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16日 00:59 来源:《新世纪》周刊
本刊记者 张环宇
库存调整导致经济增速放缓,但通胀压力短期内仍将居高不下
中国经济的通货膨胀阴影还不见消退迹象,人们对经济下滑的忧虑却已悄悄升温。
年初以来,为了控制物价上涨,中国政府各部门各显神通,既有中央银行动用各种工具收紧货币,更有国家发改委连续约谈各个行业重点企业。
然而,通胀困境并未因此得到缓解。4月居民消费价格(CPI)虽小幅回落,仍位于5%以上的高位。
与此同时,工业增加值、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等关键性指标,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疲软。
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CPI同比增长5.3%,高于市场此前5.1%左右的预期,涨幅仅比3月回落0.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价格(PPI)则由3月7.3%的同比增速下降到6.8%。
数据公布后第二天,央行再推紧缩政策,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0.5个百分点,调控意味异常明显。
“虽然说价格上涨的势头得到了初步的遏制,但是从国内外的情况来看,物价上涨的压力仍然还是比较大的。”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称,目前发达经济体宏观政策未出现明显改变,输入性的通胀压力仍然比较大,国内生产资料、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的趋势,短期内也难以得到根本扭转,价格上涨压力仍不可小视。
经济增速放缓,通胀水平却居高不下。尽管“硬着陆”的风险较小,中国经济已步入调整期,紧缩政策亦很可能因之进入观察期。
挥之不去的通胀阴影
4月CPI同比增幅5.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1.5%,非食品价格上涨2.7%。如以环比数据来看,食品价格下降0.4%,非食品价格则上涨0.4%。
盛来运介绍,天气好转、供给增加等因素推动4月蔬菜价格环比下降11.2%,由此引起食品价格环比下降了0.4%。另外,在4月CPI的涨幅中,有3.1个百分点是翘尾因素,占同比涨幅的58.5%,新涨价因素仅占41.5%。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认为,随着食品价格受季节性因素影响回落,以及持续货币紧缩政策对非食品价格增长动力的消弭,通胀水平有望从三季度开始呈现回落态势。不过,如果非食品部门价格环比增速持续维持在历史平均水平之上,三季度CPI同比增速仍将在5%左右的水平上居高不下,四季度CPI也将保持在4%之上。
由于基数效应、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多数经济学家仍相信,全年通胀水平将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不过,4月数据所反映的情景,还是给通胀预判增添了不安和疑虑。通胀风险不仅局限在非食品价格能否得到有效抑制上,食品价格的下跌趋势,也可能在政府干预的影响下,再度企稳甚至反弹。
“这个数据很难被视为好消息。”法兴银行中国经济学家姚炜判断,食品价格下降主要归因于蔬菜价格下降。可一旦菜贱伤农,政府将开始稳定菜价,这将在未来几个月内令食品价格重新企稳。CPI可能在二季度末再度攀升。
“目前来看,5月蔬菜价格下跌的压力依然大,但这可能加剧6月及其之后月份的物价上涨压力。”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称。
4月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扬,进口商品价格也水涨船高,输入性通胀压力攀升。临近5月,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出现剧烈波动。
美元升值一度引领以白银为首的商品连续大幅下挫,铜、铝、铅等金属品种同样承压下行,原油价格甚至一度跌破每桶100美元的重要关口。大宗商品扑朔迷离的走势令投资者备感困扰,更使对未来输入性通胀压力的预判变得更加艰难。
在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看来,欧洲央行短期加息可能性降低,美元大幅升值。希腊主权债务危机有进一步恶化趋势,且美国经济数据不见好转,投资者重拾疑虑。诸多因素导致市场风险情绪发生转变,并引发近期国际大宗商品的暴跌。“不过,大宗商品因此承压下挫的趋势,可能仅是短期波动,而非长期趋势。”汪涛称。
“升值可以降低国内的通胀压力,但仅仅能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苏格兰皇家银行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崔历对财新《新世纪》记者称,升值可降低进口价格,但当前国内通胀压力更多来自于结构性和长期性的内部因素。“在外部环境没有好转前,政策仍以刺激内需为主,而诸如拉动投资和消费的政策,本身就对通胀会形成压力。”崔历称。
增速放缓势成
也许因为人们对通胀已见惯不怪,更多担忧源自经济放缓和需求疲弱。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较3月回落1.4个百分点。此前,中国物流与采购协会发布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也环比回落0.5个百分点至52.9%。
通胀不止,紧缩不已。这本来是市场中逐渐形成的一个共识。但如今通胀居高不下之际,工业增加值、采购经理人指数等指标却呈现疲软态势。市场中出现另外一种担心:紧缩政策不断,中国经济增长是否将陷入滞胀陷阱?
“现在还没有出现这种危险的信号。”汪涛认为,虽然较之去年,经济增速将略有放缓,但政策过度紧缩导致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极低,而且政策有灵活调整的充分空间。“通胀很可能在夏季见顶,如果经济显现疲态,政策宁可松些,也不会偏紧。”
在她看来,近期经济数据疲软更多与库存调整有关。去年年底以来,由于信贷和流动性环境较宽松,市场对投资品需求增长也较快,企业也相应提高库存,但其实最终需求并没有那么强,企业只能减少库存。这种“去库存”的现象在4月表现较为明显,因此相关数据也受到影响。
“更大风险在于,近期很多地方都出现电力供应不足的情况。这可能会影响某些地区的工业生产。”汪涛称。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也持有类似观点,他认为,在预期下半年通胀压力缓解、终端需求放缓以及资金占用成本上升的情况下,三季度库存回调的可能性大。而这将成为导致下半年经济增长放缓的因素之一。
鲁政委称,考虑资源供需矛盾制约、淘汰落后产能影响以及交运设备制造低迷,工业生产不乐观。不过,在政府投资的带动下,整体经济增长仍将保持在正常区间,无需为过度下滑担忧。同时,紧缩政策显现成效,决策层可能会因此放缓紧缩步伐,5月虽仍可能上调一次准备金率,但应不会再次加息。
内需放缓,导致进口增速放缓超出预期,4月中国贸易顺差意外飙升至114.23亿美元。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4月,中国出口1556.9亿美元,刷新历史纪录,同比增长29.9%;进口1442.6亿美元,同比增长21.8%。当月实现贸易顺差114.23亿美元。
主要的大宗商品品种在4月的进口均出现放缓。海关数据显示,铁矿砂及其精矿、成品油、钢坯及粗锻件、废铜等商品,4月进口增速较3月均有20个百分点左右的回落。
“进口骤降可能也更多与库存调整有关,前几个月进口比较强,积累了一定库存。另外,日本地震导致产能中断,中国从日本进口增速大幅回落,也是重要影响因素。”汪涛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
申银万国宏观经济分析师李慧勇认为,如扣除价格上涨影响,仅看进口量变化,进口增速要比21.8%小得多。这验证了中国经济仍处于调整期的判断。出口短期受外围经济体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提振,但无法长期保持在当前的水平之上,未来数月仍可能出现下滑。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