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统筹城乡促和谐发展

2011年05月22日 08:09 来源:经济日报

  千百年来,一篇《桃花源记》让人魂牵梦绕。如今,湖南省常德市这座桃花源里的城市,坚持“经济发达、生态宜居、文化繁荣、和谐发展”的理念,描绘着科学发展的新画卷。

  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记者在去临澧县采访的路上,陪同我们的常德市委宣传部的同志介绍说,“我们常德百姓的幸福指数可是很高的!”

  在常德短短几天,记者有着同样的感受——沅江蜿蜒逶迤,浩荡东去;柳叶湖烟波浩渺,恰似梦里水乡;穿紫河穿城而过,赋予常德城以灵动神韵。城里大街小巷整齐洁净、绿树成荫,微风徐来、空气清新……

  过去,常德市的大气污染也曾一度十分严重。常德市政府发现仅在城区控制烟尘污染见效不明显,便根据环保部门的建议,建设包括城郊在内的范围达300平方公里的大气环境保护圈。几年下来,常德先后关停圈内燃煤锅炉200多个、城郊燃煤砖瓦厂42家。

  “蓝天工程”取得了实效。2007年,在国家环保部门公布的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常德市各项指标在参与考核的113个重点城市中均处前列。

  目前,常德市森林覆盖率为46%,城市园林绿化覆盖率为43.3%,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中国人居范例奖”等称号。

  再说市民生活。“吃得放心、住得舒心、行得顺心。”这是常德日报一位编辑的切身体验。

  吃,实行药源登记制度、推行蔬菜市场准入制度、设立农贸市场检测站,没有常德市无公害蔬菜监测中心合格证的蔬菜在市场无立身之地,同时,米粉、肉类、纯净水等行业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也基本完成。

  住,旧城改造,低矮破旧的房屋被一个个示范小区取代;建设江北防洪圈,大河街、小河街改变了陈旧的面貌。如今,常德市人均居住面积29.79平方米,政府每年还出资500万元打造市民200米休闲圈,市民走出家门10分钟就有一处环境舒适、设施齐全的休闲地。

  行,城市路网改造,出门更加便捷;小街小巷整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已成过去。正在规划建设的长(沙)益(阳)常(德)城际铁路,到长沙只需40分钟;湖南省第二大航空港桃花源机场,升级改造后年吞吐量将突破200万人次。常德市提出的打造跨湘鄂渝黔四省市边界交通枢纽的目标正在实现。

  今年常德市作出了建设现代常德、幸福家园的新的战略部署。“我们要在建设现代化常德的过程中,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常德市市长陈文浩表示,常德最大的资源优势就是拥有一片蓝天、一泓碧水、一方净土,常德要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城市布局更加合理

  在区域经济中,常德南融长株潭城市群、北接武汉都市圈、西连成渝经济板块,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近年来,常德新型工业化发展迅速,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连续多年居湖南省前列。这是常德的发展优势。但常德也面临挑战,常德在与长株潭和武汉两大城市群的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可能出现“挤出效应”:自身先天不足,现有城市空间过小,中心区密度过大,经济外向度不高,主导产业不够多等。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经过反复论证研究,常德市提出城市扩容提质:通过城市规模扩张,加快农民转移、支持农业产业化、支持新型工业化;通过在扩容中提质,重新整理城市文化,精准策划城市概念,将常德新城打造成“两型社会”的新亮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1988年6月,常德撤区建市。此后,顺应城市化发展趋势,常德市经历了几次成功的扩容提质,城市规划逐步完善,基础设施投入逐年增加,支柱产业蓄势发力,组团式生态城市风格逐渐形成,城市对人口和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由弱变强。目前城市化率已达37%。“在此过程中,不是盲目铺摊子,而是建设布局合理的城市体系,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辐射作用。”陈文浩说。

  未来几年,常德市新兴的铁路、高速公路将和目前已有的道路在市城区形成十字交叉点,与319、207国道、盐关铁水联运港、桃花源机场构成全方位立体交通网络。交通枢纽的建成,将以50公里为半径,形成包括汉寿、桃源、临澧、澧县、安乡、津市在内的半小时经济圈;以200公里为半径,形成包括长沙、岳阳、荆州、张家界、吉首、邵阳在内的2小时周边城市通勤圈。

  按照规划,常德将在今后20年完成100平方公里的新城建设。陈文浩说:“常德的城市发展目标是,具有独特竞争力的经济强市和生态宜居的人文城市。”

  乡镇加快发展步伐

  在临澧经济开发区太平村采访,记者来到了村民郭勇的家。这是一座230平方米的二层独栋建筑,还带有车库。郭勇说,房子由村里统一设计,他们小区一共有80户人家,村里像这样的小区一共有5个。与从前的住房相比,郭勇说,现在的住房好,交通方便,村民们聚集在一起,信息多了,文娱活动也多。站在他家的楼上远望,一栋栋小楼排列整齐,路面宽阔清洁。太平村村民说,“我们有卫生队、绿化队,还有保安呢!”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常德市积极推进城镇集群发展。“支持中心城区发展,鼓励符合政策的非农就业的农村居民向城镇集中,通过设施的优先配置引导农村居住人口适度集聚;加强城乡之间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对接,提高农村生活质量;以新型工业化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以特色产业带动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以农业现代化推动新农村建设。”陈文浩说。

  按照这一思路,常德市创造了“产业优先、连片示范、镇村同治、整体推进”的新农村建设经验。“十一五”时期,常德市新建通村水泥路8400多公里,85%的村通了水泥路,新解决了12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农村沼气池12万口,农村入户率达23%,农村通电率达99%,电视和固定电话入户率分别达88%和70%。农村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5%以上,农业机械化综合程度达52.3%。

  值得一提的是,5年来,常德市通过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农村局部地区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生态种养模式开始小范围推广,畜禽集中养殖逐步规范,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和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开始应用,有效解决了农村面源污染。

  “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和以市带县的思路,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积极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大力发展城市经济,着力壮大中心城市实力,强化中心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建立完善市到县和县城之间的快速交通体系,下大力气引进建设一批能够带动县域发展的产业项目和区域总部,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促进公共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努力实现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陈文浩的这段话道出了常德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思路。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