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邵阳“弃儿”记者手记之七】感谢“玛丽”

2011年05月16日 08:15 来源:财新网

  “玛丽”说,是我的一句话,触动了她——“任何事都不可能一下子就立竿见影,只要去努力,点滴改变也会进步”

  【财新网】(记者上官敫铭)在本文收尾的时候,我想留一些笔墨给我的异国的朋友“玛丽”——尽管我并不知道她是谁,也不知道她到底身在何方。但如果没有她,我的调查采访将止步于邵阳市社会福利院,而不是如现在跨越海洋,将故事延伸至美国与荷兰等国。

  在“邵氏‘弃儿’”发表前,就早有香港、美国洛杉矶及荷兰等国家及地区的三家媒体,就相关部分细节进行过报道。

  具体细节不详,我能判断的是,大约在2006年,精通中英双语的“玛丽”应该参与过此事。此次赴隆回调查,在一户采访对象的家里,我抄下了一个电子邮箱的地址。

  我当时并不知道,这个电子邮箱的使用者是谁。但那位家长告诉我说,她是一个好人,“她帮助过我们”。

  我与“玛丽”的相识并成为朋友,是从一封电子邮件开始的——

  “尊敬的女士:

  您好!我是来自中国的记者上官敫铭。目前供职于财新传媒。

  此次跟您联系,是有这么一个事情希望能得到您的帮助。

  ……

  期待能得到您的回复。

  拜托并感谢!

  祝好!”

  我谨慎措辞,期待能得到回复。

  一周后,我终于得到了“玛丽”的回复。“玛丽”问我,报道的主题是什么?如果这是高平镇抢婴事件旧话重提,“那就免谈了”。

  看完邮件,就如同被泼了一头冷水。

  我恳求“玛丽”,我是在写一个故事,一个发生在中国大地上悲惨的故事。

  “玛丽”已经坚定不再提隆回高平的旧事了。中国大地上的苦难,跟远在美国的她又有什么关系呢?我能理解的。

  数封邮件往来之后,“玛丽”的决绝令我心灰意冷。

  我回了信,我说,“我写的故事,以后会完整发表出来。您可以看到。”“您有自己的想法,我理解并不再为难。”“我从2007年开始认识这些家长,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想去了解他们的故事,也是为求心安。无他。”

  我不知道哪些措辞冒犯了“玛丽”,她立即回复称,“并不是顾虑的问题,而是要看你要写的报道是否有分量,是否需要我的帮助!”

  我被这封回复信激怒。我此前毕恭毕敬希望得到帮助,怎么会来句“是否需要我的帮助”?而那句“你要写的报道是否有分量”,当时在我看来,简直就是在报道发表前,提前对我进行羞辱。

  数封邮件恳求、解释而一无所获后,我决定放弃。放弃前,我给“玛丽”写了一封信。我想,这是给她的最后一封信了吧。

  我说:“我会通过我的渠道和努力,帮杨理兵等人。任何事都不可能一下子就立竿见影,只要去努力,点滴改变也会进步。”

  十多分钟后,我竟收到了“玛丽”的回信。“玛丽”说,是我这一句话,触动了她——“任何事都不可能一下子就立竿见影,只要去努力,点滴改变也会进步。”

  其后,在近百封邮件往来和多个越洋电话中,“玛丽”给我提供了极大的帮助。邵氏“弃儿”甚至X氏“弃儿”们在海外的命运,由此也逐渐显现。

  这么多年来,有多少母亲思念女儿?有多少妹妹想念姐姐?有多少中国的父母,在苦苦寻找着他们早就变换了国籍的亲生骨肉?

  我不敢再往下追问。心疼。我只是一个故事的观察者和记录者。那些参与者、当事人,纵能妙笔生花,笔下所言也不及他们苦痛之万一吧。

  而远在美国的“玛丽”,在尽己所能减少他们的苦痛。一如在此过程中给我帮助和支持的那些兄弟和朋友,他们所作所为,亦是同一个目标。

  他们一无所图。“让更多的人得到幸福而不是伤害”,这是“玛丽”认同的话,也是我的兄弟和朋友们所认同的。我要感谢他们。

  我也要感谢,远在荷兰的“詹妮弗”。谢谢你给我的帮助。

  我特别要感谢你,远在美国的“玛丽”。我知道你会看见我这篇手记。我们的目标一致,让我们记住这片土地的苦难,希望伤痛弥合,希望悲剧不再重复发生。

  还有很多的事情,需要我们一起努力。

  “玛丽”,谢谢你!■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