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披上洋马甲水果身价倍增

2011年05月18日 02:02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李亚蝉 发自广州

  广州街边巷尾的水果零售店通常都有木瓜、榴莲、奇异果等“身披”泰国、新西兰等国外标签的“洋水果”出售,其价格较普通水果高出数倍。

  据了解,目前市面上有不少“洋水果”其实被商家做了“土转洋”手术。

  “这方面的规范确实比较困难。”广东水果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陈新建昨日 (5月17日)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由于国内部分消费者购买水果时 “崇洋”心理较重,确实存在一些水果销售商假冒产地或品牌的情况,但一些优质国产水果在外形和口感上和“洋水果”差别不是很大,因此不管是消费者还是执法者,都较难辨认。

  据了解,目前广州不少标榜“进口”的水果,其实产地与标签并不一致,有新西兰苹果被发现标有“第二产地”为美国,“澳芒”则有不少来自海南,“日本爱宕梨”价格牌上的产地是东莞。用一个小小标签,便让水果身价倍增。据报道,这样的标签甚至在部分市场公开大量出售,俨然已是行业潜规则。

  我国对进口水果监管严格,真正的“洋水果”必须取得质监部门签发的“检疫许可证”,和输出国或地区出具的植物检疫证书;进口洋水果的包装箱上,须用中文或英文注明水果名称、产地、包装厂名称或代码。

  陈新建告诉记者,目前国内有不少水果在品质和口感上,也达到了进口水果的标准,但价格悬殊。从行业角度分析,国内消费者对于“洋水果”的偏爱也与本土水果品牌较少有关。

  虽然青睐“洋水果”,但事实上大多国内消费者对于水果的品牌认知并不高,却对产地更加敏感,呼吁塑造本土水果品牌的声音早已有之。

  但在国内水果行业,直至目前我国的水果生产仍然较为粗放,产业化程度低,几乎没有强势水果品牌,这使得市场习惯于将水果以地区划分作为整体来看。

  陈新建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当下市场上的国产水果假冒“洋水果”现象,需要等待整个产业慢慢进行升级,由“大的国产”变成“规范性的国产”,最后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并培养出自己的品牌,“到时候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可能也就不会那么多了。”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