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17日 03:03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尹中立(社科院金融专家)
控制房地产企业在股票市场的融资,是房地产调控的重要政策手段。在2006年和2007年,股市与楼市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循环:每当一家房地产企业增加土地储备则股价大涨。于是,房地产类上市公司纷纷从股市里融资,然后高价到市场拿地,导致土地价格不断上涨。结果是股价涨,地价也跟着涨。在2007年,几乎所有的“地王”都是由上市公司“制造”的。因此,笔者曾在2007年第三季度向有关方面建议要对房地产类上市公司的融资和再融资进行控制。
该建议在2010年的房地产调控中得到很好的体现。2010年4月,国务院 《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对存在土地闲置及炒地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商业银行不得发放新开发项目贷款,证监部门暂停批准其上市、再融资和重大资产重组。之后,房地产企业的首发融资或再融资基本上被暂停。
从政策实施效果看,2010年4月份之后,股价与地价之间比翼双飞的现象基本上消失了。这说明通过控制房地产类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融资的确可以减缓土地市场价格上涨的压力,从而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起到积极的作用。
但最近两则消息让笔者大跌眼镜:一是新华联置地借壳S*ST圣方获得中国证监会的批准;其二是5月12日S*ST兰光发布公告称,银亿地产借壳S*ST兰光上市通过证监会批准。即两家房地产公司借壳先后得到批准。
这是房地产调控处在胶着状态下,股市向楼市释放不寻常的信号,市场纷纷猜测房地产公司的借壳重组是否开始放行?楼市调控政策是否出现松动?受此影响,股市二级市场里房地产股票出现明显异动,广宇发展和信达地产出现久违的涨停板。
毫无疑问,这两个借壳重组的案例直接挑战了房地产调控的底线。
更让人疑惑的是,上述两家被借壳的公司都已经退市。为了挽救一家退市的公司,监管部门居然置宏观调控政策于不顾,笔者实在想不出有什么合适的理由。
借壳重组就像一颗毒瘤一样在腐蚀着我国的股票市场。当一家垃圾公司可以立即变换成为一个好公司时,股价必然一飞冲天。从表面上看,在这个过程里几乎所有的参与者都是赢家,但市场的定价基准因此被扭曲,股价不再是公司盈利能力的反映,好的公司与差的公司在股价上甚至是倒挂的,股票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因此被削弱,投资者被投机者逐出市场。
借壳重组所带来的恶果不仅如此,更严重的是滋生了大量的内幕交易及其他违法犯罪行为。
监管部门并非不清楚借壳重组行为的积弊,不少人也曾大声疾呼要严格股票市场的退市制度,但却不时出现“死而复生”的案例,而时下S*ST兰光的复活还挑战宏观调控的政策底线,有如此大的勇气与魄力,真让人钦佩。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