普通农民,后来成为镇文化专干。在他和其他几位农村艺人的指导下,沔渡的歌曲创作、山歌对唱、龙狮表演等民间文化活动异常活跃。这里已多次举办客家民俗文化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也先后两次赶来报道。

  “一把芝麻撒上天(啦),俺有山歌万万(啦)千……”73岁的尹秉华老人被人称为炎陵的“民歌王”,他唱起山歌时依然神采飞扬。尹秉华不仅爱唱客家山歌,还非常重视收集整理,他编著的《炎陵飞歌》已正式出版,收入了他用50年的时间收集整理的1500多首炎陵人口头传唱的山歌。据湖南音乐专家介绍,这是全国迄今为止收录客家山歌最多的民间音乐作品集。也正是由于民间力量的参与,“炎陵客家山歌”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炎陵城区的民间文化更是红红火火。资悦平是霞阳镇西区社区聘任文化站长,喜好文艺的她发动社区内100多名文艺爱好者,组织成立了军鼓队、腰鼓队、秧歌队、舞蹈队、舞龙队和民族乐队,不仅成为炎帝陵公祭仪仗队的主力队员之一,也搭建了社区与群众之间的文化桥梁。他们还自发组织文艺队伍,到乡镇敬老院慰问演出,将欢乐送给困难群体。

  “霞阳镇西区社区文化站是全县文化站的典范和缩影!”炎陵县文体局局长唐青平介绍说,目前炎陵县有秧歌队、民乐队、军鼓队、龙狮队等130余支,这些民间文艺队伍常年活跃在县城社区、乡村田间地头、农村墟场屋场,极大丰富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也成为炎陵民俗文化传播的使者。

  “要将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努力增强炎陵文化的创新力、竞争力。”这是株洲市委副书记、炎陵县委书记李晖对炎陵文化发展提出的要求。今年,“文化强县”作为发展战略已被写进当地“十二五”规划。

  近年来,炎陵县高起点规划、建设文化设施,打造民俗文化传承和展示载体,先后筹集4亿多元修建了炎帝陵配套设施、6处市民休闲广场、红军标语博物馆、群众文体中心、102个“农村书屋”、15个乡镇综合文化馆。为满足居民休闲文化生活的需要,政府还将县城一占地近万平方米的中心广场改造成了炎陵最大的“露天舞厅”,每当华灯初上,散步的人群都不约而同地要到这个大“舞厅”转上几圈。像这种“露天舞厅”,在炎陵县城和乡镇不下20处,群众充分享受到文化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山里人不再寂寞。

  与此同时,该县出台了建设特色文化乡镇、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资助文化传承人、编辑特色校本教材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引领地方特色民俗文化的发展。2010年,该县以政府“一号文件”形式公布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150项民间音乐、舞蹈、小吃、习俗进行保护、传承和利用,炎陵从而成为拥有国家、省、市、县4级非遗名录的县。

  文化与旅游联姻,神奇的地域民俗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据悉,2010年,炎陵县接待游客150万人次、门票收入2897万元、旅游综合收入7.68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3倍、5.76倍和5.6倍。

  图1:湖南炎陵县沔渡镇村民节日期间表演当地流行的“三人布龙”。

  图2:为庆祝昆曲入选世界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周年,国家大剧院日前推出《兰苑芳鳌——中国昆曲600年全景》特展。

  陆 敏摄

  图3:由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将于7月20日在乌鲁木齐揭幕。首届舞蹈节是在2008年举办的。 (李 哲)

  图4:第二届红牛全国极限跑酷大赛日前在北京三里屯SOHO举行,比赛吸引了大量观众,体现了这项城市时尚运动的魅力。

  (何东宪)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